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际传播范式的中国探索与策略重构:基于会展国际传播的研究
0.00     定价 ¥ 9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09673676
  • 作      者:
    郭立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郭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后,具有管理学、法学、新闻学的跨学科教育背景。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宣部外宣系统、学习强国等部门从事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纪录片拍摄、国际传播研究等工作,有过十多年的新闻及电视一线工作和研究经验,曾获得频道年度先进工作者、中央电视台海外创新人才、中央电视台节目创意大赛、“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等奖项,多次报道、采访和录制博鳌亚洲论坛、达沃斯论坛、亚信峰会等大型展事活动。先后在《传媒》《中国记者》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多篇,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和项目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长期以来,身体在传播学中缺席在场,国际传播着眼点于信息跨空间的远距离扩散,更是将身体看作固着于特定时空的消极因素,成为信息远距离传递必须要打破的障碍。发展中国家在不均衡的国际传播秩序中要突破西方媒体对本国形象的塑造,不仅要加强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推动本国信息“走出去”,更需要探索新的传播路径和范式,争取到与国家实力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的空间范式正是依托节庆、会议、赛事、博览等大型国际展事活动,在特定的事件场域内建构传播场,吸引全球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召唤传播者身体参与和回归到传播过程中,形成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传播场景。
  在国际传播的空间范式中,数字影像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日益显著。一方面,VR、AR等综合造境技术虚实结合,将信息传播由单纯的文字符号、视频传递演变成“场景”传递和“体验”传递,突破了单一感官参与的限制,实现了多感官参与和联动,重塑了展事的物理空间,提升了展事主题的感染力和阐释力;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的身体边界被突破,“在场”与“缺席”的内涵被颠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在场与赛博空间的存在体制将形成互补,放大传统展事空间的传播效应。而在未来,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还将通过生物性身体与技术的互嵌,整合肉体与技术的双重逻辑,创造更多的与意识主体、身体一主体完全不同的在场状态,为展事空间的复合传播实践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简介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三、理论依据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实践依据
一、国际经验
二、中国实践:国家主场外交的新形式

第二章 会展:时空弥合的传播路径
第一节 会展的组织结构与空间生产逻辑
一、空间、记忆与认同
二、会展展布的过程与传播
三、会展传播的结构与环境
第二节 仪式传播视野下的会展行为
一、仪式与传播的天然联系
二、现代会议的仪式化定制
三、传统仪式的内在规则在现代会展中的运用

第三章 虚拟传播场中的会展:会展作为一种媒介事件
第一节 媒介的空间化与空间的媒介化
一、电子时代的媒介化生存
二、拟态环境中的媒介事件
三、展事媒介化再现的传播困境
第二节 会展空间的套层传播与功能机制
一、仪式现场与远程在场
二、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整体性
三、媒介仪式中受众情感的转化
第三节 身体返场与会展空间的综合造境
一、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
二、从视觉传播到沉浸式传播
三、虚拟技术引发的空间叙事转变
……

第四章 会展的政治传播功能
第五章 会展的经济传播功能
第六章 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七章 会展的国际传播效果分析:以博鳌亚洲论坛为例
第八章 基于多学科视角探索构建会展国际传播三维评价体系
第九章 会展国际传播的中国实践与范式转移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专家推荐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