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汪曾祺小说集:晚饭花集(诞辰100周年精装珍藏版)
0.00     定价 ¥ 4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9437525
  • 作      者:
    汪曾祺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诞辰100周年精装珍藏版,贾平凹、冯唐、莫言、苏童、双雪涛极力推崇

沈从文、王安忆、黄永玉、张兆和、黄裳、蒋勋、铁凝、毕飞宇、梁实秋、阿城、何立伟等文化名流倾情推荐。

★汪曾祺58年小说创作生涯的全部精华,版本全、跨度大、精选精

1940年-1997年,汪曾祺共创作小说作品近200篇,本套书精选78篇,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大淖记事》以及《异秉》《羊舍一夕》《捡烂纸的老头》等经典名篇。

★书名题字、漫画由知名独立漫画家anusman(王烁)先生操刀设计,随书赠送汪曾祺后人寄语签名版藏书票

漫画家anusman(王烁)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赴法国留学五年,回国后于中央美术学院教书至今。本书书名、封面由王老师亲笔题绘。随书赠送汪曾祺女儿寄语汪曾祺百年诞辰藏书票。


展开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曾编写过《范进中举》《沙家浜》等京剧剧本,发表《晚饭花》《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等著名小说,因其独特的“抒情现实主义”和风俗画一般的笔致,受到普遍的好评。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芸芸众生,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式小说的经典和高峰。


展开
内容介绍

用美的眼光观察着人世生活,将必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本书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集,收录汪曾祺以民情风俗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名篇。

这些将人性之至纯至美用轻盈灵动的文笔展现出来的小品文,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


展开
精彩书评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冯唐

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遍视当时文坛,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态者,确也寥寥无几。

——莫言

汪先生让我学习民间的北方语言,因为民间生活最是生动活泼。

——王安忆

汪曾祺的作品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未达到振聋发聩、令人心情激荡的程度,但却会使人在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

——曹文轩

汪曾祺的白话句子,成精了,随手便是。

——阿城

呈现出大家的风范,其风格似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苏童

汪曾祺是文学界的一位大师,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我特别推崇汪先生的胸中之气,不会因为雕琢而伤了文气。

——双雪涛

我经常被汪曾祺的小说给迷住,有时甚至为他所表现的善而感动得流泪。

——曹寇

汪先生的好,是如今大多数中国作家身上没有的好。他那种夫子气,文士气,率性而真切,冲淡而平和,有大学而平易,阅人阅世深厚而待人待物随意。

——何立伟

这么多年,从他生前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作品中,我感受最深的其实就是两个字:从容。

——赵本夫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使读者也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中国作家网


展开
精彩书摘

捡烂纸的老头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岁?七十岁?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晚饭花

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

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

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

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常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晚饭花还在开着。

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展开
目录

壹 

0 0 2 晚饭花

0 1 5 邂逅

0 2 6 昙花、鹤和鬼火

0 3 5 看水

0 4 7 鸡毛

0 5 6 熟人

0 5 7 八月骄阳

贰 

0 6 8 戴车匠

0 7 8 侯银匠

0 8 3 兽医

0 8 7 小姨娘

0 9 3 祁茂顺

0 9 7 小孃孃

1 0 3 云致秋行状

1 2 9 鉴赏家

叁 

1 3 8 异秉

1 4 8 异秉(二)

1 6 0 王四海的黄昏

1 7 4 卖眼镜的宝应人

1 7 9 钓人的孩子

1 8 4 小学同学

1 9 2 唐门三杰

肆 

2 0 0 羊舍一夕

2 3 0 笔记小说两篇

2 3 6 莱生小爷

2 4 1 《聊斋》新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