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断代专题文学史丛刊: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
0.00     定价 ¥ 4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20158720
  • 作      者:
    蕭涤非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为中国断代专题文学史丛刊之一。中国历代文学文体、流派、理论、思潮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以断代文体或专题为内容的文学史,有利于深入讨论和详尽描述,对推动学术发展、学科成熟,功莫大焉。为此,特选择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某一时期、某一文体之兴衰历史的代表著作,精心编辑,汇为丛刊,集中呈现给读者。本书主要讲述了汉魏六朝乐府文学的相对独立的生发、演进、成熟、衰微的过程。本次再版主要是修改了前次的一些文字和格式上的错误,并按丛书整体风格对格式进行了调整和统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乐府之产生及其沿革

 

乐府者何?顾亭林曰:“乐府是官署之名。其官有令,有音监,有游徼。《汉书·张放传》:使大奴骏等四十余人群党盛兵弩,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霍光传》:奏昌邑王,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后汉书·律历志》:元帝时,郎中京房知五声之音,六十律之数,上使太子太傅韦元成、谏议大夫章杂,试问房于乐府是也。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日知录》卷二十八)是知乐府者本一制音度曲之机关,其性质与唐之教坊,宋之大晟府,初无大异。惟其职责,在于采取文人诗赋及民间歌谣,被之管弦而施之郊庙朝宴,故后世遂併此种入乐之诗歌,亦名曰乐府焉按《宋书》卷五十:“鲍照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又同书卷一百载:“沈林子所著诗、赋、赞、三言、箴、祭文、乐府、表、笺、书、记、白事、启事、论老子,一百二十一首。”以乐府与诗赋等并列,沈,鲍乃刘宋初人,则以“乐府”名诗,当始于晋宋之际。。

乐府之制,其来已久,殷有瞽宗,周有大司乐,秦有太乐令、太乐丞,皆掌乐之官也。然乐府之名,则始见于汉。按据最新考古发现,乐府之名实始于秦。但乐府而采诗则始于汉。颜注误解,此说不确。详见本书补辑第365页。按《后汉书·南蛮传》:“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则高祖之时,固已有乐府之设。至惠帝二年,乃以名官,即《汉书·礼乐志》所谓“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者是也。然乐府之立为(采诗)专署“釆诗”二字据先生意补。详见本书补辑第311页。,则实始于武帝。考班固言武帝立乐府事凡三见:一见于《两都赋·序》: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再见于《汉书·礼乐志》: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此句标点据先生意改。见本书补辑第311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三见于《汉书·艺文志》: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其文甚明,其事易晓。此实乐府娩生之第一声,亦即汉乐府所以为汉乐府之第一义也。凡今所存,而为吾人徘徊咏叹者,自贵族乐章之《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外,固无一而非武帝以后作品也。

历昭、宣、元、成以迄于西汉之末,将百年间,皆一仍旧贯。民间乐府,实臻全盛。《汉书·艺文志》虽未存其文,然观其著录之目,则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淮南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河东、蒲反歌诗》一篇,杂各有主名歌诗十篇,《杂歌诗》九篇,《洛阳歌诗》四篇,《河南、周歌诗》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周歌诗》二篇,《南郡歌诗》五篇,综计不下一百六十篇,其地域几及当日中国之全部,盖皆出于民间者也。虽其时朝士大夫多目此种风谣为郑卫之音,然在政治上固仍与贵族乐府处于同等之地位,被诸管弦而播之廊庙。于此,有一事堪注意焉,即哀帝之诏罢乐府是也。《汉书·礼乐志》载其本末云:

是时(成帝)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疆、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哀帝自为定陶王,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诏曰:“……郑卫之声兴,则淫僻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然百姓渐积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据《礼乐志》所载,当时乐府人员凡八百二十九人,其经丞相孔光奏可罢免者凡四百四十一人。其中如郑四会员六十一人,秦倡员二十九人,楚四会员十七人,巴四会员十二人,铫四会员十二人,齐四会员十九人,蔡讴员三人,齐讴员六人……则皆当日以为“郑声可罢”者也。其未罢之三百八十八人中,除夜诵员五人外,殆全为从事于郊祀宴飨诸贵族典礼之人员。观此,则知哀帝之诏罢乐府,非真罢乐府也,特罢乐府中之属于民间部分者耳。若武帝时“赵代秦楚之讴”,班固称为“足以观风俗,知薄厚”者,至此已全然认为郑卫之声而在排摈之列矣。虽云“豪富吏民,湛沔自若”,乐府罢遣人员,或仍操其旧业,转徙民间,在当日似无若何影响,然自是而后,民间风谣,因不见政府采取,遂失其政治上之凭藉力,与夫乐工传习之赓续性,富有文学价值之汉民间乐府,其残佚不完,虽缘班固《汉书》之失载,此亦一因也。乐府之衰,盖兆于此。

东汉一代,乐府之立,史无明文。按《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三年改太乐为太予乐。”(《汉官仪》曰:太予乐令一人,秩六百石。)又蔡邕《礼乐志》:“汉乐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殿诸食举之乐;二曰周颂雅乐,典辟雍飨射六宗社稷之乐;三曰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其短箫铙歌,军乐也。”(《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则乐府在东汉初年殆已恢复,规模似颇宏大。更观今所存《雁门太守行》诸作,乐府且仍必采诗,一如武帝故事也。(详第二编)然而文士拟作,亦渐繁矣。

魏晋而下,代有乐府之制,不乏识乐之人,或改用前调,或自度新曲,或因声而作歌,或因歌而造声,然其内容,大率不过食举上寿之文,大会行礼之节,歌功颂德之什,娱心悦耳之音,于民间乐府,俱阙焉不采,竟千载而一辙。是以孤儿寡妇之哭声,仓浪黄泉之叹息,无所闻焉。唐室私家《新乐府》之代兴,非偶然也。

展开
目录

 

目录

引言1

黄序(审查报告)1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乐之起源与先秦乐教

第二章乐府之产生及其沿革

第三章乐府之界说与分类

第四章论五言出于西汉民间乐府不始班固

第五章乐府变迁之大势

第二编两汉乐府

第一章论汉乐府之声调

(一)雅声(二)楚声(三)秦声(四)新声

第二章汉初贵族乐府

一安世房中歌——何谓房中乐《房中歌》之内容《房中歌》之艺术价值

二《郊祀歌》——何谓《郊祀歌》《郊祀歌》之作者与年代

《郊祀歌》与七言《郊祀歌》之杰作

三《鼓吹铙歌》——论《鼓吹》与《铙歌》非二乐论《铙歌》非沈约杂凑《铙歌》之难读《铙歌》与杂言

第三章两汉民间乐府

一西汉民间乐府

二东汉民间乐府——论东汉乐府之采诗

(一)幻想之类(二)说理之类(三)抒情之类

(四)叙事之类

附录:黄节先生《相和三调辨》

第四章东汉文人乐府

班婕妤马援东平王苍傅毅张衡辛延年宋子侯蔡邕繁钦诸葛亮无名氏田恭

第三编魏乐府——附吴

第一章概论

一文人乐府之全盛

二声调之模拟

三体裁之大备

第二章曹操四言乐府

第三章曹丕七言乐府

第四章曹植五言乐府

第五章王粲、左延年诸人之叙事乐府

第六章吴乐府——乐府填词之初祖韦昭

第四编晋乐府

第一章晋之舞曲歌辞

(一)鞞舞歌(二)杯槃舞歌(三)拂舞歌

第二章晋之故事乐府

傅玄:《惟汉行》、《秋胡行》、《庞氏有烈妇》石崇:《王明君辞》

第三章晋之拟古与讽刺乐府

张华:《轻薄篇》、《博陵王宫侠曲》傅玄:《豫章行·苦相篇》、《明月篇》、《董逃行·历九秋篇》陆机:《饮马长城窟行》

第五编南朝乐府

第一章论南朝新声乐府发达之原因

第二章南朝前期之民间乐府——晋宋齐

(一)吴声歌——吴歌中之双关语(二)神弦歌(三)西曲歌

第三章南朝后期之文人乐府——梁陈

梁武帝梁简文帝沈约江淹吴均柳恽陈后主徐陵江总

第四章汉乐府大作家鲍照

第六编北朝乐府——附隋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北朝民间乐府——附论木兰诗

(一)战争(二)羁旅(三)豪侠(四)闺情(五)贫苦

第三章北朝文人乐府

温子昇邢邵魏收萧慤高昂赵王招萧王褒庾信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之比较观

第五章隋乐府

(一)文帝时之拟古乐府(二)炀帝时之拟南朝乐府

后记

 

附录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补辑

萧涤非补萧光乾萧海川辑

补辑说明

一、《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一九四四年版补辑

二、《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补辑

附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