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党伟力
0.00     定价 ¥ 5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05151932
  • 作      者:
    黄明哲
  • 出 版 社 :
    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黄明哲,江西宁都人,教授,既从事过基层和机关党务工作,也从事过经济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来,结合工作实际,先后著有《农民教育学概论》《话说做官》《论党的生命》《党内和谐论》《共产党人的12个幸福观》《党员正能量》《党员干部的20个正能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在《人民日报》《理论动态》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以及11项省部级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100年来,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成长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执政70多年的大党;从播下救亡图存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百折不挠、革故鼎新,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这种“伟力”来自坚守初心的意志力,来自理想信念的精神力,来自人民至上的感召力,来自民主集中的组织力,来自道德高尚的品格力,来自自我革命的免疫力,来自本领恐慌的学习力,来自作风优良的感染力,来自钢铁纪律的约束力,来自担负使命的奋斗力,来自守正出新的创造力,来自兴国之魂的文化力。

这种力量,被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誉为“东方魔力”——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兴国之光”。

 


展开
精彩书摘

 

初心到底是什么

初心,字面上理解为最初的心愿。它是本心、本色、本源,是誓言、信念、行动。

初心是为之奋斗的理想,是百折不回的信念;是引领人生的旗帜,是照亮前程的灯塔;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积淀与薪火传承。

尊崇初心,铭记初心,不是怀古恋旧、“念老皇历”,不是厚古薄今、眼睛“向后看”,不是纠结过往裹足不前;而是通过对初心的不断修养与升华,为美好人生提供正确导航和强大引擎。

“不忘初心”四个字的直接表述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中写道:“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所以向佛祖表明自己不忘最初的求佛向道之心,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本愿。这里的“初心”是一个佛家用语,源于唐朝时期实叉难陀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其中卷十七写道:“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这里面的“初发心”即是指心中秉承的真诚质朴的本心。卷十九有:“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初心与“后心”相异,对这种初发之心的坚守和不忘,在佛理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随着“初心”这个说法的传播,在中国文人士大夫那里,“不忘初心”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渐渐被表述为一种对精神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苏轼在上奏给宋哲宗的《杭州召还乞郡状》中写道:“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意思是我在朝堂近侍左右,若继续坚持自己的责任,直言直谏,则朝堂之上的小人们必将不快,朝廷也无法安宁。作为有气节的士大夫,苏轼宁愿守“重难边郡”,“唯不愿在禁近”,以成全自己的坚守与初心。

南宋名臣文天祥,年幼时有一次看到家乡吉州学宫有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这三个人均因生前的忠义之举而获得“忠”的谥号。年幼的文天祥感慨道:“死的时候如果不能和他们并列,那就不是真男儿了!”这样一个信念伴随了他一生。朝廷有难时,他以书生之力举兵而起,纵使战败被俘依旧坚守气节,忽必烈欣赏他的才能与气节,亲自招降,他却只求一死以做到“仁至义尽”。文天祥死后,在其衣服中发现了他的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文天祥的故事告诉我们,初心绝不是任意一个念头发作的时刻,初心含有一种对自身使命的自觉。同时初心也意味着坚定,一种信念一旦确立,就有了行动的方向,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面对挫折与诱惑,反而会从中豁亮自己继续前行。

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不忘初心”精神早已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中。在许多思想典籍中,都有和这种初心精神高度契合的思想表述。《吕氏春秋·诚廉》中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石可碎,却不能改变其坚硬的本性;朱砂可磨,却不能改变其朱红的本色。所以,即使石破、丹磨,它们也仍不改其本,保持其原初的本性。道家对这种坚守本色的精神也推崇备至。《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写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精神意涵上,“慎终如始”与现在流行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非常接近,二者所表达的都是将最初的信念坚守下来,始终保持最开始时那种纯粹认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初生的活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家思想也十分强调矢志不渝的精神。《论语·子罕》篇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论语·卫灵公》中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具有远大志向抱负和高尚情操的仁德之人,没有因贪生而损害自己内心“仁”的准则,反而会为了坚守“仁”的精神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孟子》中也有对坚守本心、追求正义的倡议。《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真正有道德节操的人,就是不丧失婴儿般天真质朴之心的人,就是保持自己原初的活力并努力追求这种赤子之心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有:“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具有大勇的智慧且真正勇敢的人,是反省自己后认为自己正确、正义,那么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勇往直前的人。

不论在古代诗词中对“不忘初心”的直接表述,还是在传统经典中对这种精神内涵的丰富展现,都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忘初心”精神的意蕴。这种精神表现为始终不忘最初目标,将信念内化于心、坚守不渝,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努力实现理想的决心。近代以来,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诞生和成长,实现了对“不忘初心”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源于苦难、孕于文化、立于精神、成于奋斗。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对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拼搏,对党的宗旨铭心牢记,对践行宗旨付出毕生努力。我们悟初心,就是要从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悟出一种精神、一股动力、一个目标,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于血脉奋力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细细品味,这句话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初心和使命是一个起点;其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一以贯之。到今天,党已经走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党的力量越发壮大,党员人数越发增多,但党的初心没有改变,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一个人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不忘本;一个政党不忘初心,才能长期保持先进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只要勇于创新、善于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