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陈舜臣随笔集:雨过天青
0.00     定价 ¥ 5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4616958
  • 作      者:
    陈舜臣
  • 译      者:
    刘芳
  • 出 版 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雨过天青云破处,梦幻般的窑,梦幻般的名品,一切都只能依托人们的想象,这是种快乐的想象。”

陈舜臣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与东野圭吾同为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的“三冠王”,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

本次是陈舜臣随笔集首次在国内出版。陈舜臣的随笔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文风儒雅;独特的视角可让读者在琐碎日常中发现中日文化的诸多差异,感受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

全套系随笔可以多角度、立体全面地展现作者对历史、对文化、对中日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读陈舜臣的随笔,恰似一杯香茶陪伴。听其侃侃而谈,无处不闻历史之苦涩、记忆之浓香。人生难免与无奈和躁动不期而遇,此书恰似一剂良药。


展开
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2015),以创造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展开
内容介绍

这部随笔集收录了华裔日籍作者陈舜臣先生的81篇随笔,有茶的故事、桥的故事、姓名的故事、珍品的故事,如此种种,听作者娓娓道来。陈舜臣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中日双重文化的意蕴。目前已出版的“陈舜臣随笔集”有《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雨过天青》《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九点烟记》《史林有声》。


展开
精彩书评

能够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

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

——日本作家 司马辽太郎

 

陈舜臣精于布局、设置圈套,但尤其震撼人心的还是其锋芒下所呈现的人间百态。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 松本清张


展开
精彩书摘
  1.故宫文物
  
  黄屋瓦鳞次栉比、红墙万里的紫禁城一转身成为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唯有让人毛骨悚然的梦魇。与黑洞洞的夜空相比只剩下那令人恐惧的噩梦。
  这是芥川龙之介描写紫禁城的名句,不禁仅让人浮想联翩,仿佛这世间就如巨大鬼神一般。
  明成祖永乐帝修建的这座紫禁城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并迁都北京,把明朝的紫禁城摇身变为自己的皇家居所。历经战乱、火灾而严重受损的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明清两代王朝的中枢都居于此。
  辛亥革命后中国从此便无皇帝,因此紫禁城这座皇家宫殿便只保留宫殿之意,改名为“故宫”。据史料记载,因“故”字容易让人有思慕故乡、故国之意,有人认为应避讳此义而改名为“废宫”。无奈“废”字又给人荒废、颓废的印象,最终紫禁城更名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多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珍藏品,当然还收藏了一些古代文物。但皇帝们的收藏品却未必是那个时代至高无上的精华。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多数认为明代并不是绘画的时代而是一个工艺繁盛的时代。对此我也有同感,当时特别是宫廷画家颇为不济,明代绘画可圈可点的怕是只有以苏州为中心的民间画家。虽生气盎然,但有时又因充满生气而略显俗气。色彩运用上秉承元代的染色技术,因此诞生出绚烂夺目的五彩陶瓷(彩瓷)。
  文物的艺术造诣可以让我们察知当时政治上的腐败程度。到了政治混乱的明末,文物也开始落寞凋零。这种连锁反应在制作工艺品中尤为突出,如明末景德镇陶瓷的颓败之象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清代作为前明的继承者勉强地维持着传统,又因政治稳定呈现一副复兴者的姿态。景德镇也得以再兴,藏应选、年羹尧、唐英这些优秀的督陶官受皇帝委派制造出了出类拔萃
  的官窑作品。
  处于黄金期的清王朝不惜重金制造名器,不仅是景德镇的官窑,紫禁城内还设置了制作漆器、玻璃器、珐琅器、家具、玉器等的工房。虽然是制造宫廷生活所需之物,但这一小撮宫廷人竟是如此奢华,不禁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感。这些高超的技艺逐渐渗透到宫廷之外,给民间匠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不要把宫廷完全看作另一世界,毕竟制作器物的主要还是那些生活在宫廷外的匠人。为匠人们提供充分的资金和时间让他们在创意上下功夫,我们窥视到故宫文物背后的当时社会的富裕。清代文物的特点是追求顶级精致,前代单纯明快、倜傥的特点逐渐黯淡失色,过于追求工艺化,虽精巧却欠缺力量,不久便隐现颓败之色。
  接触故宫文物可以让我们遥想当时宫廷生活的神秘与特殊,还能够领略历史巨涛,感受那个时代匠人的气息,俯首便能聆听到文物对我们的无言诉说。
  
  7.青瓷色
  
  ——类玉,类冰
  被誉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733—约804)在《茶经》中用开篇这句话来形容越州的青瓷是饮茶最好的器具。用玉作比喻是因为中国人把玉看作最宝贵的东西。下功夫把陶瓷做得像玉,是烧陶师傅们的奋斗目标。用冰做比喻是追求冰清般的品质。
  越州青瓷被誉为“秘色”, 在日本读作“ ひそく”(HISOKU)。因为冠上了“秘”字自然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对于神秘感有诸多解释,如研制出这种颜色的技术是秘密级别、平常人没机会看到藏纳在深宫之中的最高级宝物之类的说法众说纷坛。而“美轮美奂之色”恐怕是最为恰当的形容吧。
  一个世纪后,与陆羽同姓的诗人陆龟蒙的诗作《秘色越器》中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成就了越州青瓷另一称呼“千峰翠色器”。秘色虽然是理想的颜色,但是每个人心仪的理想颜色又是千差万别的。上万人都喜欢的颜色,反倒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吧。严格说,哪怕是同一人,受心理状态、氛围、身体状况的影响,喜好也会有微妙差别。
  后周世宗柴荣(921—959)是出了名的明君。他的部将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后周世宗在京城开封开窑烧青瓷,当时家臣问世宗:“您要烧制什么颜色的瓷器?”世宗答道:“雨过天青云破处。”意为刚下过雨之后的那种青色天空。要破云而出开始放晴时刻的青色,就是这样一种难以实现的要求。每当想起这段插曲,便想亲眼看看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青色。世宗开办的官窑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柴窑”,出自柴窑的瓷器取名“雨过天青瓷”,其壁薄如纸,叩一叩便发出磬般清脆之声。
  虽说文献上这样记载,但真正的雨过天青瓷一件也没发现,柴窑的窑址也未发现。也有人认为压根儿就没有柴窑。梦幻般的窑,梦幻般的名品,一切都只能依托人们的想象,这是种快乐的想象。想象虽然因人而异但绝不会差距太大。雨水洗刷过的清新的草木绿色,再映衬着雨过天晴后的青色天空,这种伴着湿润气息的理想中的青色难道不是大家都能够想象到的美吗?
  陆羽用玉来形容一定是要强调玉的润。陆龟蒙的《九秋风露》也是润意盎然。古越州大概是现在浙江绍兴一带,其中余姚窑址尤其多。因为是官窑,有很多出色的陶工,烧陶的精湛技术传到民间,在龙泉窑开花结果。龙泉窑烧制了大量青瓷,有很多还流传到了日本。那些青瓷有的是淡青色,还有暗青色。暗青色实际上要表现的是浓重的润色。可能是龙泉窑的陶工们分两派,一派认为“雨后的天空”是理想之色,另一派把“雨后的山”当作理想之色。两方都费尽心力要呈现那种润的情趣。暗青便是山派的力作,淡青则是天空派的力作吧。
  韩国新安海域打捞上来的沉船上发现的大量青瓷都出自元代的龙泉窑。在光州博物馆看到这些瓷器时,我觉察除了山派和天空派外,可能还有海派的存在。可能是从海中打捞上来的缘故让我产生这样的联想,表现海的青色也让人十分沉醉。
  “青”字多用于表现青年、青春这样极富生命力的事物。我们青睐各种青色,透过青瓷色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其实是热爱生命的表现。润泽生命之源的是水,水以各种形态充满海、山、天空。仔细一想,作为矿物质的玉、烈焰淬过的陶瓷其实都暗藏着人们对于润物情怀的一种浓浓的憧憬。唐代白居易(772—846)有诗云“楚山插云青”,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这与后周柴宗试图要准确表现的“雨过天青云破处”有着共通的审美情趣。
  青色既表现生命力,还是某种遥远的象征,这种遥远又与我们的憧憬相连。宋代的苏东坡(1037—1101)被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得以赦免,从海南岛北岸渡海回中原前作即兴诗一首,诗收尾句中有“青山一发是中原”。遥望对岸的中原大地,远远望去青山仿佛一根发丝。苏东坡眼中的发丝像是一条发黑的线吧,这便是映在他心中的“青山”。鲜艳的青色让他感动不已。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