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与保障研究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1607321
  • 作      者:
    陈焘,梁平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陈焘:华北电力大学讲师,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等课题8项,参研项目获省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合作出版学术著作2部,其中1部获得省级优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梁平: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保定)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河北省中青年社科五十人工程专家”、“第三届河北省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国j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出版学术著作10部;在《学术月刊》、《当代法学》、《法学杂志》、《法学论坛》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法学会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与保障研究》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以京津冀三地法院更好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与司法协同理论,在对京津冀三地法院司法协同实践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围绕立案、审判、执行以及司法合作、信息化建设、人才交流、司法调研等保障机制展开研究,进而构建京津冀三地常态化的司法协同模式,以此破解区域司法不平衡、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程序不对接等难题,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坚实司法保障,为区域司法协同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与保障研究》:
  一、立足司法职能增强审执效能
  审判执行是法院的本职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各级法院应当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按照‘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要求,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着力解决在司法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思想观念、队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全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审判体系就是四级法院的立案、审判、执行、司法政务以及案件管辖、审级监督、职能定位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和工作安排,是一套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工作体系。审判能力则是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审判执行案件、惩处违法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推进法治建设等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规范审判权运行机制、完善审判管理制度、深化司法改革、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使人民法院各项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更好地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京津冀法院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以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支撑,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和执行各类案件,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向社会传递法律正义,促进和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均纳入法律框架内,使法律规则成为社会各类主体必须遵循的准绳。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既需要以前瞻性思维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也需要以法律规范为核心的各类制度规范作为依据,做到“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这种变革既体现为对京津冀协同立法的迫切需求,更体现为对具体案件如何裁判的司法需求,特别是面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时,京津冀三地法院需要以高度的敏锐性和责任感,自觉地运用法理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法律变革与现有法律制度规范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确定是否存在法律适用的分歧乃至盲点,是否需要确定新的裁判规则,以及如何通过法定程序(比如应通过立法还是司法解释等)为具体案件裁判寻求适当的规则,并将之作为审理执行类似案件的依据。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讲,“在现代社会中,法院作为‘社会纠纷裁判中心’,是专司纠纷裁判功能的组织机构”。这是基于宪法对法院定位以及职责的基本表述。然而,不同时期面临的社会矛盾不同,对法院功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由此产生了法院的主要任务究竟是“规则之治”还是“纠纷解决”的理论分歧。前者认为法院应当以向社会传递法律规则为中心,案件诉诸法院后,法官应当按照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此案适用什么样的法律规则”以及“抽象的法律规则在具体案件中如何适用”,从而通过司法裁判案件的中介作用,将作为立法成果的法律规则转化为人们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基于此种立场,严格意义的司法应当拒绝任何形式的调解以及其他可能脱离法律规则控制的纠纷解决行为。后者则认为,现实的社会矛盾纠纷既是法院受理的对象,也是法院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与保障的
理论研究/ 00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司法协同治理/ 00
一、稳步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00
二、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区域司法协同治理/ 00
三、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司法协同/ 0
四、结语/ 0
第二节司法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使命/ 0
一、政治层面:强化新时代人民法院的司法担当/ 0
二、经济层面:司法为京津冀经济协同保驾护航/ 0
三、文化层面:着力推进京津冀区域法治协同/ 0
四、社会层面: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环境/ 0
五、生态层面:助力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0
六、结语/ 0
第三节司法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机遇/ 0
一、国家决策实施催生司法协同需求/ 0
二、全面司法改革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0
三、信息化建设助力司法一体化协同/ 0
四、结语/ 0
第四节司法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维度/ 0
一、立足司法职能增强审执效能/ 0
二、推进非诉机制多元化解纠纷/ 0
三、运用案例优势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0
四、结语/ 0
第二章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保障的
实证考察/ 0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保障的规范分析/ 0
一、司法服务保障制度规范的文本梳理/ 0
二、司法服务保障制度规范的结构分析/ 0
三、司法服务保障制度规范的发展空间/ 0
四、结语/ 0
第二节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保障的实践进展/ 0
一、司法互动:稳步推进区域交流/ 0
二、审判执行:持续增强司法效能/ 0
三、社会治理:不断深化治理机制/ 
四、结语/ 
第三节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服务保障的技术治理/ 
一、区域司法协同与技术治理的契合/ 
二、京津冀司法协同治理困境与成因/ 
三、京津冀司法协同技术治理的突破/ 
四、结语/ 
第三章京津冀立案协同机制/ 
第一节跨区域案件识别机制/ 
一、建立京津冀案件识别机制的意义/ 
二、京津冀案件识别机制的现状分析/ 
三、深化京津冀案件识别机制的路径/ 
四、结语/ 
第二节跨区域案件集中管辖/ 
一、特定类型案件集中管辖的动因/ 
二、京津冀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 
三、京津冀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 
四、京津冀海事海商案件集中管辖/ 
五、京津冀金融案件集中管辖探索/ 
六、结语/ 
第三节京津冀跨域立案机制/ 
一、跨域立案相关问题解析/ 
二、跨域立案主要程序机制/ 
三、京津冀跨域立案全覆盖/ 
四、结语/ 
第四章京津冀审判协同机制/ 
第一节京津冀审判运行改革/ 
一、京津冀专业审判机构/ 
二、京津冀审判辅助组织/ 
三、京津冀审判监督机制/ 
四、结语/ 
第二节京津冀审判运行创新/ 
一、京津冀法院优化诉讼服务/ 
二、京津冀法院探索要素审判/ 
三、京津冀法院跨域审理案件/ 
四、结语/ 
第三节京津冀法律统一适用/ 
一、京津冀规范制定协同/ 
二、京津冀法律适用研判/ 
三、京津冀类案强制检索/ 
四、结语/ 
第五章京津冀执行协同机制/ 
第一节京津冀执行体制改革/ 
一、执行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二、京津冀执行体制改革探索/ 
三、京津冀执行体制改革思路/ 
四、结语/ 
第二节京津冀区域执行协作/ 
一、京津冀执行协作的现状考察/ 
二、京津冀执行协作困境及成因/ 
三、京津冀执行协作的优化路径/ 
四、结语/ 
第三节京津冀网络执行查控/ 
一、京津冀网络执行查控的目标导向/ 
二、京津冀网络执行查控的主要问题/ 
三、京津冀网络执行查控的改进思路/ 
四、结语/ 
第六章京津冀司法协同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京津冀司法合作机制/ 
一、京津冀司法合作的现状考察/ 
二、京津冀司法合作的现实困境/ 
三、京津冀司法合作的制度转型/ 
四、结语/ 
第二节京津冀司法协同的调研论证机制/ 
一、京津冀司法协同调研论证的重要意义/ 
二、京津冀司法协同调研论证的现状考察/ 
三、京津冀司法协同调研论证的机制构建/ 
四、结语/ 
第三节京津冀司法协同的技术支持机制/ 
一、技术支持司法运行的应用场域/ 
二、技术支持司法运行的理论分析/ 
三、京津冀司法协同的技术化支持/ 
四、结语/ 
第四节京津冀司法协同的人才保障机制/ 
一、京津冀法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动因/ 
二、京津冀法院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考察/ 
三、京津冀法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优化/ 
四、结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