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周易入门150问
0.00     定价 ¥ 5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301312025
  • 作      者:
    庞宇雄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周易入门150问》是一本简明、通俗的易学文化普及书。
展开
作者简介
  詹石窗, 1954年生,哲学博士、教育学名誉博士,先后师承道教学泰斗卿希泰先生、易学泰斗黄寿祺先生。现为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中华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汤用彤国学院名誉院长、讲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会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道教文化十五讲》等三十余部,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等多套学术丛书,在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六十多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课题,论著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省部级奖1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周易》作者是谁?其名称是怎么来的?又是何时出现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如何用于占卜?在传统文化中处于何种地位?在现实中有哪些应用?与其他文化领域有何关系?易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来不乏研究者和爱好者。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以150个问答的新颖形式,详细介绍了《周易》的基本知识和现实致用。上编“周易基础”概述了《周易》的作者、问世时代、构成与卦序、象数与义理、占筮法度、解卦依凭等;下编“周易致用”涉及《周易》在历史文化、天文历算、风水建筑、中医养生、修身治国、书画艺术、诗词乐舞以及现代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全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适合广大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经文化爱好者阅读,可作为《周易》入门书。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以150个问答的新颖形式,详细介绍了《周易》的基本知识和现实致用。上编“周易基础”概述了《周易》的作者、问世时代、构成与卦序、象数与义理、占筮法度、解卦依凭等;下编“周易致用”涉及《周易》在历史文化、天文历算、风水建筑、中医养生、修身治国、书画艺术、诗词乐舞以及现代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全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适合广大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经文化爱好者阅读,可作为《周易》入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导言

1.什么是“易学”?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典籍,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周易》一直被先民们尊奉为神圣的经典。
对于“易学”的概念界定,学界有种种说法。朱伯崑在《易学哲学史》前言中说:“《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可是后来随着对它的解释,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被儒家吸收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唐明邦认为:“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一书所作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刘大钧指出,易学以《周易》经传、易学史、易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郑万耕说:“易学是对《周易》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其解释,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这些描述,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易学的内涵和特征。
总结上述说法,我们认为,所谓“易学”乃是关于《易经》的解释及应用之学。从狭义上看,易学即是《周易》的解释学。它探讨《周易》的起源、性质、内容、形式等问题。其主要方式是通过音韵、训诂等手段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注解、阐释。从广义上看,易学还包括《周易》基本原理应用、发挥,《周易》体系变通一类学问,延伸至风水、命相、太乙、六壬、奇门遁甲等术数学。
易学源远流长。上古之时,先民们由于特殊际遇,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灵性的植物,这就是蓍草。根据《史记》等资料的描述,蓍草长到五十条茎的时候,其根部伸展的地方就会有乌龟栖息于下。先民们特别重视这种植物,将其摘取下来,作为工具,力图通过蓍草的自然分组排序,来预测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先民们渐渐有了体验,也积累了大量知识,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在预测基础上,加强与深化了解释的力度,形成了象数推演与义理阐发的基本方法与体系,这标志着易学的诞生。而后的两千年中,以《周易》为对象的研究代代传承、蓄力发展,经历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现代易等不同阶段,形成不同流派,易学也得到不断丰富和衍生,其范围不断扩大。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为易,故易说至繁。”易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它研究《周易》蕴藏的深刻义理及思维方式,聚焦《周易》经文内容之余,更关注“易”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巨大作用,研究它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门类学科中的影响、渗透和作用。

2.如何看待易学性质与学科归属?

谈及易学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其研究对象——《周易》的本原。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分支都受到极大冲击,尤其是道教与民间神明信仰、术数学的各种法度,都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扣上“迷信”的帽子,《周易》这部中国古老的“圣经”当然也免不了惨遭厄运,进入了要扫除的“另册”。这些具有传教士背景的“学者”是伴随着洋枪洋炮进入中国大门的,他们打击中华传统文化,其目的就是要拔中华民族的“根”,让中华民族变成没有灵魂、没有主见、任人宰割的“羔羊”。而在中国的许多学者,不明真相,也跟着摇旗呐喊,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甚至有“汉字不除,中国必亡”的论调甚嚣尘上。经过罹难之后,国人开始反思,汉字不仅没有被除掉,而且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用汉字记载与传承的中华古籍也陆续被解放出来,其中也包含了《周易》这部经典。在今天,如何重新认识《周易》的性质呢?我们以为:既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要全盘肯定,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予以审视。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部书最初是应了占卜需要而产生的,是为预测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说,《周易》古经本来就是一部占卜的书。然而,我们承认它是一部占卜的书,却不应该给它戴上“迷信”的帽子。所谓“迷信”指的是在痴迷状态下盲目而不理解地相信。客观地说,中国古人对《易经》虽景仰,却不痴迷,而是有一套自身的理解,并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其实是一种文化信仰。基于这种文化信仰,先民们对八卦、六十四卦以及相应的卦爻辞作出种种解说,其与先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体现了先民们对宇宙天地、社会人事的认知。易学体系中有关天文历算、占星望气等内容可谓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的源头。在易学发展过程中,随着“十翼”的注入,其哲学性意味增加,最终建立起的是一套以阴阳为本阐释宇宙万物变化的理论体系。隋唐以降,易学的理性成分更多向科学领域渗透,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易学史学观。故而易学的性质,应归纳为侧重于思辨的哲学属性。
按照现在的学科分类标准,很难将传统易学归入某个专门知识之中。《易》之产生,仰观俯察、取象于鸟兽、身物,广大悉备,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囊括了人生、社会、自然各方面的知识、经验。这样一个结构系统反映出的是根植于华夏民族文化深层的“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从易学发展历史看,易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宋代易学数理派对象、数、理的讨论,明代宋应星、方以智在光学方面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法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过,易学是一门科学的科学,近年来的物理学研究成果不断证明了易学揭示的世界观: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周易》与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的太极思维、阴阳观念、互补原理等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易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是古老的辩证法,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精致的形式。从易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深邃睿智的哲学世界观和技艺文化的特质,它是中国古代湮没了的辉煌文化的一个神秘索引。
必须指出的是,认定易学有其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应该将易学归类于自然科学的某个学科。需要说明的是,易学思维最典型的特征是易象思维,它在根本上是不可进行分割的。就具体操作过程来看,卦爻的读解往往具有较明显的主体色彩,这是易象思维所体现的一种“境界”。而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质乃是对观察结果的逻辑分析,需要在一系列严格的规则引导下进行,应具有可验证性。从本质上来说,易学不可归入自然科学,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辨性,应归属于宏观大科学范畴。易学以《周易》为研究对象,重点从象、数、理、占四个方面解读、探讨、诠释其各个部分的规律、义理,具有思想启迪的特别意义。

3.易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易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易》本身。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只是最早的《易》书之一。如前所述,易产生于先民们的卜筮需要,故而夏、商、周三朝均有自己的《易》书。《周礼·大卜》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郑玄《易赞》解释说:《连山》以《艮》为首,象山之出,连连不绝;《归藏》以《坤》为首,“万物莫不藏于其中”;《周易》以《乾》为首,“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可见,三《易》在结构上相似,在卦序上有较大差异。遗憾的是,除了《周易》之外,其他两部古《易》都没有完本。故而,目前学界的易学研究文本主要依据《周易》。郑玄在其《易论》中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变易、不易。而此三易,正是易学研究主体之大要。易学研究的内容,首先应是以宇宙事物存在状态为对象,研究其如何顺乎自然,又在时时变易之中保持着一种恒态。
其次,易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各种诠释《周易》的著述。易学历史渊源流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易学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即象数和义理;六宗,为占卜、祥、造化、老庄、儒理、史事。在此过程中,各类注疏可谓汗牛充栋。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就是《易传》,它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两汉时期扬雄的《太玄》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用月体纳甲法比喻炼丹运火程序。此外,同时期还有《周易乾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是类谋》等书。魏晋王弼的《周易注》以老庄的观点来解释《易经》的卦爻辞。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两部融会魏晋南北朝各派易学观点的易学典范作品。宋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朱熹的《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分别从义理、象数两方面注释《易》之体用。张载的《横渠易说》是气学派的代表作。杨万里著《诚斋易传》,力图将阴阳二气说同程氏的天理说糅合起来。元代胡一桂著《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二书,其子胡炳文著《周易本义通释》,胡一桂的学生董真卿著《周易会通》,这些著作都对朱熹易学进行了阐发。明蔡清著《周易蒙引》,成为明代易学“气本论”的倡导者。明清之际王夫之先后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书,完成了易学哲学“气本论”的任务。清代惠栋著《周易述》《易汉学》《易例》《周易古义》等书,笃守汉易,淡化《周易》的哲学色彩。张惠言著《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事》《虞氏易言》等书,体现了全面恢复虞氏易学的愿景。焦循著《易学三书》,即《易章句》《易通释》和《易图略》,建立新的易学体系。近代代表著作有沈竹初的《周易易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郭沫若的《周易之制作时代》《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顾颉刚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及《易系辞传观象制器的故事》、李镜池的《周易探源》、胡朴安的《周易古史观》、屈万里的《周易卦爻辞中的习俗》等。这些著作都是易学的重要文献。
最后,研究各种易学的变体,诸如太乙、六壬、奇门遁甲、紫微斗数、风水等。在易学研究历程中,汉代以来,以卦气说、爻辰说、纳甲说、干支纪年将天文历法与《周易》象数融为一体,形成了诸多易学变体。如焦赣的《焦氏易林》,还有《京房易》、邵雍的《皇极经世》以及题署邵雍作的《梅花易数》等,均是此方面的代表作。自汉代以来,太乙、六壬、遁甲之学日趋完善。唐宋以来,又有四柱推命、堪舆、相术逐步流传。其中,太乙统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和气数、历史变化规程的术数学。这种术数因涉及政治,为历代统治者所忌,故而在社会上流传甚少;六壬与文王课一样是预测人事吉凶成败的占卜之术,主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断吉凶;奇门遁甲是以隐遁为理趣的一种术数,与古代天文历法联系紧密、综合性很强,被称为中国术数之王;紫微斗数与子平推命术、星平会海一样,同属推命的术数,其特点是断语明确,可推出人一生之命运;堪舆又称风水,原为汉代五行家推测天文地理的五行气运之术,多用于选择墓葬、修房、卜局诸事。由于历史原因,以《周易》为本原的各种术数法度当然是夹杂许多糟粕,存在不合时宜的因素。不过,作为易学研究的变体,术数学本身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对于民俗学、民间宗教乃至道教等文化人类学及社会历史学科的研究而言有其特定价值,这点毋庸置疑。其中蕴含的阴阳互补、天地人三才相互对应、五行同构以及宇宙象数模型等合理内核,值得肯定。
展开
目录
导言

上编 易学基础

第一章 《周易》名实引说
第一节 《周易》名义与作者
第二节 《周易》构成与卦序
第三节 《周易》性质与功能

第二章 《周易》象数底蕴
第一节 观物取象
第二节 八卦与六十四卦象征揭秘
第三节 象数的基本概念与体例

第三章 《周易》图式要略
第一节 易图与象数学派
第二节 河图、洛书
第三节 先、后天图及其他

第四章 《周易》义理思想
第一节 《周易》义理范畴与基本命题
第二节 《周易》义理的核心精神
第三节 《周易》经传义理与易学义理派

第五章 易学占筮法度
第一节 占筮渊源稽考
第二节 《周易》筮法
第三节 《周易》筮法变通

第六章 易学断卦依凭
第一节 阴阳五行与干支
第二节 体用互变与神煞
第三节 六亲取用与生克应期

下编 易学致用

第七章 易学与儒释道三教
第一节 儒教对易学的传承与贡献
第二节 道教对易学的应用与创新
第三节 佛教对易学的应用与发挥

第八章 易学与天文历算
第一节 易学的天学历算底蕴
第二节 易学对天文历算的影响
第三节 易学与天文历算结合的特点与作用

第九章 易学与风水建筑
第一节 风水文化的易学基础
第二节 易学文化与风水实践
第三节 当代建筑借鉴易学风水的思考

第十章 易学与中医养生
第一节 易医会通概观
第二节 易学与中医理论
第三节 易学与养生文化

第十一章 易学与传统术数
第一节 易学与灵棋课法
第二节 易学与太乙、六壬、遁甲
第三节 易学与梅花易数、紫微斗数

第十二章 易学与身国治理
第一节 易学与治身之道
第二节 易学与治家之道
第三节 易学与治世之道

第十三章 易学与历史文化
第一节 以史解《易》
第二节 《周易》的历史积淀
第三节 易学的历史精神

第十四章 易学与书画艺术
第一节 易学与艺术审美
第二节 易学与书法篆刻
第三节 易学与传统绘画

第十五章 易学与诗词乐舞
第一节 易学与诗词
第二节 传统音乐与易学法则
第三节 传统舞蹈的易学旨趣

第十六章 易学与现代科学
第一节 易学与现代数学
第二节 易学与现代物理学
第三节 易学与科技革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