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与导向: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35届年会论文集
0.00     定价 ¥ 13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350426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传统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夏静,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聘任专家。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国家出版基金会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会评专家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工作。
  
  李昕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媒介学、媒介美学、马克思主义文学与文化理论。
展开
内容介绍
  理论的生命力有赖于时代赋予的全新意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与理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加快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体系构建和话语创新。2018年10月26-28日,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35届年会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与导向”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召开。此次会议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成立40周年的背景和时间节点上召开的。此次会议的召开和本论文集的出版,是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所做出的新的努力和尝试。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与导向: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35届年会论文集》:
  通过必要的理论考察,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基本认识是:第一,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出发,马克思把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而且,这些生活形态之间存在密切、复杂但也是可以从理论上予以把握的重要关联。第二,“经典表述”简要而又相对直接地揭示出,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而这一发展变化根源于人类社会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第三,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文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特殊规律。这是我们在进行文学研究与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时,必须充分加以认识的。第四,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特定的社会存在及其发展中来看待,我们最终需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看待和解释文学等意识形态及其发展问题。这样来分析,我们确实可以认同有学者关于唯物史观总体意向的如是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在于:要求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中的一切存在.都放到整个社会结构系统及其现实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和说明,而这个社会结构系统及其现实关系,最终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这个基础所决定的。既然如此,那么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无疑都必须放到这种理论视野中来认识和理解。”文学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基本而又重要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对于它的观照、审视、阐释、批评与研究自然也应该如此了。它首要的就是基于一种宏阔而深邃的社会结构理论立场。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基本路向径直称之为“结构分析”模式与方法。
  在这种结构分析模式中,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的文学活动被纳入人类社会结构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系统,这就明确地确立了文学活动与社会结构、人类的社会生活乃至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也就让我们更为明了,文学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对于它的真正理解不可能从其本身单一地来进行,也不可能从所谓的唯心主义者坚持并津津乐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而是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把它与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于经济生活联系起来,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与法的存在一样,文学与文学活动也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对于法的关系的理解需要看待与考察物质的生活关系以及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同样的道理,对于文学与文学活动的探讨也必须放到它与物质生活的生产这一现实关系的基础上来,如是,才能从根本上、从最深处把握文学与文学活动的特质及其变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论述至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在对于文学的这种结构分析模式之中是否还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的其他重要文学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根本性的文学价值取向。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研究
再谈“莎士比亚化”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挑战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应对
论“艺术生产”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
唯物史观与当代文学批评

第二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当代建构
马克思节选《普罗米修斯》引发的学术争鸣及其反思
高科技与文学创作的新变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科技关系研究
重铸新时代中国文论主体精神
新时代中国文艺彰显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对延安文艺讲话中文艺批评思想的重新认识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
“回到马克思”与当代性建设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存在形态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
从“文艺讲座”到“前哨”
——从两种刊物看左联前期的思想动态
从史诗般的新时代到“中华民族新史诗”
——兼论当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三个问题
试论习近平的爱国主义与文艺关系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的彰显
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四个维度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解读
……

第三编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