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历史诗学
0.00     定价 ¥ 7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20145775
  • 作      者:
    [俄]维谢洛夫斯基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维谢洛夫斯基 (1838—1906),俄国文学史家。他学术视野广阔,谙熟俄罗斯、斯拉夫、拜占廷和西欧自古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学以及各民族民间创作和民族志。写有关于艺术起源、文艺理论和东西方文学交流史方面的著作二十多部,创立神话起源的理论。关于民间文学的研究著作有《意大利的民间政治诗》《伊凡雷帝的故事》《情节研究》和《历史诗学中的三章》。

展开
内容介绍

 维谢洛夫斯基生前只发表了《历史诗学》的部分章节。全书直至一九四〇年才在苏联列宁格勒出了第一版,由日尔蒙斯基编注并作序。苏联高等教育出版社于一九八九年推出了《历史诗学》的新版,作为向高校学生推荐的“文学学术名著丛书”之一。该书依据一九四〇年的初版,删繁就简,以作者生前发表过的历史诗学章节为主,作为附录收入了部分手稿,并附有比较详尽的注释。

展开
精彩书摘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

(一)

谁都没有深思熟虑怎样回答这一标题所提出的问题,而只是以表达含混不清的印象的空泛辞藻来应付,在这种印象之中,个人的趣味,不论它们如何丰富多样,都在所继承的传统中殊途而同归了。研究这一传统的实际发展及其起源,意味着对这一印象本身加以阐释或使其规范化。在以下行文中,我不过指出了研究者可以遵循的一种途径,如果他已经掌握了所有必要的事实材料的话。

问题在于区别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我们可以这样开门见山地说:诗歌语言绰绰有余地运用各种形象和隐喻,而这些形象与隐喻同散文却是格格不入的;在它的词汇中有这样一些特色、用语,我们在诗歌范围之外是不习惯看到的,它还赋有语言的合乎节奏的音律,而除了某些情感因素之外,这同日常的事务性语言也是格格不入的,而我们已习惯于把这种语言看作是一种近似散文的语言。我所说的合乎节奏的音律并非指由于押韵而强化或不强化的诗歌节律:如果对于歌德来说,诗歌只有在合乎节律和押韵的条件下,才能成为诗歌的话(《诗与真》),那么我们已经习惯于散文“诗”(屠格涅夫),习惯于虽不押韵,却以诗意感人的诗歌了(惠特曼)。正如我们在另一方面,也熟知那种“繁花似锦的”,虽富有诗意,却往往具有非常粗俗的内容的散文一样。舍列尔甚至认为可能有散文体的叙事诗,具有史诗风格而又不是诗体的历史作品。但是,我们自然不会仅仅因为科学题材是用诗体阐述的,并具有丰富的形象和相应的修辞手段,就把这类作品视为诗。

这就是我们所获得的印象,而我们自然倾向于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选择这种或那种文体或表现方式是有机地取决于我们称之为诗歌或散文实际上所具有的内容的,于是我们也就选择了与此相应的定义。可是内容过去和现在都在变化:许多以前曾经引起人们欣喜或景仰的事物,如今不再富有诗意,另一些事物在陈旧的位置上标新立异,而以往崇敬的神灵则被放逐摒弃。但是,对于被称之为诗歌或事务性散文相关的形式、文体,特殊语言方面的要求却依然如故。这也就使我们有理由从一定的形式角度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无论在哪种文体的构成上会发生怎样的历史变化,我们仍然可以感到这种区别,并要求文体具有这种差别。

法国帕尔纳斯派诗人断言,诗歌就像音乐和绘画一样,具有各自的特殊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美。布尔热问道:“诗是什么呢?”它不在于激情,因为最热情的情人也能用虽然感人,却并不具有诗意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它也不在于思想的真理,因为地质学、物理学、天文学的最伟大的真理也未必属于诗歌领域。最后,它也不在于辞藻的华美动听。与此同时,包括辞藻华美、真理、激情都能成为高度富于诗意的——只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正是诗歌语言的特殊品质所包含的:它应当通过声音的组合而引起、暗示一些形象或情绪,这些声音如此紧密地同那些形象或情绪联系在一起,以致好像是它们显而易见的体现。

我没有必要对这一学派的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重要的是承认有一种特殊的诗歌文体;这一概念应该得到历史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在区别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的时候(见《修辞学》,第3卷,第2章),像一位记录员那样如实照录他所观察到的一些事实,按照相当宽泛的范畴加以分类,在它们之间留下过渡的地带,并不做出一般性的结论。他说,文体风格的主要优点可以确定为明晰,既不能“流于平凡,也不能提得太高”,但应求其适合(话语的对象);诗的风格也许不平凡,但不适用于散文。在名词和动词中,只有普通字才能使风格显得明晰。我们在涉及诗歌艺术的作品中(《诗学》,第23章)提及的其他名词可以使风格富于装饰意味而不流于平凡,因为偏离(日常用语)可以使话语显得更庄严,须知人们对风格的印象就像对外地人和同邦人的印象一样。所以必须使我们的语言带上异乡情调,因为人们赞赏远方的事物,而令人赞赏的事物是使人愉快的。在格律诗里,有许多办法可以产生这种效果,而且是适合的,因为诗里描述的事情和人物是比较远离(日常平淡生活的)。但是,在散文里这些办法就不大适用,因为题材没有那么崇高。即使在诗里,冠冕堂皇的话出自奴隶或很年轻的人的嘴里,或者用来描述很细小的事情也是不适合的。甚至在诗里,为了求其适合,有时候应当把风格压低一点,有时则应当提高一点。

亚里士多德继续说道:风格的呆板是由四种原因造成的(见《修辞学》,第3卷,第3章):(1)滥用复合词;(2)滥用奇字;(3)滥用不适当的修饰语;(4)滥用隐喻字。在这里我们重新回到诗歌风格的差别问题上:不应当使用过长的或不合时宜的或过多的修饰语;例如,在诗里,完全可以说“白的”奶汁,而在散文里(类似的修饰语)则完全不相宜,用得太多了,就会暴露作者的手法(过于华丽雕琢),并表明这类字如果非用不可,那么这就使散文变成了诗,因为它们使风格不流于平凡,而且带上异乡情调……如果事物没有名称,字又很好结合,人们就使用双字复合词,例如“时间消磨”(времяпрепровождение);但是,如果滥用这种字,散文的风格就会完全变成诗的风格。写酒神颂的诗人喜欢用双字复合词,因为这种字很响亮;而生僻古奥的字则为史诗诗人所喜用,因为这种字很庄严,而且很高傲;而隐喻字则最为写抑扬格诗体的人所惯用,这种诗体现在仍然在使用……隐喻字也有不合用的,其中一些是由于滑稽可笑而不合用,喜剧诗人却使用这种隐喻字,另一些是由于太庄严,带有悲剧意味而不合用,这种隐喻字如果是从相差太远的事物中取来的,意思就会含糊不清,例如高尔期亚说起的“浅绿色的、没有血色的事件”。

总之,诗的语言不是卑下的,而是庄严的、令人赞赏的,具有同散文格格不入的特殊词汇,丰富多彩的修饰语、隐喻字、复合词,足以产生某种非本土的、带有异乡情调的、高踞于生活之上的、“古奥的”色调的印象。这里也间接地涉及诗歌的内容问题:它所阐述的是崇高的、远离日常平庸生活的对象;但是议论的实质则归结为我们所关注的目标:关于诗歌文体风格的本质问题。我们以下会看到,在有关诗歌和散文的语言的论著中,并不总是遵循把内容与文体风格加以区别这一重要原则的。由此而产生一系列模糊不清之处和不切实际的定义。我们只举出其中的少数例子。

…………

展开
目录

 

目    录

 

简介

译者前言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方法与任务

历史诗学导论(问题与答案)

修饰语史

作为时间因素的叙事重叠

心里对比法及其在诗歌文体中的反映形式

历史诗学三章

单行本序言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诗歌的混合型与诗歌种类分化的开端

第二章  从歌手到诗人。诗歌概念的分化。

第三章  诗歌的语音与散文的语音

 

附录

历史诗学的任务

情节诗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