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我的大学(激励几代人的励志经典!高尔基伟大的一生就是普通人征服苦难的真实经历)读客经典文库
0.00     定价 ¥ 29.9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9439383
  • 作      者:
    [苏]玛克西姆·高尔基
  • 译      者:
    郭家申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激励几代人的励志经典!他伟大的一生就是普通人征服苦难的真实经历!
  ◆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大师代表作品。
  ◆教育部新课标推荐必读书目。
  ◆著名俄语翻译家郭家申经典译本。特别添加186条详情注解,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无删节全译本,还原百分百十九世纪俄罗斯风貌。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鲁迅
  ◆进口轻型纸,轻盈便携,畅享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Gorky,1868—1936),苏俄文学奠基人,五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获得者。
  1868年,高尔基出生于诺夫哥罗德州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时母亲去世,之后便以当工厂学徒、汽船船夫、面包师等谋生。24岁开始,在地方报社当编辑期间,他陆续发表数篇知名小说、诗歌、戏剧等作品,从此蜚声欧洲文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写于高尔基文学作品创作的鼎盛期,先后在动荡的10年间完成,充分刻画了他苦难成长的命运轨迹和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风貌,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伟大自传。
展开
内容介绍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中的终曲,展现了高尔基求学路上坚韧不屈的成长经历。
  十六岁的阿廖沙带着上大学的美好期许来到喀山,但阿廖沙却未能踏进大学的门。为了生存,他四处奔波卖苦力打工。即使身处逆境,阿廖沙依旧乐观,从未放弃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
精彩书评
  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
  ——鲁迅

  困境中,总希望有人轻轻在自己耳边说:坚持下去!
  ——《读者文摘》

  壮丽的诗句,美妙的文章……永不为时光所磨灭。
  ——罗曼·罗兰

  高尔基洞察一切的慧眼,是现代稍有的真正奇迹之一。
  ——茨威格
展开
精彩书摘
  就这样,不管怎么说,我到喀山大学学习去了,如此而已。
  上大学的念头,是从一个叫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2的中学生那里来的。他是一个很可爱的小伙子,人长得很帅,有一双女人般亲切温柔的眼睛。他和我同住在一幢房子的阁楼上,因常见我手里拿本书,觉得很好奇,于是我们便认识了。不久,叶夫列伊诺夫就开始劝我,说我有“非凡的科学才能”。
  “你生来就是为科学服务的。”他一面说,一面很潇洒地甩动着他那马鬃似的长发。
  当时我还不知道兔子也能为科学服务,而叶夫列伊诺夫却信誓旦旦地向我证明说:像我这样的小伙子,大学里正好非常需要。不用说,我们也谈到了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事例。叶夫列伊诺夫说,到喀山后,我可以先住在他那里,利用秋冬两季,把中学的课程修完,“几门”考试一通过——他就是这样说的:“几门”考试——大学就会给我发放政府助学金。五年后,我就会成为一名“学者”。一切都非常简单,因为叶夫列伊诺夫当时才十九岁,为人纯朴善良,古道热肠。
  考完试后,他就走了。两个星期后,我也跟着他去了。
  外婆送我走的时候,劝我说:
  “你呀,别老对别人发脾气,总是气鼓鼓的,成天板着个脸,对谁都不服气!你这都是从外公那里学来的,可是他——你外公——又怎么样呢?活了大半辈子,临了变成了一个傻瓜,苦命的老头子。你呀,有一点,你一定要记住,上帝从不对人们严加惩处,只有魔鬼才喜欢伤害无辜!再见了,喏……”
  这时,她从肌肉松弛、颜色灰暗的脸上擦掉仅有的几滴泪水,对我说:
  “以后我们再也见不着面了,你这一走,行踪无定,距离又远,而我又是个快要死的人了……”
  最近一个时期,我不在亲爱的外婆身边,甚至很少见到她,可是现在,此时此刻,我突然痛切地感到,以后我再也看不到这个和我休戚与共、至亲至爱的人了。
  我站在轮船的尾部,看着她站在码头上;她一只手在胸前画着十字,另一只手——用旧头巾的一角——在擦拭自己的脸,在擦她那双对人们充满挚爱光辉的乌黑的眼睛。就这样,我来到了这个有一半鞑靼人居住的城市,住在一座平房的一个狭小的房间里1。这座房子不大,孤零零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在一条狭窄而贫穷的街道的尽头,房子有一面墙冲着一片火灾的废墟,废墟上杂草丛生,密密麻麻,有苦艾、牛蒡和酸模;接骨木树丛里有一大堆坍塌的瓦砾,下面有一个很大的地窖,里面有许多无家可归的野狗,它们生在这里,也死在这里。这个地窖给我的印象很深,它是我所上过的大学中的一个。
  叶夫列伊诺夫一家人——母亲和两个儿子——靠微薄的抚恤金生活。开头几天,我常看见这个愁眉苦脸、头发花白的瘦小寡妇从市场回来后,把买来的东西往厨房的桌子上一放,便开始考虑解决这样一个难题:怎样用这几小块劣质肉做成一顿饭,让三个身体健壮的小伙子——不算她自己——吃饱喝足呢?
  她很少说话。她那双灰色的眼睛凝聚着一种绝望的、与人无忤的执着劲头儿,就像一匹精力耗尽了的马还在拼命地将车往山上拉——明知拉不上去,可是还在一个劲儿地往上拉!
  我来到这里的第四天,一大早,两个孩子还在睡觉,我在厨房里帮她洗菜,她非常谨慎地小声问我:
  “您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来学习,上大学。”
  只见她的眉毛和额头的黄皮肤往上一皱,原来是刀子划破了她的一个手指。她赶紧用嘴吸吮流出的鲜血,在椅子上坐下来,但她立刻又站了起来,说:
  “噢,真是见鬼……”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001

第二章049

第三章 103

第四章 145

导读   1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