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家族资产管理:财富传承的成功哲学
0.00     定价 ¥ 7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308210898
  • 作      者:
    应松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应松

优脉·家族办公室联盟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杭州电子工业大学工学学士,中欧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管理学硕士

曾参与中国平安集团的10年创业历程,1997年起参与平安—麦肯锡改革及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创立;此后受邀加盟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Standard Life)、瑞典斯堪地亚集团(Skandia Group)、法国安盛公司(AXA)等国际性公司任职高管。

拥有30年金融从业经历,直接服务过近千名(超)高净值人士;管理和培养的金融人士遍及财富管理行业;参与尽调和风控的各类金融产品千余个,对中国高净值财富市场的发展和变迁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了解,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成长和发展的亲历者和建设者。

 

公众号:优脉|家族办公室联盟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了稳健发展的阶段,中国人的财富体量已经相当可观,(超)高净值人群的规模逐年增长。

但在创富时代积累了可观财富的成功人士,往往面临着家庭财富管理的困扰,究其原因——财富管理与财富创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而创富成功人士往往不具备进行财富长期规划和管理的专业知识及能力。面对瞬息万变的财富市场,“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逐渐成为(超)高净值人群的共识。未来,更多的人会选择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或通过设置家族办公室,量身打造资产配置方案,实现财富的稳定增值。

在本书中,作者从自身的从业经历和财富管理故事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财富管理知识以及丰富的实操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解答:为什么要做专业的财富管理?如何更好地实现财富的长期规划和科学管理?并分享自己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以期能为中国(超)高净值人群守富相关问题提供最佳答案。


展开
精彩书摘

外汇券兑换背后的生钱之道,第一次见识市场的力量

其中一件趣事发生在中国银行,和外汇业务相关。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节价格并存的汇率制度,官方汇率由中国银行公布外汇牌价,主要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特殊时期就会有特殊产物——外汇兑换券。外汇兑换券简称外汇券,是从改革初期至1994 年汇率并轨期间流通的一种特殊货币。根据国家外汇局的解释,外汇兑换券的发行和管理是为了便利国外旅客,防止外币在国内流通和套汇、套购物资。而外汇券可以在涉外饭店和商场购买用人民币买不到的稀缺商品,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紧缺和外汇短缺的状况。

市场上很多人想拿人民币换外汇以购买紧缺用品如彩电、冰箱等,也有人想将外汇券兑换成更高价值的人民币,所以当时中国银行门口盘踞着许多“黄牛”做倒卖外汇券的生意。他们这些与政府规定不符的行为肯定是被打击的,报纸上也经常刊登相关信息,教育大家不要和“黄牛”交易。

然而非法换汇的行为似乎总是屡见不鲜,更有趣的是,“黄牛们”在做外汇生意时似乎找到了让其客户放心的手法。假设你是一个手持美元需要换人民币的客人,“黄牛”就会跟你介绍,“目前美元挂牌价是5 元,我给你6 元,具体怎么换?如果你需要换掉1000 美元,你就到银行柜台存1000 美元的活期存单,我(黄牛)存6000 元外汇券的活期存单,我们同时存进去并交换存单(当时存单还没有实行实名制),然后再跑到银行柜台取出来,从而确保交易的资金是安全的……”

我当时感觉这帮“黄牛”还挺讲究策略的,充分利用银行做了信用背书,也第一次感受到市场的力量:抛开监管的话题,只要有需求出现,人们总能想到合理的方法满足。接触久了,我还发现“黄牛们”虽然在方法上取巧,但在底线上是坚守的,他们为了达成交易,想出上述取信客户的手法,把我们银行的工作人员当成了免费的“出纳”;而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我们,对于进入银行大厅办业务的每一位客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人生投资初体验:第一桶金和第一个大跟头

第一个投资机会是单位组织购买股票。当时,我太太的单位投资了一个项目需要发行股票,内部员工可以申购。这在当时属于新事物,公司上下都不知道买了之后到底会怎样,很多人看不懂也不愿意筹钱,大多数人对股票的认知还停留在“股票可是能让人跳黄浦江的”的概念上。而我因为在银行工作,对金融已有一定理解,所以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去尝试的事情。不过我们刚参加工作不久,手头积蓄不多,为了买股票,还向各方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最终拿到了6000 股。这只股票在1992 年年初上市时,股价从1 元变成了30 元,涨到了30 倍,我们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至此,学习和投身股票投资就成了我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随后第二个机会很快来了。1992 年年初,上海发行股票认购证,即股票发行将采用凭股票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股的方法,凡需认购市场发行的股票的投资者先要购买认购证,一次购买长期摇号抽签;股票认购证每张收费30 元,不论中签与否概不退回。这是完全以自由抽签方式来决定后期可以买到什么股票,起初我评估如果购买10 张认购证,中签的概率还是挺大的。不过在当时,300 元相当于我3 个月的工资,所以我找到同学一起凑钱购买。有趣的是在发行快结束时,我们获得消息称,认购证出现了摆在上海公园地摊上没人要的情况,大家有些犹豫。所以我后来就写了封信并附上身份证和30 元寄给上海的姐姐,请她帮我代买一张。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我姐夫在第一次代买时忘记带我的身份证,只能用他自己的身份证代买,所以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又跑了一趟,买了一张与我的身份证对应的认购证。其实这也是我在银行工作时学到的,投资这类事情是不可以挂别人名字的。虽然一波三折,但是在当年2 月1 日截止日之前,我终于买到了一张认购证,并在同年6月中了一只叫豫园商城的股票,赚了1万多元;我姐夫的认购证后来也中签了,回报不错。第二次投资的成功,让我更加相信这条赚钱之路的价值。

关注力就是生产力,第三、第四、第五个投资机会很快出现了。比如,1993年年初深科技(2006年改名为长城开发)内部发行股票,当时内部员工愿意以0.1~0.2元的加价转让,我得知后入手了数万股,上市后卖出赚取数倍,最高达到25倍的回报。这些回报率都很不错,即在短短时间里就获得了几倍到几十倍的回报,我开始觉得投资项目如果没有类似回报率都不值得看,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并在购买原始股的路上一路狂奔,直到踩上一个大坑:青岛啤酒。

1993年8月,青岛啤酒发行股票,首次采用在全国范围内无限量发行认购证的办法。我专程请假去山东青岛购买,相信这样的好企业一定能给我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往常一样,在集中了各种能用的资金后,我全仓买入并等待几个月后的上市交易。但在青岛啤酒上市的当天,端坐于证券公司的我,却发现青岛啤酒的股价只比发行价格高了20%左右,我心想这也太少了,再等等吧。结果这一等却再也没有等到高出发行价的那一天,直到多年后我以比起初购买价格亏损50%的价位退出为止。

直到10年以后,我才真正明白问题出在哪里。那时的我在投资时,完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也缺乏对标的的深度分析和研究,更没有及时止损的决断力,无论之前有过数字多漂亮的投资回报,只要一次失误、一次误判或一次不走运,都有可能让此前所有的努力成果不复存在。这次失败也为我在财富管理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永远以风险管理为前提,永远要注重风险的防范和分散。

回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财富管理概念还未形成,人们进入金融市场购买金融产品,并不是基于财富管理的目标,而是想怎么样去赚钱套利。当时即使像我这样购买股票的人,也都是买了就卖以赚取差价。所以这种行为叫“炒股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