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仁者乐山 : 苏轼生态伦理简论
0.00     定价 ¥ 3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218141329
  • 作      者:
    李赓扬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赓扬,1941年出生于河北永年广府城,1963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本科。在南开大学师从古典文论专家王达津先生、古代文献专家朱一玄先生。曾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讲学并研修,在苏联国立塔什干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汉语言文化。出版著作《中国古代文学英华》《苏轼与佛禅》《杂譬喻译注(四种)》《苏轼自然观》等,发表《苏轼自然观的精髓》《苏轼养生思想及实践》等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地球各生态系统之间关系这一全新角度切入,系统阐述并准确评价苏轼的生态思想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这是作者苏轼研究与自然国学研究的新成果。有关

文献资料的解析,将引人步入诗文大家苏轼构思的天人和谐的诗意胜境,更凸显了行动巨人苏轼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实干业绩。苏轼所作所为,皆出于仁者之心;透过他的辉煌

作品和惠民业绩可以窥见一位古贤的心灵,他的仁者心灵与青山长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热爱大自然

    是否热爱大自然是检验生态观是否正确的试金石。

一、热爱自然生态

    热爱大自然首先表现在热爱自然生态。

    1.热爱故乡的绿水青山

    苏轼出生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成长,良好的生态环境浸润着他的精神世界,塑造着他的性格与心灵。

这样讲,可能有学者会以文献材料加以反驳。确实《贵耳集》卷上载:“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童,山无草木),东坡死复青。”《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十《眉山生三苏》也说:“苏洵生苏轼、辙,以文章名,其后二子继之,故时人曰: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对这样的传说和民谣,学者认为是“天降异象,贵人出世”的无稽之谈,它反映了后世人对三苏,特别是对苏轼的崇拜。然而有没有确证来证实或辨伪呢?

    请看其弟苏辙在《栾城集》卷二十四《武昌九曲亭记》文中的回忆:“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撷林卉者,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者也。如果彭老山草木皆枯死,苏轼到哪里去摘花?所以“枯死说”与苏轼出生前夕母亲夜梦罗汉送子、苏轼乃文曲星(魁星)下凡等传说不过是后世人心造的幻影而已。

    苏轼诗文更给我们提供了眉山县绿水青山、草木丰茂的直接证据。

    他在《游金山寺》诗中这样描写故乡:“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城郭的景物是:“清江入城郭,小圃生微澜。”远山的景物是:“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专家认为这首诗中的“石头山”应是“石佛山”之误,因为眉山只有石佛山而没有石头山。另外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游五首》之五,苏轼明确地说“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

    后人也为眉山县的绿水青山提供了旁证。南宋诗人陆游曾寄居眉山,他写的《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中是这样描写眉山自然环境的:“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陆游的诗证明,宋代眉山的生态环境很好。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卷十二《眉州》引《通义志》记载:“昔人评吾州,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列眉通衢,平直衍广,夹以槐柳,绿荫翳然。小南门城村,家多竹篱桃树,春色可爱,桥之下流,皆花竹杨柳。泛舟其间,乡人谓之小桃源。”自然环境如此优美,这才是绿色人性化的宜居城乡!

    今日眉山市官方数据说,该市森林覆盖率达45.7%,城区绿化率达37%。

    北宋时人口比现在少多了,自然环境肯定比现在好。苏轼就成长于山清水秀、树 木繁盛、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之中。地灵而人杰!

    2.热爱祖国的自然风光因有学识增长和宦游经历,苏轼的足迹西起眉山、成都,东至杭州、密州,北到凤翔、定州,南达琼州、儋州,几乎走遍了北宋的大部分河山。他深爱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和在这片国土上的所有生灵。

    苏轼爱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的名诗《题西林壁》,它不仅暗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而且因揭示出人类认识上的误区而

富于哲理,更显示出诗人热爱庐山达到痴迷忘我的程度。

    苏轼爱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对杭州西湖的描写。苏轼对西湖的热爱不受天气条件的限制,无论晴雨他都觉得西湖是世间最美的水景,是大自然的厚赐。

    苏轼爱花草。“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这首题为《吉祥寺赏牡丹》的七绝似乎并不切题,它并未描画牡丹的形状、颜色、气味、意态,

妙就妙在以调侃的笔调刻画出了诗人喜爱牡丹以至于痴狂的程度。看花的人如醉如痴,牡丹花之美可想而知。再看苏轼诗中的梅花:“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不应便杂妖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这首诗用拟人的笔法把梅花开放的时节、环境、特点、意态点画得惟妙惟肖,诗人已经把梅花当作知心朋友,他对这位“朋友”的观察十分细腻,熟悉这位“朋友”的生活习惯和喜怒哀乐,真可谓一往情深呀!

    苏轼爱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南方有那么多竹林,苏轼不但不漠视,反而喜爱有加,他把住处有无竹子作为衡量人品修养雅俗的标志。

    苏轼爱树木,特别爱松树。他总结的《种松法》中指出:“松性至坚悍。”他曾引用杭州太守陈襄之词赞美松树:“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他向往着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他的《浣溪沙》词中写道,曾与朋友“野饮松下”并饮“松黄汤(松黄,松树花)”,食“千岁药(老松子)”。《记游松风亭》记下了他曾寓居惠州嘉祐寺,散步于松风亭下,累了就在此处稍歇。他曾在父母与结发妻子王弗以及续弦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的墓地手植松树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还以桧柏的形象赞扬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品格:“吴王池馆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记名。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就是这首颇具风骨的好诗竟被宰臣王珪诬陷为“苏轼于陛下(宋神宗)有不臣意”,成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身陷囹圄的“罪证”之一。当然残酷的政治迫害始终不能改变苏轼“忠君爱民”的初衷,也不能使他钟爱树木、钟爱大自然的热情消退。

    苏轼爱月光。《记承天寺夜游》是描写月夜的名篇:“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他或在月下与朋友赏花,或在月下与同僚饮酒,这样的描述在苏轼的诗文中随处可见。

3.热爱生灵

    苏轼爱生灵。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眉山青神县道侧有泉,是一头母猪伏地所化,泉水中有两条鲤鱼,别人都没见过,可巧有一天被苏轼发现。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兄王愿,王愿不信,认为荒诞。苏轼很生气,就带王愿来到泉边,并说道:“如果我所说的并不荒诞,那么鱼儿理应再次相见。”没想到,两条鲤鱼应声而浮现在眼前。王愿连忙礼拜谢罪。鱼儿和苏轼配合得多么默契!

    苏轼笔下的鸿雁却是一派清高孤傲,不肯屈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鸿雁的孤影其实就是诗人的自况。他因“乌台诗案”蒙冤罢官,编管于黄州,枉有“治国,平天下”之志,却无处伸展。而他却仍然不肯随波逐流、依附新党,并坚持自己高洁的志行和真知性的政治见解。那受惊而起、振翅高飞的鸿雁就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抚慰。他还写过一首飞禽劝解游子乡愁的诗《风水洞闻二禽》:“林外一声青竹笋(青竹笋是鸟名,有人说就是竹林鸟),坐间半醉白头翁(白头翁,鸟名)。春山最好不归去(唐末诗人郑谷《越山闻子规》诗云:‘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惭愧春禽解劝侬(‘侬’,文言中的第一人称‘我’)。”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是小鸟善解人意还是诗人善解鸟意呢?

    苏轼爱鸟、爱鱼、爱鹿、爱猿猴,可是最爱的还是万物之灵长—人,特别是热爱平民百姓。他喜爱人类、植物、动物和谐相处的景象,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你看,阳光普照,绿荫浓郁,鱼、乌鹊、麋鹿、猿猱悠游自在;黄发小儿、发老翁、使君(太守)、红妆妇女在那里闲聊、放风筝、赛村社(祭祀与表演活动),多么欢乐!

哦,还有一位老人,醉卧黄昏,是该叫醒他呢,还是别打扰他的美梦?好一幅美吾之美、成人之美、各得其乐的生活图画!它告诉我们,美好的生活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而热爱自然生态又是形成理性生态思想的感性认识基础。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热爱大自然

一、热爱自然生态

二、敬畏大自然

三、崇尚自然生态之美

第二章  保护生态环境

一、呵护个体生态

二、保护种群生态

三、维系生态平衡

第三章  发展生态经济

一、利用自然条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

二、改善民生与治理环境相统一

三、抗灾、救灾、防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第四章  呵护人体生态

一、人体生态要靠自然生态滋养

二、人体生态的能动作用

第五章   东坡何来生态观

一、融通三教,爱民惜生

二、深入实践,勇于探索

三、善于学习,知而必行

结  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