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万千教育·教师怎样说理才有效:轻松教育学生的心理学智慧
0.00     定价 ¥ 52.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8425976
  • 作      者:
    李进成
  • 出 版 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日常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

在课堂上公开顶撞老师的学生,

学习动力不足、上课睡觉的学生,

留怪异发型、不穿校服的学生,

脾气暴躁、爱动手打人的学生,

失恋后寻死觅活的学生……?


面对他们,你该怎么办?本书所介绍的30种轻松教育学生的心理学智慧、87个真实的应用实例、30个启智故事和30则精辟的“慧心慧语”,将告诉你答案。


展开
作者简介

李进成 1971年7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获中文系硕士学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负责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生涯教育教研员。《班主任之友》和《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专家。国际时间线治疗师和催眠治疗师,把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进行整合的先行者。用西方心理学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擅长把专业心理咨询通俗化,把潜意识的内容形象化,把日常教育用语程序化,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基础教育的管理模式、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


教育理念:播撒教育正能量,探索教育正途径,让学生的心田充满阳光。


专著:《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不怕学生搅局—教师的教育机智修炼之道》。编著作品:《优秀班主任是怎样炼成的》《有效处理学生问题的25个心理学智慧》《班级有效管理密码》。


合著作品:《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


写有教育叙事200多万字,在《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现代教育报》《教育时报》《福建教育》《新班主任》《中小学德育》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万千教育·教师怎样说理才有效:轻松教育学生的心理学智慧》作者运用神经语言程序学、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对大量真实教育案例的剖析来指导教师跟学生说理,有效应对学生的“搅局”行为和学生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轻松说服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
  该书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既有理论高度,又非常接地气。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助于教师跟学生说理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而且通过实例给教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说理方法、技巧和语言模式。
  在教授具体说理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帮助教师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作者深知“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方式”的道理,因此在书中致力于引导读者调整思维模式,从而达到在说理教育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语言诙谐幽默,方法独到实用,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俱佳。读者在轻松愉悦地享受心理学盛宴的同时,还能收获满满的、激动人心的教育智慧。
展开
精彩书评

《教师怎样说理才有效》一书保留了李进成老师以往论著的特点:重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善于做案例研究,案中有理、理中有案、案理结合,使人学以致用。本书不仅可以成为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用的助手,而且可以作为广大家长有效教育孩子的参考书。


——陈岸涛(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教师怎样说理才有效》这本书既有理论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说理常见的十个思维模式和说理需要的四种能力等;又有实践的厚度,介绍了丰富且生动的教育实例;还有方法的广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说理方法,让人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


——张万祥(全国著名德育特级教师,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生“流露真情”与“搅局”本没有明显的界限,那么教师又该怎样将让人窝心的“搅局”看成宝贵的“露真”,并给予学生*合适的引导呢?本书从教育前沿的案例入手,条分缕析,既柔和地嵌入了教师们急需的心理学常识,又和谐地迁移了师本化的所学所思,是教师们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好友,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彭敦运(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学科带头人)



  这是一个少有人涉猎的领域,也是一个少有人研究的话题。李进成老师独具慧眼、深刻洞察,透过寻常的教育现象和丰富多彩的实际案例,在本书中给我们揭示了“惊心动魄”的秘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将形成自己更有效的说理话术,大大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魅力。


——郑立平(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武汉成丰实验学校校长)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说理时经常遇见的问题

我经常听到有的教师这样抱怨:什么道理都给他讲了,就是不听;那么多教师都给他讲了,就是没有改进,等等。我想类似的事情很多教师都遇到过、经历过,那么为什么教师一腔热血的谆谆教导却换来学生的冷漠、嘲笑、甚至愤怒呢?为什么那么正确的人生真理讲给学生听,学生就是不接受呢?当前教师说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呢?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来看,教师在给学生讲道理的时候,常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问题归因有误

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归责于学生的行为、品格、情感等,很难让学生信服。例如,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作业,这只是一个结果,而影响结果发生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如作业量太大、作业难度太高、各科作业冲突、学生家庭突然有一些变故、学生有其他紧急事情要处理等,如果教师没有了解准确、详细的情况,又缺少倾听的耐心,或者受过去经验的影响,直接做出武断的判断并严厉地批评学生,讲一些老调的、被称为“正确的废话”的道理,那么这样的教育就很难有效,甚至学生会看轻教师。

对于有些问题,只看结果好像是学生出现错误,是学生屡教不改,可是用系统的眼光来看问题,就会发现管理机制、评价方法、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譬如,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被二哥苏明成打了之后,执意要走法律程序,让二哥坐牢。然后家人和同事都给她讲道理、替明成求情,告诉她一旦走法律程序,二哥就要被判刑,留下案底,二哥一辈子都会受影响。各种道理都合情合理,可是明玉听后却更加愤怒,为何?这样的道理难道明玉不明白吗?她要的只是一份公平、一份理解、一份关怀,可是大家忽略了生活中的复杂因素,只用片面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只针对二哥是否会被判刑以及对其今后的影响这个简单的视角来讲道理,其效果怎么会好呢?生活中的很多因素是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如果我们缺失系统的思维,只是简单地就事论事,那么这样的道理往往不会被接受。

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道理的时候,要学会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来分析,把归责和归因适当区分,让教师的道理更客观,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

2.时机选择不当

正确的道理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来讲,时机不对,效果也往往会大打折扣。一个高中生和他的同学关系不好,他认为同学嫉妒他、欺负他。有一次他又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气冲冲地来找我,表示要以暴制暴,想找人来替他出气。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理解和安慰,如果我不分时机,开始给他讲和为贵的道理,讲团结、包容、理解、关爱,那么无论道理多么正确,这个学生都很难听进去,甚至会感觉我包庇其他同学,进而把同学之间的矛盾和不满情绪投射到我这里。如果先给这个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安慰,等他气消之后,回归理性,再适当引导,我想他一定会理性思考,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

当学生正在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或者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如果不合时宜地给学生讲一些与当前的事情毫无关系的道理,那么学生也一定感觉很烦,这样的道理即使再正确,也很难进入学生的内心。例如,学生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很开心,甚至出现了一点骄傲情绪,如果教师一本正经地对他说“满招损,谦受益”,开始一段人生道理的谆谆教导,想想学生会有何感受。

给学生讲道理,也不要总是旧事重提,让学生感觉老师对他记仇,总是关注他的过去和不足,自己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和鼓励,这样讲道理也没有效果。所以,有些事情要及时处理,不要过去很久了,再旧事重提。

3.场合选择不宜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要注意场合的,如果场合不对,道理就会起相反的作用。例如,网上有这样一个笑话:在谢师宴上,某同学满怀感激之情地说:“老师,我必须敬你一杯,你每次讲完题目之后,都会问我听懂了没有。”结果老师很不注重场合地说:“其实我是觉得,你要是明白了,大家就都明白了。”虽然这个笑话可能会有杜撰的成分,但也很能说明问题:即使再正确的语言,如果不符合场合,也会闹出笑话。

人之本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乎自己尊严的,如果教师不顾及场合,当众批评学生,无论他的批评多么正确,都可能激发学生的对抗意识。

有一次我上课提问一个学生,该学生在小学、初中久受历练,面对各种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毫不在乎,顽劣十足。再加上他的父亲为地方官员,他的底气也很足。面对我的提问,他表现得很不耐烦,并且傲慢地对我说:“我什么都不怕!”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和学生公开较劲儿,老师很难通过师道尊严来压制住学生,更重要的是会打乱课堂进度,制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同时让其余的学生跟着这个学生受损失。于是我微微一笑说:“你真的什么都不怕吗?那你怕不怕站到讲台上来?怕不怕面对同学做一个微笑?怕不怕当众总结自己身上的十个优点?”结果这个学生身上的戾气顿时消失,老老实实地配合我的提问。本来因学生桀骜而造成的紧张气氛顿时化解,其他同学也一下子放松下来,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如果这个时候我不顾及场合,长篇大论地给学生讲尊重、讲理解、讲为人处世等,想想效果如何。经常有教师在课堂上被学生的某些行为激怒,放下正常的教学内容不顾,因为一个学生的不当行为开始给他滔滔不绝地讲人生道理,不但没有得到他的理解,反而会激起其他学生的不满。

4.缺乏情感共鸣

教育是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艺术,情感在前,道理在后。如果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是枯燥地讲道理,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不会受学生欢迎。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讲的道理能有效果吗?鬼谷子说:“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说话想要让人听从,就必须与人情感共鸣,心意相通,所以只有具备共情能力的人才会有说服力,才会让人接受。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触动心灵的最大法宝就是动之以情,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果教师想要说服学生,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就要学会共情,学会用自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感染别人,如此自然就能提高说服力。很多时候,学生只是想在教师这里获得一份理解,得到一份安慰和鼓励,而并不是他们不懂得道理。

5.一味灌输道理

目前常见的单调说理有三部曲:讲正确的人生道理;借“关爱”的名义批评;用情感征服,要么发脾气威胁,要么情感绑架。

这样“讲道理”的教育模式,是单边灌输思维模式在作怪,这样的模式很容易使老师陷入教育的困境,这几乎成了很多教师的通病。当然,造成这种通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都以说教为主,目前大部分教师也是在说教的模式下被培养出来的,养成了对“讲道理”的偏好,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式。

在这样的说理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被简单弱化为告知者和被告知者的关系,说理成了明白人和不明白人的对话。教育者站在道理的制高点,借正确的道理进行无情的鞭挞,自己讲得理直气壮,而被教育者被置放在蒙昧无知的位置,内心的感受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尊严丧失。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被教育者在潜意识里就会产生抗拒心理,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一个很优秀的高三女生,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很紧张,因为听某位老师说,有的同学平时成绩很好,可是到高考考场上就可能发挥失常,她担心自己也会这样。于是,她越想越紧张。这个时候,如果老师不能和学生在情感上保持一致,只是一味地给她讲各种道理,如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等,就很难说服她,也很难解除她的顾虑。于是我先表示理解,然后和她分享我当年高考时的心理状态,说自己也很紧张。为什么会紧张呢?是因为自己足够重视,把高考看得很重要,因为重视,所以紧张。当听说老师当年也很紧张的时候,她的心情放松了很多。同时我告诉她适度紧张是好事,我之前的成绩为什么比较优秀,就是因为保持了适度的紧张,要允许自己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同时我又通过一些方法,让她看到真正影响考场发挥的因素,帮助她把考试状态和自信、放松的心态培养出来,这个学生的心态就趋于平和了。结果高考时她发挥正常,取得了很理想的成绩。

6.缺乏教育智慧

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方法过于单一,缺乏教育智慧,只是一味地强调道理的正确或者规章制度的重要,对学生的行为总是进行严肃而认真的批评,还美其名曰“负责任”。其实,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职业,当教师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就不会被具体的行为遮蔽慧眼,而是可以曲径通幽地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个比较漂亮的女孩经常穿拖鞋进教室,甚至赤脚踏在地板上。于是我给她留了一张纸条:“你很漂亮并且很在乎自己的形象,这是好事,希望你能保持自己的淑女形象。可能是由于南方的天气原因,也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惯问题,所以你不在乎穿拖鞋。但我们是受过教育的高中生,如果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很不雅观的。而且地板很冷,对女生的身体健康不好。”学生看完纸条之后冲我莞尔一笑,她再也不在教学区穿拖鞋了。


如果我很严肃地批评她,说她违反了规章制度、缺乏修养等,那么这样的说理和前面的做法哪个教育效果更好呢?“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只要教师瞄准教育效果,不固执于具体的教育方式,多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来看待问题,激发教育智慧,说理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7.专业知识不足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要认同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这意味着教师是高度专业化的群体,需要掌握很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者未必是名师,一个人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就可以教好书,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专业标准就规定教师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用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育方式,等等。所以,一个会讲道理的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这样才可能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讲到学生的心坎里。


展开
目录

理论篇

第1章 说理时经常遇见的问题

第2章 影响说理效果的因素

第3章 行为是怎样改变的

第4章 教师说理的常见思维模式

第5章 教师说理需要的四种能力


实践篇

第6章 丰盛自己:心大了,事就小了

第7章 情绪ABC:改变对搅局行为的认识

第8章 放下我执:事实不一定等于真相

第9章 置换位置:多方面观察搅局行为

第10章 理解层次:从更高层次审视教育行为

第11章 重定意义:发现学生行为的正面动机

第12章 重定焦点: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13章 情感银行: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第14章 情绪密码: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

第15章 掌控情绪:建立教师的亲和感

第16章 维护尊严:保留学生的心理底线

第17章 学会欣赏:从搅局中看到价值

第18章 结合抽离:更智慧地看待学生的搅局

第19章 置换背景:改变彼此的固有见解

第20章 接纳情绪:改变学生的内在感受

第21章 重定因果:寻找学生搅局的真相

第22章 增强发问:打破搅局的思想局限

第23章 步步为营:不给搅局者留退路

第24章 先跟后带:让搅局的学生失去“斗”力

第25章 幽默调侃:搅局的时候不尴尬

第26章 一针见血:挖掘搅局者内心的“小”

第27章 曲径通幽:让搅局者在故事中觉醒

第28章 时空穿越:改变感受就会改变行为

第29章 权衡利弊: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第30章 模仿卓越:用正面形象引导学生成长

第31章 坦然接受:应对学生的夸张赞美

第32章 语言模式:巧妙化解学生的搅局

第33章 系统平衡:让教育方法更科学

第34章 灵活变通:丰富教师的教育方法

第35章 重新编程:建立高效的思维模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