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第三帝国(长江人文馆)
0.00     定价 ¥ 39.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70210817
  • 作      者:
    迈克尔·伯利
  • 译      者:
    李广才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迈克尔·伯利是英国*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卡迪夫大学现代史教授,曾在牛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任教,著有《种族国家》《生与死:纳粹德国的安乐死》《道义与灭绝》等,其作品已被翻译为35种语言。2001年他以畅销书《第三帝国》荣获塞缪尔·约翰逊奖,2012年获得诺尼诺国际当代大师奖。他为《泰晤士报》、《每日邮报》、《立场》等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他编导的纪录片《推销杀戮:第三帝国的杀人电影》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他的新作《道德战争》被《每日电讯报》誉为伟大的二战史。

展开
内容介绍

迈克尔·伯利将纳粹德国置于整个欧洲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战、大萧条、恶性通货膨胀等等耗尽了德国的国力。本书通过翔实的史实与客观的分析,展现了当时在欧洲蔓延的对民主、正直和宽容的背弃,证实了纳粹展开的极端蛊惑伪宗教运动,看似是对德国有效的“解药”,实则是一味药效猛烈的毒剂。
在此基础上,本书探究了纳粹主义为何能引发众多德国人的癫狂以及“对正派行为的逆袭”,细致地捕捉了德国平民的心态,史料丰富、角度多样、语言精炼、观点新颖,是一部透彻、宏大的当代史杰作。这本权威的蛋卷被第三帝国获得了2001年塞缪尔?约翰逊奖。

展开
精彩书评

迈克尔·伯利创造了现代经典……本书是一部杰作。

——《华盛顿时报》

 

贯穿全书,伯利对细节,对为希特勒欢呼、服务的人们面对的痛苦的人性抉择这一灰色地带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兴趣。

——弗尔克尔·伯格翰,《纽约时报》

 

本书是*水平的作品——尼尔·弗格森*近指出,该书是真正天才史家的成果,这一论断无可辩驳。难以想象还会有比本书更透彻、更敏锐、更宏大的当代史著作。

——《金融时报》

 

对那个恐怖时期做出了富有可读性和高度知识性的叙述……书中若隐若现的愤慨使其读来令人为之一震……你永远不会对这部非凡著作感到厌倦。

——安德鲁·罗伯茨,《星期日邮报》

 

他的评论显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场面宏大……毫无矫揉造作,充满人性关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战争的前奏
一小撮德国精英和广大普通民众选择放弃他们个人与生俱来的批评本能,而去追寻一种建立于信念、希望、仇恨,以及寻求他们自己种族与民族利益的、情绪化的集体自尊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本书要讲述的正是在这一时刻所发生之事。因此,这是一个具有20世纪特征的事件。
本书涉及的是欧洲中心地带的一个发达工业社会在道德上逐渐以致几乎彻底的崩溃,其人民放弃了为自己着想这一负担,反而热衷于乔治·奥威尔所称的翻版部落文化中的手鼓的擂打。他们相信了恶人,因为恶人做出了承诺,要带领他们大步跃入宏伟的未来,同时使德国本国以及现代社会普遍的问题在暴力之下都迎刃而解。这给德国、欧洲和更广阔的世界造成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但远不及给欧洲犹太人造成的灾难:他们被肆意大规模屠戮,今天我们公正地认识到这是现代史上罕见的恐怖事件。
从局部看,德国遭遇了其在20世纪中的第二次重大惨败。用德国公民的生命为大众的愚昧和傲慢野心付出了代价,不管是由于他们直接犯下了恐怖罪行,还是由于道德上的冷漠与无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其他民族也受制于对暴力罪行的妥协、被占领下的屈辱和恐惧,还有强制劳动和奴役劳动,而对欧洲犹太人而言则是大屠杀。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盟国的文化和生产资源都不得不倾斜用于击退和摧毁一个仇视文明、自由、人道、仁爱和容忍性价值观的政权,而这些价值观恰是我们所珍视的。敌托邦式的解决德国多重问题的应急之计,最终导致了约500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欧洲用了半个世纪才从战争后遗症中完全康复,因为疗伤与和解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事关纳粹德国(及其意识形态上的同伙)之外更为广阔的国际环境,这一点已被许多以欧洲为研究视角的德国学者所忽视,因为他们无可厚非地全神贯注于本国的历史遗产。没有任何理由让有关这一时期的史学学术议程都无一例外地产生于德国,不论德国的学者为了解和理解他们当代史中这一晦暗的时期做出过多大贡献,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历史。
虽然本书对希特勒及其党羽所犯下的终极恐怖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但这不仅仅集中于大规模屠杀,此事也许已经并不那么神秘。对此事的过度关注本身就表现出颓废的感官嗜血欲望,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点正是当代探究这一主题的部分兴趣所在。作者声言自己对参加大屠杀和大破坏的个人背后动机并无特殊的见解,自从人类历史肇端以来,人们对这种行为已经有了充分的解说。古典文献、《圣经》、莎士比亚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可以当作当代史学家的创作指南。在这个意义上,本书进入主题之前就规避了过度宏大的预期。
……

展开
目录

引言“对灵魂犯下的极端暴行”
——纳粹主义、政治宗教和极权主义001

1魏玛共和国 :1918—1933年016
一战回响016
异端的跋涉037
信仰者之中048
大规模失业063
直面惨败075
2“贝克小姐,小心您的头,您在摇头”:法治的终结077
时髦伙伴077
警察的舞会082
月之暗面094
优雅国度099
3更换桥梁:新的时代,新的人107
信念、希望,甚至还有一点慈善107
自以为是的政治113
褐色崇拜和基督徒119
入侵与受害131
4德国犹太人和他们的邻居:1933—1939年139
相互矛盾的标记139
大迫害170
5“清除昨日思维”:人种改良和“安乐死”185
培育*优秀的人?185
医学化大规模谋杀209
6“丹麦人不是波兰人,而是条顿人”:欧洲的被占与通敌,
1939—1943年227
隐形人227
东欧、西欧和巴尔干236
7战线过长的闪击战?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和占领,
1941—1943年269
“到西伯利亚再见”269
战争外的罪行284
其他人的战争296
8“铁血时代的铁扫帚”:对犹太人发动的种族战争319
驱逐和遣送320
针对苏联犹太人展开的幻象336
幻象尽显:全欧范围的“大屠杀”356
9“只要上帝愿意,扫把也可当枪使”:
德国境内的抵抗,1933—1945年380
左翼复苏,重新结盟380
“充满原始活力”的激励和右派383
犹豫不决的将军们385
未捷身死的上校们393
10“在电影中饰演角色”:战争与和平,1943—1948年402
美国世纪402
苏联人来了412
炸弹之下417
神话的诞生424
缔造和平43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