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电影编剧史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9651143
  • 作      者:
    张巍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电影编剧史》是一本讲述百年中国电影编剧创作历史的专业书。以百年历史为轴,本书串联起形形色色的中国电影剧作流派与样态,从早期电影的萌芽与探索,到鸳鸯蝴蝶派、家庭伦理片、古装片、武侠神怪片等类型的初现,联华、电通、艺华等左翼进步影人的创作实践,张石川、郑正秋、夏衍、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早期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学派和中国电影文化传统的贡献,到抗日战争时期、十七年时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在国族呈现、商业探索、自我表达等方面的形式特点,以及同一时期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之间电影剧作实践与文化传统上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对中国电影剧作精神与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为读者展开一幅气势磅礴的电影历史图卷。

 

◎   首次书写百余年来中国电影编剧史

◎   北京电影学院名师专家联合撰写

◎   把握历史流脉,兼论宏观创作与时代典型现象

◎   经济、社会、美学、技术因素联动分析,开阔电影史研究视野

◎   考据详实,夹叙夹议,再现剧本创作历史情境

◎   提供丰富案例,讲解影人创作思路与心理路径

◎   论述清晰透彻,兼具专业与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从编剧角度考察中国电影百余年历史的专业著述。书中梳理了不同阶段的剧作实践,以史料学与影人年谱的方法思路,细数那些对后辈创作者影响颇深的重要创作流派、美学思维、代表影人及其作品,如对鸳鸯蝴蝶派、左翼进步影人、“孤岛”时期的借古喻今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选择下的商业类型电影、港台与海外影人实践等内容的论述,展示了中国电影的丰富样貌和独特品格,揭示了历史的渐进中中国故事讲述方法的多元可能性。同时,还尤为关注经济、社会、美学、技术等因素对剧本创作的影响,拓展了电影史研究的理论视野与范式方法,极具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电影的奠基时期

(1913—1931)

 

1.2 探索时期(1922—1926)

1.2.1 短故事片压卷之作:《劳工之爱情》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中国电影就进入了长故事片的创作阶段,不过短片拍摄并未立刻终止,到2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近三十部作品,超过故事片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这批短故事片包括: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的《拾遗记》《清虚梦》《面包梦》(均由陈春生编剧、任彭年导演);上海影戏公司的《顽童》(但杜宇编导)、《天书》、《顽仆戏主》、《侦探捉骗》、《国王选妃》、《大力仙丹》;中国影片制造公司的《饭桶》;香港光亚影片公司的《做贼不成》《两医生》;雷玛斯影片公司的《糊涂警察》;英美烟草公司影片部的《一块钱》《神僧》《慢慢的跑》《心病专家》《名利两难》;开心影片公司的《临时公馆》《爱神之肥料》《隐身衣》《活招牌》《活动银箱》《怪医生》等。这些影片良莠不齐,但大都沿用张石川开创的滑稽片路数,并受益于中国滑稽文明戏与美国启斯东喜剧。

在短片时代即将结束之际,张石川联合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衿萍等组建的明星影片公司推出了三部滑稽短片(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第一部《滑稽大王游华记》和第三部《大闹怪剧场》都利用了卓别林的形象大造笑料,充分体现出张石川“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尚无主义之足云”的制片方针;而第二部《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片长三本,1922)更成为中国早期短故事片创作的压卷之作。

《劳工之爱情》的剧本发表于1922年9月28日和29日的《申报》,署名“秋”,当为郑正秋。这是最早发表的电影“本事”之一(早期中国电影剧本被称为“本事”,是一种电影故事性质的原始电影文学形式。它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影片摄制前专为导演提供剧情基础而写的,如这部《劳工之爱情》;另一类则是影片拍摄完毕后复述梗概而成,类似今天的影视改编小说)。由郑正秋写作的这篇“本事”,很像中国文言小说,但又具有较强的场面性、动作性和视觉效果。在此剧本基础上,张石川又于影片拍摄前编写了工作台本。据张石川后来回忆,在明星公司成立不久,“有一位美国科仑比亚大学的电影教授格雷格雷先生在中国旅行,他的游踪竟光临了明星公司……当时,拍电影的剧本,我们苦于没有前例可寻,便自己杜撰了一种格式。趁机会也请教了格雷格雷先生,却出乎意外,他说好莱坞所用的剧本格式也和我们差不多。”程步高也证实:“张石川早年所用的导演镜头本,根据幕表,每场情节,分成若干镜头,每个镜头,另起一行,包括号码、人物、动作、表情、对白,写在活页纸上。”这说明中国当时已经出现分镜头剧本了。

《劳工之爱情》的剧本是一则从市井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爱情喜剧:改行卖水果的郑木匠,爱慕对门祝医生的女儿,常以墨斗递送水果给她,两人遂结下掷果之缘。郑木匠登门向祝医生求婚,祝医生正困窘于无人问诊又被催迫房租,便许诺:倘使我生意发达,便可娶我女儿。木匠巧动脑筋,在一赌博俱乐部的楼梯上安装机关,使得许多赌徒跌伤,祝医生的病人因此剧增。医生也不食言,最后将女儿嫁给了郑木匠。

剧本的最大成就在于它源于生活却噱头百出的喜剧构思。中国早期的滑稽短片往往都带有为搞笑而搞笑,不惜过分夸张、生造误会的缺点,而《劳工之爱情》在这方面却做出了不同的有益尝试,经得起推敲。比如对于郑木匠这个角色,原来的职业设计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改行卖水果后会用墨线量西瓜、用斧头破西瓜、用刨子修甘蔗、用墨线盒传送水果给自己的心上人(“掷果缘”的由来),行为看似古怪滑稽却又情有可原,让观众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荒诞中捧腹大笑;后来他为讨好准岳父而在楼梯上做手脚“制造伤病员”,也是因为他出身木匠的缘故。又比如写祝医生要郑木匠为他找来大量病人才肯把女儿许配给他,前面就做了诸多铺垫:小诊所门可罗雀,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却不是向他兜售古瓶,就是寻找育婴堂,这时又遭房东催交房租。在这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迫状况下,祝医生再提出看似荒唐的嫁女条件就不会让观众太感突兀了。此外一些细节处理,如祝女把放在墨斗里医生的老花镜荡给郑木匠就突出了一个“巧”字:女儿怕父亲看见,边藏水果边用手绢把墨斗盖上;祝医生却因看历书而摘下眼镜,顺手就搁到手绢上;放好水果的女儿转身顺势把墨斗荡回等等,都不显牵强而又逗人发笑。而郑木匠抓住偷水果的小孩,打完屁股后又送其水果;祝医生误诊卖古董的人后不但买不起古董反而要卖古董;以及“全夜俱乐部”弄得楼下房客睡不着觉等喜剧性细节无不来源于生活,而且能够刻画出人物性格,交代出人物的现实处境,又为人物行为的下一步发展做了剧情上的铺垫。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