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形成机理与协同策略研究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6422502
  • 作      者:
    林晓伟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经济相对落后、物流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探讨发展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剖析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形成机理及其实现路径,寻求科学的、系统的、高效的县域农业物流发展方案,不仅契合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以此为背景,探索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形成及协同演进过程,既丰富了理论成果,又提出了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林晓伟,管理学博士,现为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先后在《系统管理学报》《经济管理》《国际贸易》《当代财经》《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现代管理科学》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编写《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分享、跨界与电商的融合》《互联网思维2.0: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企业商业模式运营与管理》《物流学》《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等著作和教材共1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9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20项,参与诏安县农业和扶贫“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字经济、企业商业模式。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县域农业物流为研究对象,构建具有“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功能县域农业物流自组织协同演化模型,揭示其“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生命周期进程及其“协调→协作→协同”跃迁的协同发展规律,探讨其协同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本书内容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和行为;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协同创新是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动力源;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过程也是数字技术创新及应用过程。主要创新点为:阐述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自组织发展规律;针对高壁垒技术创新及应用竞争加剧趋势,构建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提出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模式、路径和策略。

展开
精彩书摘

 1.1.1数字经济与中国数字化战略  传统社会中县域社会发展受制于信息闭塞、教育滞后等不利因素,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数字经济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为县域的社会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县域数字化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1)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数字经济未来将成为打开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门的“钥匙”。发展数字经济,将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2)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996年,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数字经济时代》中正式提出数字经济的概念, 指出全球经济将从信息经济时代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推动效率提升、产品增值、流程再造、管理创新等,衍生出诸多新理念、新业态、新机制、新模式等,重塑生产方式、服务模式和组织形态,重构价值范式和价值体系,呈现基础设施在线化云端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生态化、经济活动分享化普惠化、产业形态融合化服务化、数字消费多元化精准化五大趋势。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网络提速降费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 年)》指出,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 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 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 67.7%。数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占数字经济的比重达80.2%。  (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世界互联网大会蓝皮书(2018)》指出,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即信息技术经济范式向数字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不仅包括信息产业部门的生产与供给转变,还包括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产业数字化即产数融合,主要是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倒逼传统产业数字化变革。由于数字技术创新具有跳跃式发展的特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使具有网民优势、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的中国实现了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也为传统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工业现代化未完成的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4)协同创新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动力。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不断深化,具有以人为本内涵的协同创新成为产数融合的主流创新范式和动力。各领域创新主体在沟通、协调、合作与协作进程中,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与融合,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跨界汇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带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持续创新,不断涌现新业态、新模式。目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主战场正从消费领域向生产、流通领域转移,在政府制度机制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变革、跨界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创新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社群经济等新业态,以及数字制造、数字农业、数字物流、数字旅游、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新模式。   


1.1.2  县域“互联网 + 农业物流”数字化发展趋势   县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选择题,而应成为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行动。在政策引导下,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与物流相配套的道路、仓储、运输、冷链设施等建设初具规模;农村物流运营模式不断创新,相关行业企业不断创新发展,逐步探索适合本企业特点、符合本区域行业产业特色的乡村物流运作模式。然而,传统物流业发展方式难以支撑县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快速发展趋势,物流成本高而效率低等老问题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亟待补短板、治乱象、求发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勾画了未来 30 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总体方案和路线图。   (1)县域经济数字化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数字乡村发展 战略纲要》提出了四个阶段性战略目标。一是“到 2020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 4G 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二是“到 2025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 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三是“到 2035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四是“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前两个阶段体现了补短板和强基础的短期目标,后两个阶段体现了创新与均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2)县域经济数字化有助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与“坚持城乡融合”。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着力弥合城乡‘数字沟’”,其实质是强调更好地运用科技创新的普惠效应及其创新体制机制的综合性政策效应。同时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创新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信息化发展成果,以此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同时 也更有利于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3)实现县域经济数字化,“补短板”和“强基础”是关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 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重点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抓好“县域农业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数字经济已经深刻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驱动力。


展开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数字经济与中国数字化战略   

1 1.1.2县域“互联网 + 农业物流”数字化发展趋势  

1.2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  

1.2.1研究问题  

1.2.2研究价值  

1.3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研究对象  

1.3.2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思路  

1.5创新点 

1.6本章小结  


2理论基础与研究回顾  

2.1自组织理论  

2.1.1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构成  

2.1.2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方法  

2.1.3主体协同关系  

2.1.4动力系统  

2.2协同创新理论  

2.2.1协同创新的概念  

2.2.2协同创新的特点  

2.2.3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2.3熊彼特创新理论  

2.3.1熊彼特“创新”生产函数  

2.3.2熊彼特“创新”的五种情况  

2.3.3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  

2.4生态管理理论  

2.4.1生态管理理论的概念  

2.4.2生态管理理论的内容  

2.4.3生态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2.5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5.1数字经济相关研究  

2.5.2数字化物流相关研究  

2.5.3县域农业物流相关研究  

2.5.4农业物流生态圈相关研究  

2.5.5县域“互联网 + 农业物流”相关研究  

2.5.6研究评述  

2.6本章小结  


3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概念模型与形成机理研究  

3.1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概念模型  

3.1.1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及其子系统构成  

3.1.2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自组织概念模型  

3.2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自组织属性  

3.2.1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自组织特征  

3.2.2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自组织内涵

3.3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自组织协同演化  

3.3.1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数字化生命周期

3.3.2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数字化的自组织协同演化方程  

3.3.3Langevin方程求解及其特征根分析  

3.4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数字化的系统相变原理  

3.4.1协调跃迁  

3.4.2协作跃迁  

3.4.3协同跃迁  

3.5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数字化的自组织协同演化  

3.5.1数字化技术创新的空间组织形式  

3.5.2数字化技术创新及应用的空间分布测度  

3.5.3数据网络的空间关系  

3.6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主体的数字化协同关系  

3.6.1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主体的协同关系  

3.6.2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主体的数字化生态关系  

3.7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  

3.7.1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动力形成机制  

3.7.2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动力实现机制  

3.7.3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动力作用机制  

3.7.4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的关系  

3.8本章小结  


4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4.1主要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构建  

4.1.1波特钻石模型简介  

4.1.2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3主要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 

 4.1.4影响因素与关键指标分析 

 4.2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演化影响因素的最终确立  

4.2.1影响因素的专家认可度评价  

4.2.2影响因素的最终判定  

4.2.3各相关指标的解释  

4.3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  

4.3.1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总体思路  

4.3.2统计调查表的设计  

4.4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演化三个阶段的影响因素权重  

4.4.1协调跃迁阶段的指标权重

4.4.2协作跃迁阶段的指标权重  

4.4.3协同跃迁阶段的指标权重  

4.4.4关键影响因素评述 

 4.5本章小结  


5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协同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分析  

5.1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协同发展模式  

5.1.1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一般模式  

5.1.2协同发展衍生模式  

5.2单一主体与多主体数字化物流协同发展模式比较  

5.2.1模型边界界定

 5.2.2系统因果反馈图  

5.2.3动力学流图及函数方程  

5.2.4系统模型效度测试  

5.2.5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动态仿真模拟  

5.3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5.3.1政府治理路径  

5.3.2市场竞争路径  

5.3.3资源整合路径  

5.3.4动力培育路径  

5.4本章小结  


6结论、策略建议与展望  

6.1主要结论及策略建议  

6.1.1主要结论  

6.1.2策略建议  

6.2研究展望  

6.2.1研究的局限  

6.2.2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