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商界40年:弄潮儿(1989-1998)洞悉85位企业家的创业故事、85家企业的成长壮大历程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213094507
  • 作      者:
    《商界》考拉看看,商界杂志社采编团队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

联袂推荐

1. “商界40年系列”以85位企业家及其经营的企业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

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展开了腾飞之翼。在“商界40年系列”图书中,你可以看到85位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以及85家企业的成长壮大历程。

第一个10年,他们在东方启动——鲁冠球、曹德旺、何享健、刘永好、张瑞敏、朱江洪等先行者,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一穷二白开始,带领如今被大家耳熟能详得著名企业走向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

第二个10年,他们在改革中弄潮——奥康鞋业的王振滔、红星美凯龙的车建新、TCL集团的李东生、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等一批民营企业家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中国企业的影响力。同时,张朝阳、王传福、周厚健企业家们开始布局新产业,在互联网、工业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走在了前列。

第三个10年,他们在华夏逐鹿——马云、许家印、董明珠、李书福、江南春等人带领的企业被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势不可当,每年的GDP 进入 9%~10% 的高速增长通道,中国速度震惊了世界。

第四个10年,他们在新时代追梦——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互联网+”“+AI”等变成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词,任正非、马化腾、刘强东、罗永浩、王兴、张小龙、丁磊、雷军等企业家,以及他们所带领的企业,不但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个人梦想,也为我们所有中国人实现了幸福生活的梦想


展开
作者简介

《商界》

《商界》杂志是以倡导优秀商业文化和创业精神为特色,以“报道商界动态形势,揭示商界深层问题,汇集商界经营之道,反映商界丰富人生”为宗旨的商业财经月刊。创刊已25周年,杂志单月*高发行量64万册,有效阅读人数250万。发行渠道囊括250个中国城市、450名代理商,覆盖10000多家高档会所、酒店、咖啡厅,75家机场,17条高铁线。

商界系全媒体平台坐拥3000万商界粉丝,200多家高权重主流网媒,覆盖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1000家境外媒体。

 

考拉看看

由资深媒体人、作家、内容研究者和品牌运作者联合组建,专业从事内容创作、内容挖掘、内容衍生品运作和品牌文化力打造,致力成为中国领先的深度内容创作与运作机构。

考拉看看目前在成都、重庆、杭州、北京、福州等地设有内容研究和创作服务中心,在深度财经内容创作服务领域拥有广泛影响力。


考拉看看团队每年自创作和受托创作出版200部左右畅销图书,同时还为多家机构提供各种内容支持。迄今研究过的内容案例包括褚时健、腾讯、TCL、华为、TCL、万向、娃哈哈、方太、传化、吉利等,团队核心成员为200多家上市公司和多地政府部门提供过服务。

展开
内容介绍

弄潮儿(1989—1998)

1989年,改革开放即将进入第11个年头,中国更加坚定了稳定发展、实现改革开放的决心。1992年之后,中国开始深入地改革开放,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步入世贸组织,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加深。

这给予曾经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经济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奥康鞋业的王振滔、红星美凯龙的车建新、盘龙云海的焦家良、TCL集团的李东生等一批民营企业家开始带领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中国企业的影响力。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企业家们开始布局新产业,在互联网、工业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张朝阳、王传福、周厚健等人已经走在了前列。

一元复始万象新。从最初民营经济不被认可,到后来“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在变,民营经济也在蓬勃地“开枝散叶”。

展开
精彩书评
  《商界》杂志记录了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家形形色色的脸谱,以及这个时代洪流中不同的管理经验。这系列纪念图书,既解读了中国如何从“计划”到“市场”的剧烈蜕变,也剖析了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实现现代商业多种业态的融合,值得阅读。
  ——吴晓波

  很少有杂志社能够与读者风雨同行25年,更难得的是一家杂志社能够在同一领域深耕25年。这些,《商界》都做到了。很高兴阅读这套《商界》25周年纪念图书,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找寻过去25年来,我国商业发展的清晰走向,感受这些年来商界的风云变幻。
  ——滕斌圣

  25年激荡风云,《商界》杂志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中国经济的沉浮。在互联网并未渗透到生活中的时代,这本杂志成了生意人的《圣经》,陪伴他们在生意场上挥斥方遒。而如今,《商界》也迎来了升级,搭载互联网的快车向更多人传播中国经济的力量。《商界》25周年系列纪念图书即将上市,将悉数向读者展示这25年来的经济脉动,回顾中国如何实现从农业经济时期到工业经济社会的转化,对企业家和经济学者把关未来都很有借鉴意义。
  ——管清友

  中国企业家们在每个阶段的管理之道都有着时代的印记,他们正是从这些记录商界企业成长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上找寻着前行的方向。因此,我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中国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和心路历程。
  ——陈春花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六章 推陈出新  抢占新产业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农村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量。农村的富裕和新增购买力,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1980—1996年这16年中,农村工业化创造了惊人规模的1.3亿个工作机会,占到农业就业的1/3,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一半,实现出口6008亿元,总产值高达1.8亿元。

1992年,中国踏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逐渐向世界敞开怀抱。这一时期中国也给予了创业者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与国外先进思想的交流;相对宽松的创业气氛。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中国经济增长遭遇了暂时的逆风。农村工业化的弱点日渐暴露,企业在规模、技术、人才、信息、渠道、体制等方面的困难,变得越来越缺少回旋的余地。a

有人曾这样形容那时候的中国—“遍地都是黄金”。没错,全面开放的中国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更多的可能性。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悄然崛起。

王传福:角力不如角智

二次充电电池,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既老且新的行业。说它老,是基于国际二次充电电池的发展而言;说它新,在中国,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此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像样和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市场前景不可限量。与此同时,国际电池市场频频传来好消息,二次充电电池市场需求的缺口正在拉大。时刻关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的王传福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这势必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对中国电池行业来说,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从副教授到企业家

杰出人物面对痛苦的选择,往往只按照自己的方式,手起刀落。要在一件事情将萌未萌之际做出选择,有人说需要决策者有过人的智慧,王传福却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冒险精神。8年前那一赌,他是赢家。

37年前,无为县正是革命山河一片红,“文革”“圣火”燃遍千万家的时候。1966年春,平凡的无为县降生了一个极不显眼的小生命。

在“红小兵”的撵鸡斗狗、爬树下河中,王传福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当父母将最后一缕关爱洒向他而撒手西去的时候,这株尚未经历多少风雨的嫩草,还是个中学生。

王传福变得沉默,也变得懂事、坚强了。初中、高中、大学,他咬紧牙关,始终以优异的成绩追求着一个美丽的梦。1987年,21岁的王传福成了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研究生。

十余载寒窗苦读,多少年艰辛探索,纤纤苗木已是绿荫如盖。1992年,北京的夏天格外迷人,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总院301室副主任(处级)的重任。与此同时,他还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王传福以雄厚的实力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成了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条清晰而明确的轨道终于铺在了脚下,一幅稳定的人生画卷已经让他触手可及。

有人说机会是缘,可遇而不可求。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这恰好与王传福研究的领域二次充电电池密切相关,部院领导有意让他将“灰色的理论”变成“绿色的实践”,王传福被派到深圳担任总经理。

深圳的天一片湛蓝,揣着自信和梦想的王传福,体味到前所未有的憧憬和激动。新环境的陌生、建功立业的冲动,让王传福浑身洋溢着使不完的劲。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呀!对王传福来说,从上大学本科到读研究生,学的都是电池。而今,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他已经有了一方自己的舞台。

更让他兴奋不已的是,二次充电电池,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既老且新的行业。说它老,是基于国际二次充电电池的发展而言;说它新,在中国,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此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像样和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与此同时,国际电池市场频频传来好消息,二次充电电池市场需求的缺口正在拉大。时刻关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的王传福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这势必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对中国电池行业来说,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机遇!”

但现实却和王传福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在这个吃大锅饭的企业里,他虽贵为总经理,却没有绝对权力控制和规划企业,企业发展方向日常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人事安排……他总不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声音。

王传福初到深圳的兴奋与梦想几乎被击得粉碎。站在深圳黄金海岸金色的夜色中,失望和痛苦的煎熬,像海浪一般阵阵向王传福袭来:他分明看到了美妙的市场前景,却无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几乎听到了成功的脚步声,自己却总是笼罩在一张无形的网中,任他拳打脚踢、腾挪跌宕就是挣扎不开。

20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是一个每天都在发生奇迹的地方。此时此刻,在王传福的身边,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在下海,在轰轰烈烈;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在功成名就,扬名立万。

他再也坐不住了,不在煎熬中灭亡,就定在煎熬中爆发!半年后,王传福痛定思痛,从迷惘中走出来。

(二)跑过火车的马车

一辆马车制作再完美,也跑不过最简陋的火车。但是,王传福却创造了一个“马车跑过火车”的奇迹。他加“步枪”的干法,不但为比亚迪赢得了飞速的发展,还很快超越国内的同行,抢食了日本同行的蛋糕。

1995年2月,比亚迪在深圳布吉成立。没有资金,没有厂房,更没有设备和原材料。王传福有的仅仅是“年轻而过剩的精力和创业的勇气。”

员工捉摸不透,以为王传福有“大靠山”,就悄悄问:“王总,中央有你的亲戚吧?”

王传福高举双手:“这就是我的靠山。”他脱去外衣,挑砖头,抬钢条,活脱脱一个打工仔,忙活许多天,资金、配套设备却毫无着落。

双手可以干粗活,双手却变不出需要的资金。初出茅庐的王传福在资金问题上四处碰壁、举步维艰。他体会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凄苦,甚至有过要动摇再坚持下去的决心。

在广州做投资的表哥看不下去了 ,给王传福投了250万元现金,入股比亚迪,王传福才有了“起火粮”。

王传福说:“办企业,你首先要明白一点,你的市场是什么,你的客户在哪里,你的产品的竞争力是什么?这是企业家必须要思考的三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企业就不可能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就比亚迪所在的二次充电电池市场来说,这是一个明显分为三级的市场。第一级为替换品市场,这里云集的是一些小品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然没有丰厚的利润;第二级是品质要求更高的国内厂商,这些厂商要求有相对高的品质和相对低的价格;而第三级市场,才是最高级别的市场,像大霸、朗讯等国际巨头。但它们对供应商的品质、技术、研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当然,它们也是最大利润所在。

二次充电电池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其生产模式更是简单—从上游企业买来生产电池所需的配件,加工组装就成了。是一开始就切入第三级市场,还是从第一级市场循序渐进达到第三级市场?他说:“这很简单,在你羽毛还未丰满的时候,你只能做些符合你身份的事情,如果超越了,就是违背规律。”

没有钱买设备,“咱就自己干,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若干个人工完成的工序,以尽可能地代替机器。”王传福说。

没想到,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使用了大量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比亚迪产品的成本明显比日本厂商和国内数以千万资金引进生产线的企业有更大的成本优势。而更为可贵的是,比亚迪产品的性能丝毫不比日本同行的产品差。

王传福提供的选择,恰恰迎合了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比亚迪产品卓越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的浓厚兴趣。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给三洋的订单给了王传福。

刚一出道就得到了客户的认同,王传福福气不小。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只有真正为客户着想,才会赢得客户的订单,甚至是客户的尊敬!”

王传福尝到了甜头,同时他也认到,要想挣到“长期饭票”,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独立的知识产权。他已经触摸到成功的手,高品质和低价格几乎构成了这类企业赢利模式的全部。就电池行业来说,电芯是最核心的技术优势,只要解决了电芯的研发,比亚迪在市场上就会游刃有余。

1997年,比亚迪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王传福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建立中央研究部。他还从中南工大挖来自己的老同学李维,这位化学博士负责整个技术的攻关,以及产品性能质量的改进。王传福说:“在国际市场竞争,我们学会了一种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当今国际竞争,已是一个角力不如角智,比价格不如拼技术的时代。”

王传福苦练内功的同时,市场给了他相当丰厚的回报。1997年底,在王传福创业第三年,比亚迪销售额近1亿元。

……

展开
目录

上篇:柳暗花明又一村(1989—1994)

第一章 以点带面 改革全面开花  

黄远成:广东“无轨车站第一人”  

王振滔:打破温州鞋劣质的魔咒  

张氏兄弟:中国直燃式空调第一企业

何永智:中国特许经营第一人

蒋锡培:华人经济领袖

第二章 进退维谷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许连捷:中国最大的卫生巾企业

傅军:“多栖发展”的企业家

车建新:红星美凯龙的崛起

第三章.峰回路转|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焦家良:“排毒养颜”第一人

高德康:穿过扬威与落马的“史诗”

李东生:领先一步的神话

吴炳新:保健品行业的“教父”

华帝:七星北斗变阵  

陈峰:海航开创者  

第四章 大刀阔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张宝全:与冯仑、潘石屹同为

海南五兄弟  

陈智:“中国MALL第一人”  

刘汉元:农业大家的诞生  

下篇:一元复始万象新(1995-1998)

第五章.蠢蠢欲动|中国互联网前夜  

张朝阳:“第一个发现金矿的人”

史玉柱:“在中国轨道上行驶最快的

经济列车”

周桐宇:做当地最大的IT分销商

第六章.推陈出新|抢占新产业  

王传福:角力不如角智  

周厚健:技术立业,百年海信

闫希军:老兵新商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