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明清社会史论/何炳棣著作集
0.00     定价 ¥ 120.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1140293
  • 作      者:
    何炳棣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阶层流动的经典之作

探究家庭教育秘诀的教科书

学习古代学霸的宝典

立志成才的故事精编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何炳棣的简介

1965年聘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汤普逊历史讲座教授

1966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

1975年当选美国亚洲研究学会首位亚裔会长

1979年获选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

1997年获选中国社科院荣誉高级研究员

译者徐泓的简介

徐泓先生,著名明史专家,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高校教授,现为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客座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明清社会史论》,是何炳棣代表作之一,是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炳棣先生采用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4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并以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大量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明清社会史论》是何炳棣先生的经典之作,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的研究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译者徐泓先生,中国台湾地区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客座教授,其翻译专业准确。尤其难得的是,徐先生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细查对史源,列举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论着,这对于广大读者理解何先生英文原著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
精彩书评

有趣的内容

1. 采用近100种科举关键史料,1万5千名明清进士,晚清2万5千名举人和贡生;其中,有名有姓的状元达15名(吴宽、焦竑、商辂、胡广、徐元文、张懋修、曾棨、申时行;潘世恩、汪鸣相、翁同龢、彭定求、彭启丰、张謇、毕沅)。

2. 古代的超级学霸(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他们学业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进入政府官员上层的?本书根据大量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

3. 一个科举鼎盛的家族,是如何保持成功秘诀的?书中抽样分析了新城王氏家族十四代,就是王士祯家族,一共出了进士22个、举人19个,其中第六代一下子产生9个进士、1名举人。

4. 熟练使用耳熟能详的史料,如《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醒世姻缘》中的“晁思孝”故事,来分析古代读书人是如何“学而优则仕”。

5. 同时列举27个典型人物的案例,来描述明清时期人们是如何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涉及的著名人物有徐光启、彭玉麟、胡适、张謇、齐白石等等。

中外学者对该书的评价

1.书的评价之一:《明清社会史论》,自1962年出版至今虽已半个世纪,此期间这个研究领域虽有上述的发展,但无论在论题的开创,运用史料与统计分析方法的精到,获致结论的坚实,仍是其他相关著作不可伦比的。《明清社会史论》可说是一本中国史研究、社会史研究与东亚史研究及社会科学界誉为划时代之经典巨著。尤其在科举与传统中国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研究史上,其地位迄今仍是屹立不动的。

                            ——台湾著名学者徐泓

2.书的评价之二:第三个是何柄棣写的、徐泓教授译的《明清社会史论》,这本书讨论的,表面上好像只是中国的科举制度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是一个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流动性问题,它的阶层之间能不能流动,而这种能不能流动跟欧洲比较起来,为什么欧洲能形成这样的社会,而中国从古代就形成这样的社会,对这些做一个比较。

                            ——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第一等的题目和第一等的书》

3.书的评价之三:这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与同一作者所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均为英文读者提供了在所有文字中z精要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纲。此书作者之所以能达到第一liu水准,由于他能兼通中国传统学问与近代西方史学之长,且具充沛的原创想像力,并能以敏锐的眼光写出动人的案例。

——主编《剑桥中国史》的杜希德(Denis C. Twitchett)

4.书的评价之四:何教授的明清社会流动的研究是至今z详尽的,它涵盖的时间跨度超过差不多500年,有系统地探究的中国文献之多远超过研究这一论题的其他学者。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韦慕庭(C. Martin Wilbur)

 


展开
精彩书摘

图书的版本流传情况

初版英文本,影响巨大,意大利文、日文、韩文本相继推出,2013年《明清社会史论》台湾中文繁体本推出,2019年全球唯一中文简体本由中华书局隆重推出。

案例1:唐贵——弘治三年(1490)进士

唐贵出生于江苏省南部武进县的贫苦人家,弘治三年(1490)进士及第。其父病痿,不能谋生。虽然他们家一直没人中过举,但由于唐贵世为儒家子,又不能徙业做其他的事,他一心一意只想做个学者。在15世纪后半成化、弘治年间,中举者的八股制义文章尚未被有系统地编印和贩卖。唐贵就已看到靠此维生的可能,于是他广求精择,编印这些文章,卖给公、私立儒学与书院的学生。只要看到这类文章,他便借来抄写复制。为奉养双亲及年幼的弟妹,他常到邻县贩卖这些中举者的文集。跋涉饥困,不胜艰苦,他曾叹息道:“吾不以文发身,父母终沟壑耳。”因此,他更加专注于学业,且诵且泣,覃精研思,通宵达旦,枵肠欲断,寒肤欲裂,饥寒也阻止不了。

在年满16岁时,他通过县级考试成为生员,并强为束发加冠,以增加工作机会。于是被当地家族雇为童蒙的塾师,出授童子句读。后来他在省学政监督的岁试、科试中拔得头筹,名气大起来,远近的有钱人家开始争相延请他教授子弟读书。原来微薄的薪俸增至每年百两。从此,他开始有能力提供父母适当的饮食及生活必需品,并支付兄弟姊妹的婚礼费用。约20年后,他积蓄了足够的钱购买田地三百亩,于是决定辞却塾师的工作,致力于科考。

弘治二年(1489),唐贵乡试中举,翌年进士及第,二甲第五名,授户科给事中。唐贵在北京时常写信回家,告诫弟弟们不要太热中官位与钱财,因为他任京官的收入可与大家分享。唐贵随后转至海南岛任知府,于任内身故。他为官清廉,去世时,家族的财产仍维持当初的300馀亩,没有增加。

唐贵的儿子唐瑶于正德五年(1510)中举,但考进士六次都失败,后来任河南信阳州知州,累迁至湖广永州府知府。唐家最出名的人物是第三代的唐顺之(正德二年至嘉靖三十九年,1507—1560),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名解元,殿试二甲一名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正三品),是全国知名的作家及历史学家。唐氏第四代中地位较高的是唐顺之的儿子唐鹤徵,也是一位进士(隆庆五年,1571),参加编撰父祖世代居住的常州府万历四十六年(1618)版《常州府志》,这部方志对于当地的制度、财政相关事情有丰富的记载。


展开
目录

中译本自序
原著第二版自序
原著初版自序
译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会史论》
前言

第一章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分层化
第一节 基本反论
第二节 社会分层化
第三节 教育与财富同为决定社会地位之主要因素

第二章 社会身份制度的流动性
第一节 法理上缺乏对社会流动的有效阻碍
第二节 明代特殊身份进士的统计
第三节 社会文学所见身份制度的流动性
第四节 社会为儒家意识形态所渗透

第三章 向上流动:进入仕途
第一节 史料的简要评述
第二节 统计分析

第四章 向下流动
第一节 抽样的家谱记录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三节 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
第四节 有限度的荫叙
第五节 财富的减少
第六节 家庭制度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第一节 科举与官学
第二节 社学与私立书院
第三节 帮助举子应试的社区援助机制
第四节 宗族制度
第五节 出版印刷
第六节 战争与社会动乱
第七节 人口与经济因素
……

第六章 科举的成功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
第七章 概括与结论
附录 社会流动的案例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