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全四辑)
0.00     定价 ¥ 23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9833488
  • 作      者:
    许知远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4季内容首度结集: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

本次出版首度将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精神: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52位标志人物,从中发掘真实,尊重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同时通过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

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展开
作者简介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十三游》主创。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青年变革者》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展开
内容介绍



关于成功,也关于失败的艺术,关于符号与表达,也关于偶像与浪潮,关于时代大问题,也关于另辟蹊径的小注脚,关于知识和审美,也关于个体的多种可能性。关于与过去的人和解,也关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关于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年轻人应该如何安顿身心、安顿自我,也关于人类学家项飚对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之后的理解与新的建议;关于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创造与失败、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关于我们时代*知名的知识者如何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提出问题……

《十三邀》,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我们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我们时代@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十三邀》,我们阅读到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与视频节目不同,图书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使得每个领域的意见、经验与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切片,进而带领读者在这些对话的碰撞中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正因这样精彩的对话而变得魅力非凡。

 


展开
精彩书评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找对话者。”许知远通过《十三邀》丰满了一句老话。他是和时代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的人,他走到了“独白”的反面。

——西川(作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十三邀》试图要去拓展的边界,包括对嘉宾的选择,可能从传播学上来说,有些嘉宾不是大众关心的人,很难产生爆点,但通过对他们的挖掘,通过拓展对话的边界,你会发现,现在社会还有很多已然存在,但还未被发掘的东西。

——张帆(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目回看,当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名流大咖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如果不是这个节目存在,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一些讨论。

——《南方周末》

 采访者有意识地进入故事之中,所有的问题基于个人兴趣,带有强烈的作者色彩,(《十三邀》)节目如同一个“开放式厨房”呈现对话前后的空间和心态,我把它定义为“关于采访的真人秀”。节目做了四季,舆论从最初引发争议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稀缺性,

——《GQ智族》

 许知远刻意与流行慢一拍的节目定调,让《十三邀》能触及其他人物访谈难企及的深度。

——钛媒体

    如果说设置冲突是许多视频节目谙熟的套路,那么《十三邀》以充满“与时代不合拍”的思虑,由头到脚充满着怀旧情怀的许知远来主持,已经将节目事先建立在了一种认知冲突之上。

而事实证明,这种冲突发掘出了对话访谈节目的另一种魅力,这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当下社会的多元认知。

——中国新闻网

 《十三邀》呈现的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与这样一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带来了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华云枫

 看《十三邀》对思想的改变是剧烈和彻底的。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都能在与许老师的交谈中,谈出那些他们最珍贵的思想、经验、人生,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视频节目中,独一无二的,因此,《十三邀》对23周岁的我本人意义非凡,这几年的人生观的逐步完善,与看这个节目不能说没有联系。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断玩味咀嚼,每一个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觉得良宵难得。

——雨墨

 从高中到大学,许知远先生陪我度过这四年,内心赤诚又情感丰沛。

——宜山

 《十三邀》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访谈节目,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飞速发展、有点迷茫、更有许多喧闹声的时代多了无数个观察面,让我们听到他们的声音依然存在,依然温暖,依然犀利,依然精辟,依然明白。

——一起成长withme

 《十三邀》,请继续,年轻一代的我们需要你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更好地完善自我,了解世界,实现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高勇峰

 真心地感谢《十三邀》,感谢许知远,正是因为你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显得更加美好。也许,这颗种子经过很多年才会发芽甚至于根本不会破出泥土,但是,当种子播下的一瞬间你们其实已经改变了一切……

——6.17


展开
精彩书摘

1.

许知远:拍了这么多年,你觉得你的电影里打动每一代观众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可以抽象表达的话。

张艺谋:我觉得是情感。可能影评人愿意讲一些道理,但我认为对普通人来说是情感。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家国情怀,任何情,哪怕是思辨带来的情感波动,最终都是情感。

 

2.  

许知远:反抗精神是你 DNA 的一部分吗?

坂本龙一:是的,但是我也认为只是保持反抗有时是过于简单的,不够有深度。在“9·11”事件之后,我和我的朋友们出版了一本很厚的书——《非战》。我取的书名为“非战”而不是“反战”,因为“反战”是一场抗议,有明确的反抗主题和对象,而非战意味着远离矛盾,是关于和平、友谊,等等。因此我们想以“非战”而不是“反战”为标题来表明我们的态度。反派有时很容易变成正派,正派也很容易变成反派,正与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会混为一谈,陷入二元对立并不好,我们要跳出框架去思考。

 

3.  

许知远:你给我们大部分人的感觉是平衡感、分寸感非常好的一个创作者,你会有失衡的时候吗?

李安:会有,身体会抗议。我们做这一行,年龄到了,你以前积的因一定会告诉你,你怎么对待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会怎么对待你。我们的工作很忘情,跟一般规规矩矩的、刻板的生活不一样,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纵情。我们这么蹂躏自己的情感,肯定不是养生之道。养生之道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尽量不要太去玩弄那些情感的东西。可演员也好,做艺术的也好,都是拿自己的命在手上玩儿的。对绝对值的追求有点杀手的个性在里面,坚持、执着。老天爷给人的东西是有限的嘛,不可能无限地给你,你过瘾了以后,它就会告诉你没了。我觉得我宁愿自己这样活,也不要什么都不去触碰。

 

4.  

许知远:你觉得哪个阶段的自己思想最活跃呢?

徐冰:别人一直问我有没有创作瓶颈,我想了一下,我好像基本上没遇到过创作瓶颈,一直感觉有很多东西要去表达。后来我发现,社会现场真的是产生新的思想动力的源泉,艺术系统本身其实是远远落后于社会现场的创造力和活力的。

 

5.  

许知远:偶尔会问自己“我是不是不够勇敢”吗?

蔡国强:当然是这样的。但就是你要真实,真实就是你的勇敢和力量。比如说你直接面对你的摇摆、你的现实,不回避。你还要很清醒,任何事都有一些失去,同时也有一些得到,有得有失,但底线没了,你就会很沮丧。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能给艺术家完全的自由。

 

6.  

许知远: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这代人里面一个迟到的长跑者吗?同龄人可能进入得比较早。

冯小刚: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我和大家走了相反的两条路。大家都在拍文艺片的时候,商业片这条道上空空荡荡的,我就杀进来,拍了贺岁片;当所有人都开始按计算器的时候,我又调转头来,逆着队伍往回走。这个是刻意为之吗?我觉得也不是,我也不是一个有步骤、有策略的人。

 

7.  

许知远:你可以一直这么燃烧着?

姜文:我没觉得燃烧,对我来说这个比干别的有意思。我可能呈现出一种不安静,有点像孩子对待玩具,就是迷恋无中生有,里面各种各样的细节就像芯片一样,好多好多回路,好多好多点。可能人家没看见,但你不断地琢磨,最后把几千个镜头组接起来。

 

8.  

许知远:这些离去的伟大人物中,倘若真有一次机会,最想和谁在一起坐下来喝杯酒,聊一聊?

王健:我想看看人类刚从非洲走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说实话,我最关心的其实不是音乐,都是另外的事情。音乐只是一部分。所以有很多朋友和我说,你根本不像个音乐家。

 

9.  

许知远:你现在的驱动力是什么?以前是表达的欲望,看到新鲜的东西要描述它,现在呢?

贾樟柯:还是这个。核心的驱动力还是这个。你看到什么想表达,你想到什么也想表达,我觉得还是分享的欲望。比如我给你讲这些东西,我很开心,这是一个分享的机会。要是拍成电影更开心,让更多人分享。

 

10.

许知远:你不使用电子邮件,也没有手机,那你如何与这个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相联系?如何用技术驱动世界?

诺兰:我认为很多人用技术做的事实际上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它只是用来打发时间,而且我很容易分心,所以如果让我找个让自己分心的方式,我可能会玩游戏什么的,然后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什么都不干。我很重视什么也不做的时间,只是思考,努力想清楚现在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11.

许知远:不同的创作者会被不同主题的情感所驱动,比如有的人特别爱崇高,有的人特别喜欢戏谑,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情感驱动是什么?

徐峥:我觉得温暖很重要,因为人世间已经充满了各种操蛋的东西,所以一个作品还是需要给予人温暖。但温暖其实是一个结果。温暖的前提是成长,我觉得成长很重要。

12.

许知远:什么时候确信自己的才华?

马岩松:我好像都是从别人那儿感觉到的。就好比今天你来采访我一样,你应该不会去采访一个没有才华的人。但其实我还是经常怀疑自己。我最大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不想跟别人一样,这点逼着我找不同的路径,或者找自己的角度。


展开
目录

自序  意外的旅程(许知远)

推荐序  礼物般的交谈时光(陈冲)

 

张艺谋: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但我愿意去做各种尝试

坂本龙一:我的声音是一个小岛,而音乐宽阔如海洋

李安:我希望能搅动人心,搅动后又希望能平复它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蔡国强:像野兽一样善于迷失,像孩子一样保持天真

冯小刚:我是迟到的长跑者,也是逆着队伍往回走的那个人

姜文:不拍电影时,我面对的仍是十几岁时的困境

王健:音乐让我们还记得自己的灵魂,它的伟大就在这里

贾樟柯:我刚拍电影时觉得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现在觉得世界改变得太慢了

诺兰:所有的电影都在操控人心,我操控观众对时间的感受

徐峥:我没有那种豁出命的东西,但人要原谅自己

马岩松:我是从火星来的,要把现实全部抽空

金承志:如果没有合唱团,我们可能都在扮演自己不喜欢的角色

毕赣:我不想把年轻人想得那么肤浅,我们是被诋毁得最深的一代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