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文化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文化:杨生平学术论文集
0.00     定价 ¥ 94.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10219790
  • 作      者:
    杨生平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生平,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会长等。曾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出版学术著作近10部(包括合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文化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文化:杨生平学术论文集》以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关系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内外重大文化问题及其争论,在文化实践中探讨文化理论问题,又在文化理论研究中深化对文化实践的探讨与分析,力图做到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研究的统一、文化学理问题与文化现实问题的统一。《文化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文化:杨生平学术论文集》关注的重要文化现实问题有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主要文化理论问题有文化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自律与他律、文化形上而上与形而下、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等,共分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文化中的哲学问题和哲学中的文化问题三个部分。
展开
精彩书摘
  尽管时代总体特性是由时代性质决定的,但时代特征的不同又使人类历史发展变得异常复杂。由此,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就必须用辩证方法将时代性质与时代特征统一起来综合考察和分析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并由此指导不同时代人们的具体实践。我们强调传统文化历史作用的观点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思路。
  首先,从民族国家是世界历史发展主体角度看,我们必须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凝聚力和其内在精神支撑,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家主权,失去了传统文化,就等于一个国家丧失了文化主权。
  其次,从时代性质的角度看,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当今时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着其否定因素,从而逐步生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程的时代性质告诉我们: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仍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但现今社会主义势力弱小的现实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又提醒我们:不能轻易搞意识形态对抗,必须在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环境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在这方面,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强调“执两用中”“善邻怀远”的思想(西方文化则重视“两极分立”“力取天下”),不仅迎合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需要,更能有力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和发展。
  再次,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角度看,我们必须利用好传统文化。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力量,以传统文化为重要内核的文化工业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立足本土文化、充分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巨大文化产业的渗透,当代中国必须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并在此基础之上大量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实际上它也涉及文化主权与文化凝聚力问题。因为,文化产业面向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休闲方式,它正是在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休闲方式基础上通过文化产品加工去适应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休闲方式。而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旦它真的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休闲方式,那就意味着改变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由此必然影响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当然,阐释这样的道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彻底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此,下文将做说明),我们只是在捍卫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的意义上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也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从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异同角度看,我们要区别对待传统文化。正如上文已分析过的,在传统文化问题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与它跟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传统文化分析离不开意识形态分析,但前者又不等同于后者。除了外延大于意识形态之外,传统文化跟意识形态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传统文化往往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为关注重点,而意识形态文化则更重视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虽然前后两者有不少重叠之处,但由于侧重点不同也就表现出它们的构成方式与社会作用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就一个社会发展而言,意识形态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的彻底变化。
  ……
展开
目录

上编 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
论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需要有科学态度
超越式继承:从中国道路的选择看传统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文化中国:文化强国的价值坐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建构
论城市精神与美好生活
全球化文化问题的不同层次
全球化进程及其发展走向
——一种意识形态的考量
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文化全球化的双重逻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

中编 文化中的哲学
“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精神
——兼评种种“五四”精神观
后殖民主义话语下中国问题研究
话语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
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
“软力量”辨义与当代中国软力量构建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误识及其方法论根源
全球化背景下恐怖主义的文化反思
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文化观念
试析威廉斯文化社会学理论
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探析
詹姆逊文化全球化理论评析

下编 哲学中的文化
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
——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评析
作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文化影响
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
——约翰·B.汤普森现代文化理论评析
试析格尔茨文化观
试论曼海姆的乌托邦思想
曼海姆论保守主义思想探析
利奥塔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及其关系评析
作为理性对立面的意识形态
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
——格尔茨文化意识形态探析
试论哈贝马斯批判解释学
论利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阐释学
——评詹明信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