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女佣的故事:我只想让我女儿有个家
0.00     定价 ¥ 49.8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9637277
  • 作      者:
    [美]斯蒂芬妮·兰德丨低音出品
  • 译      者:
    孟雨慧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斯蒂芬妮·兰德(Stephanie Land),单亲妈妈、清洁工、社会救助对象,同时也是一位专栏作家,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等。她自小就想成为作家,曾经每天只有六美金生活费的处境并没有令她放弃追梦。逃离家暴的男友时,身无分文的她只能和九个月大的女儿躲进收容所,并利用助学贷款、社会福利津贴勉强度日。如今,她靠自己的双手为女儿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也实现了作家梦。同时,兰德为底层人发声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她参与了经济困难报道项目(Economic Hardship Reporting Project),致力于推动针对经济不平等问题的高质量新闻报道,尤其鼓励那些处在挣扎边缘的人参与进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展开
内容介绍

1.本书是一位美国底层单亲妈妈的回忆录,内容源自她做清洁工以及独自抚养女儿的真实经历,涉及时下热门议题:女性独立、家庭暴力、医疗制度、贫富差距等;

2.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将本书选为2019年的个人夏季书单;Neflix已购下影视版权,兰德的故事即将以影视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社会学家芭芭拉·埃伦赖希为本书亲撰序言。

3.《纽约时报》畅销书,2019年百本值得关注图书;《华盛顿邮报》2019年50部杰出非虚构作品;《底特律新闻报》2019年最受瞩目新书;《福布斯》年度最受期待书籍;《魅力》杂志2019年度最佳图书;Amazon2019年百本最佳图书、最佳非虚构图书、最佳回忆录;《卫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联袂推荐

4.装帧精美,用纸精致,封面采用烫金工艺,细腻有质感。


这是一部社会纪实,讲述了一个女人在社会底层挣扎与奋斗的故事,关乎女性独立、家庭暴力,也关乎当代美国的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社会福利制度等,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选为2019年夏季书单。

为了抚养女儿,作者斯蒂芬妮·兰德成为一名清洁女工,在十多个主顾的家之间奔波:有政府提供给低贫户暂居的收容所,也有各式令人惊叹的豪宅;有温馨的植物之家,也有囤积控的居所。主顾们尽可能地避免与她打交道,她却像一个游魂,通过房子里的细节,思索他们的生活、爱与哀愁。兰德将自己的工作见闻和独自抚养女儿的种种艰辛记录在了VOX专栏中,当时她并未料到,文章在3天内点击量超过了50万人次。美国有将近三千万人仰赖政府低收入补助,成为民众眼中的“税金包袱”。兰德作为底层人士的典型,通过朴实而有温度的书写,打破了这样的刻板印象,让人们对贫薪阶层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她用一台破电脑不停书写,最终翻转了自己和女儿的命运。这是她的故事,也是所有奋斗不息、坚持追梦的底层人的故事。


展开
精彩书评

对于那些认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是因为懒惰或智力有问题的读者来说,这部回忆录是一次很有必要的纠正……在社会福利被削减的时代,这本书为贫困人群发声……对任何从未与贫困作过斗争的人来说都是必读的。

——《柯克斯书评》


这是一本令人感动、有力量的处女作回忆录……兰德对她女儿的爱贯穿全书……这是一个关于坚韧和生存的美丽的、振奋人心的故事。

——《出版人周刊》


兰德这部作品拥有扭转人们观念的力量。读了她的故事,那些雇佣清洁工的雇主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他们会向底层劳动者奉上那微薄的尊重吗?兰德的清洁女工经历令她身心俱疲,但她熬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她证明了自己。她的故事,值得聆听。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个悲伤但又鼓舞人心的故事。书里的每一页,都饱含着斯蒂芬妮对女儿的爱,让我们看到绝境之下一个女人非凡的力量。

——心理咨询师 金韵蓉


展开
精彩书摘

1、小屋

我的女儿是在一间收容所里学会走路的。

那是六月的一个下午,就在女儿满一周岁的前一天。我坐在收容所里那张破旧的双人沙发上,端着一台老旧的数码相机捕捉下她迈出第一步的身姿。只见米娅努力地蜷曲脚趾,尽力保持平衡。她顶着一头卷卷的头发,穿着细条纹的连体宝宝衣,棕色的眼睛里倒是充满了坚定。透过镜头,我清楚地看见她脚踝处的褶皱,肉鼓鼓的大腿,还有那圆滚滚的肚子。她嘴里咿咿呀呀地朝我走来,光着的脚丫踩在瓷砖地面上。成年累月的污垢深深嵌进了地缝里。任凭我拼了命地刷洗,却始终刷不干净。

房屋管理局将城镇北边的一间小屋分配给了我们这种无家可归的人,人们可以在里面住90 天,而现在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星期。接下来,我们就要搬到过渡住所去了——在一栋水泥地面的破公寓楼里,权当一处临时住房。可就算再“临时”,为了女儿,我还是尽全力将这间小屋打造成了一个家。我给这张双人沙发铺上一条黄色床单,不仅是为了让惨白的四壁与灰蒙蒙的地板增加几分暖意,更是想给这段黑暗的时光平添几丝明快与欢欣。

靠前门那儿的墙面上,我挂了一本小小的日历,上面标满了与社工的预约信息,我能向他们所在的机构组织寻求帮助。我找遍了所有地方,窥探过每一间政府援助住房的窗户,站在长长的队伍里,和那些拿着乱糟糟的文件来证明自己身无分文的人排在一起。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穷,要办的事情排山倒海一般向我压来。

这里不太允许我们接待访客。我们有一袋行李。米娅有一小篮玩具。架子上放了一小摞书,正好隔开了生活区和厨房。我把一张圆桌固定在了米娅的高脚椅上。还有一把椅子,我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看女儿吃饭,一边喝着咖啡来抵消腹中的饥饿。

我瞧着米娅迈出她人生中最初的几步,竭力忍住不去看她身后那只绿盒子。那里面存放着我与她父亲争取抚养权的法律文件。我逼迫自己将目光锁定在米娅身上,向她露出微笑,表现出一切安好的样子。假使我调转镜头,恐怕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我那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上,我仿佛是另一个人,这或许是我有生以来最消瘦的模样。我干着一份景观园丁的兼职,每个星期要花上数小时修剪灌木,清除疯长的黑莓丛,还要把多余的细小草叶一根一根地摘掉。有朋友听说我急需用钱,有时便让我去一些他们的熟人家里,给人清洁地面、打扫厕所。这些朋友并不富裕,但他们至少还有些家底,可我没有。对他们来说,丢了工作可能意味着日子会苦些,却也不至于沦落到住进收容所的境地。他们还有家人亲戚能掏钱出来救急,让他们免遭厄运。可是没有人会给我们雪中送炭。我只能和米娅相依为命。

房管所的登记表上有个问题,问到我接下来几个月的个人目标是什么。我写道,我将试着和米娅的父亲,杰米,一起努力。我想着要是我能尽力一试,我们就能渡过难关。有时我也会幻想着,要是我们组成一个真正的家庭会是什么光景——母亲,父亲,一个可爱的女儿。我将这些白日梦紧紧地攥在手里,就仿佛细索的另一头拴着一只巨大的气球。这只气球会带着我飞离杰米施与我的虐待,以及我独自一人成为单身母亲的苦难。只要抓牢这根细索,我就能高高地飘在空中,远离这一切。要是我能专注于这幅理想中的全家福,我就能将那些糟糕的部分当作是虚假的;仿佛这样的日子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非一种新的现实。

米娅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双新鞋做礼物。为此我攒了一个月的钱。这双棕色的小鞋子上绣着粉色和蓝色的小鸟。我就像一位寻常母亲一样给杰米发出了一封聚会邀请,仿佛我俩就是一对寻常的离异夫妻,一同养育着孩子。我们来到汤森港(我们在华盛顿州生活的城市)的切兹莫卡公园,在一处可以俯瞰大海、绿草青青的小山坡上摆了野餐来庆祝女儿的生日。人们带着毯子,笑呵呵地坐在上面。我带了柠檬水和麦芬,都是我用那个月剩下的食品救济券换来的。我的爸爸和爷爷坐了两小时的车从城市的另一头来参加这次聚会。弟弟和几位朋友也来了。还有人带了把吉他。我请朋友给米娅、杰米和我拍照。我们三个人像这样坐在一起实在是太难得了。我希望能给米娅留下些值得回顾的美好记忆。可在照片里,杰米的脸上却挂着冷漠与愤怒。

我妈妈和她的丈夫威廉从伦敦一路飞了过来。也可能是从法国,反正就是从他们当时住的地方赶过来。米娅生日过后那天,他们还来了我们的住处一趟——打破了收容所“禁止访客”的规矩——为了帮我搬去过渡公寓。看到他们的打扮,我不禁摇了摇头——威廉穿着黑色的紧身牛仔裤、黑色的毛衣和黑色的靴子;母亲穿着一条黑白条纹的连衣裙,屁股包得紧紧的,下面穿了一条黑色打底裤,脚蹬一双低帮匡威鞋。瞧他们的打扮,更像是要去喝一杯意式咖啡的样子,根本不像是来搬家的。由于我之前从未向任何人展示过自己的住所,在这两个操着英式口音、欧洲人打扮的人闯进这间小屋后,我家被衬得越发邋遢了。


展开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1. 小屋

2. 露营地

3. 过渡住宅

4. 市集公寓

5. 七种不同的生活补助

6. 农场

7. 世界上最后一份工作

8. 色情之家

9. 搬家大扫除

10. 亨利的房子

第二部分

11. 一居室公寓

12. 极简主义者

13. 温迪的房子

14. 植物之家

15. 大厨之家

16. 唐娜的家

17. 三年之内

18. 悲伤之家

19. 洛丽的家

20. “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办到的?”

21. 小丑之家

22. 与米娅共度的平静生活

第三部分

23. 做得更好

24. 海湾之家

25. 最勤奋的劳动者

26. 囤积狂之家

27. 我们到家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