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今日桃源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9437754
  • 作      者:
    叶梅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叶梅/主编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曾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评委。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花灯,象她那双眼睛》《撒忧的龙船河》《九种声音》《第一种爱》《五月飞蛾》《回到恩施》《妹娃要过河》等;长篇纪实文学《第一种爱》《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强国重器》《追云记》;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朝发苍梧》《大翔凤》《从小到大》《穿过拉梦的河流》等;电影剧本《男人河》;电视连续剧本《饭碗》《永远的妈妈》《皇上二大爷》;评论研究《叶梅研究专集》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阿拉伯、蒙古、保加利亚等多种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桃源速览丨实地探访丨人文景致丨当地特色

全国多民族作协作家赴桃源一线采风

28位作者深度作品集结出版

 

《今日桃源》是一部值得期待的作品,由全国多民族作协作家到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实地探访而写,在地理、人文、历史、经济、当地特色等方面再现桃源的传统风貌与今日风情。

“改革先锋作家”蒋子龙、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等各作家以真情实感写桃源:写它秀美壮丽的自然山河,引出“人与动植物要和谐共处、避免过度采伐砍杀,学会保护环境”的话题;写它的历史文化厚重,桃源是一代历史学家、教育家翦伯赞及著名作家丁玲的故乡,更有明代英雄大都督哈勒·八十的传奇故事,以及它的人杰地灵——桃源县一中的文理科成绩在全省首屈一指;写它的传统手工艺,这里有被称为“湘绣之魂”的刺绣、郑家驿镇的木雕,更有特色的富硒茶园和擂茶,是全国传统的粮食、油料、肉类生产大县。

接触过桃源四季风物与山川,能暂时隐遁在独特的桃源故事和风景中,不仅给现代都市蒙尘、疲惫的身体及心理以精神洗涤,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和生活,以更好的脚步去出发!


展开
精彩书评

什么时候能再与子龙老师坐在一起,即使不多言语,仅是从他的表情和身姿语言,就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位当代作家丰厚、多彩又透彻的内心世界。

——修晓林

叶梅在文中的思与悟、情与歌,不突兀,不虚张,却恰到好处地点醒着、打动着那些行旅的人们。

 ——谢有顺(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叶梅的散文,如水。清澈,明丽,深邃。如一条河流,缓缓流动,慢条斯理,娓娓道来。朴实并不华丽的描述语言中,在你有滋有味慢慢咀嚼中,她就把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的关系及来龙去脉给你讲述个透,令人愉悦中充满知识性,也显示出她丰富的人生阅历。

——郭雪波(作家、编剧)

叶梅在多民族的文化丛林中漫步行吟,却能够以个体生存经验穿越民族的历史与当下,凸显出作家的大视野和大情怀。

——郭艳(鲁迅文学奖评委)

展开
精彩书摘
  桃源三章
  ——蒋子龙
  桃源处处桃花源
  这个题目有点绕,桃源不是桃花源吗?前者指桃源县,后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现实中的桃花源,就在桃源县腹地。
  人活着,皆称“世人”,即活在当世,活在世俗之中。然而古往今来,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普普通通的,功成名就的还是穷困潦倒的,春风得意的还是失魂落魄的,无不向往世外桃源。一千六百多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今日的江西九江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也算是优哉游哉的了,却依然祈望能有一个世外桃源。于是将自己的梦想附着在一个听来的故事上,写成了《桃花源记》。
  这一下不得了,天下人梦中的世外桃源,竟有了现实版。于是,文人骚客、帝王将相和各类游客,根据《桃花源记》里描述,一次又一次地顺沅江而下,按图索骥地寻找心目中的净土。
  山水派诗仙李白,是绝对不会错过的,但他认定自烟溪口以内,都是《桃花源记》里所说的世外桃源:“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
  千里沅江,自贵州云雾山的鸡冠岭直冲而下,穿过崇山峻岭、峡谷险壑,骤然进入湖南,地势渐缓,情致渐奇。随之又吸纳数十条溪流,到达沅陵东界时,水面宽阔和缓,气象雍容幽美,从每一个溪口进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王维到此就神思迷醉,或坐,或行,或远眺,或近观,直觉无处不是桃花源:“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韩愈却直奔主题,还未见桃花源就先被这里的桃花迷住了:“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经国学大家陈寅恪考证,《桃花源记》是写实的。但神奇的山水必然会派生出许多神话传说,这里的鲜桃甜美无比,上贡天庭。于是玉帝率各路神仙巡视桃花源,在沅江边留下雌雄剑以镇邪驱妖,保佑桃花源祥和安宁。双剑顷刻化作对峙的两座大山:壁立千仞,陡如刀切,山顶古木森森,笼盖四方;山腰为五彩丹霞,光芒闪烁;山脚溪流环绕,宛若飘飘绿带。一位和尚,通过一个农妇的罗裙,将桃花源的仙景印到菉萝山绝壁上,是谓“菉萝晴画”。笔架山下诚实的樵夫,千辛万苦送银到长沙,寻找一个叫“公平”的人……于是民间便流传开来这样一句话:“桃源人诚实,长沙人公平”——可见,青山碧水、天上人间,似乎都在呼唤一个地名的产生:它包括桃花源,又便于人们寻找世外桃源。在《桃花源记》问世六百年后,于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建桃源县。
  “桃源”两字显然取自“世外桃源”。桃源县纵横近五千平方公里,沅江中游的下段、下游的上段,尽在桃源县中,烟波浩渺二百里。世人想寻找桃花源,或世外乐土,尽可到桃源县来。
  于是,称“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的苏东坡来了,他确实是到世外桃源来寻求平平常常的恬静与舒淡:“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
  宋徽宗的“圣旨”到了,里面装的不是命令,而是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为桃源的桃花山寺院题写的“桃川万寿宫”。
  清帝乾隆在丞相纪晓岚和翰林学士周昌国陪同下来了,并为桃源的星德山钦题“南天门”匾额……
  但,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明代公安派文学大家袁宏道的到来。他先是以为桃源古城就是世外桃源:“闹处云藏寺,僮来鸟亦随。仙人成邑里,烟水作城池”。烟水城里做仙客,难免流连忘返,他看的地方一多,竟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桃花源:从菉萝山脚的溪口进去,直至水心岩——那就是夷望溪,水面宏阔,为沅江第一大支流。溪中兀傲地矗立着夷望山,四围峭壁如削,平滑无寸肤,水啮其趾,跃波而出。《水经注》载,昔有蛮民避寇居之,于此了望敌情,故谓“夷望”。
  百里夷望溪,至此停蓄深沉,碧波涟漪,随后被一次次地岸束之,岩挡之,沙回之,或自相激射,或强纳疾旋,或瞬息万变。溪不一形,倏直倏曲;波不一声,时喜时怒;水不一色,忽白忽绿。水中除夷望山,还有水心岩、龙门砥柱、大小孤山等等,“水逼削四方,环山皆水,环水皆山,周遭映带,以相逼而见奇”。
  山上危岩特起,鸟道插天,俯瞰碧波,辉光万顷,倒影幢幢。溪水两岸有群峰护持,云雾缭绕,林木蓊郁。在山峰与水面的交界处多洞,有迎神洞、龙角仙殿等等,还有一些人迹罕至的神秘洞窟,入水数丈,飞沫溅空,声如奔雷——此处焉知不是神仙洞府?明人阙士骑说得好,人声貌气,自成淳古。邱荒栈断,野水闲云之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看来,李白、王维和袁宏道等等都是对的,桃源处处都是桃花源:“山有容空地,溪无不怒时。偶然岚翠起,一县绿离离”。而桃花源,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多梦的时代人类共同的梦。
  桃源奇木
  我生在沧州农村,上学读书后才知道,《水浒传》里的野猪林,很有可能就是参照我们村东的那片老林写出来的。里面什么稀奇古怪的老树都有,粗如磨盘的,弯似龙蛇的,高入云表的,遮天蔽日,荫气森森。老林里有碗口粗的蟒蛇,狐狸、兔子也很多,唯独没有人看到过野猪……我跟古树的情缘大概就是在童年时结下的,每到一地看到大树就格外亲,除去拍照留念,还要作详细笔记。近几年来能让我大饱眼福的,是桃源的古木。
  摇钱树。我一直以为这是神话中的宝树,现实的泥土中不可能长出这种摇一下能哗哗掉钱的植物。然而在桃源县沙坪镇兰坪村,就有一株活生生巨大而繁茂的摇钱树。树牌上写着:“摇钱树,学名鹅掌木,又名‘小发财’,青檀属,榆科。此树胸径1·24米,树龄400年”。站在树前第一感觉并不是和气发财,而是气势雄浑、威震一方。树干呈浅棕色,老皮起坎布沟,坚硬似铁,枝叶扶疏,凌云直上,而不是向下。我仔细观察其叶,细脉多叉,小者三瓣,大者七瓣,并不像过去的铜钱或金币银币。至于想摇动它,更是绝无可能,想抱抱它没有两三个人也抱不过来。可为什么叫它摇钱树呢?这其中一定有个典故。遗憾的是我问了几个人,都不得其详。
  含笑花。本属于常青灌木,却长成一棵巨树,树干直径1·2米,同在兰坪村,距摇钱树不过数丈。两相呼应,构成奇观。当地人称它为“含笑花王”,树龄也在400年以上,分枝繁密,叶偏狭呈椭圆形。花期是每年的3—5月,阔瓣含蕊,开而不放,故谓“含笑花”。每到花期,满天云锦;无花期,庞大的树冠像一团有根的绿云,随风浮动却不会飘散。
  千年古樟。桃源丰隆寺有棵800年的吉祥老树——银杏,再往上就是焦林山脚溪坪岸上的千年古樟了。远看非常漂亮,树冠浑圆,荫如华盖。背后有连绵的青峰作衬,又高于青峰;前面揽抱着坪田,仿佛是一方保护神。走近了才感知到古香樟的雄伟,树干粗如铁塔,估计要十数人才能合围,上面系着一条红布,靠近地面的枝条上也系着许多红布条,树下摆着供果,香炉中插着尚未燃尽的贡香。古樟汲千年天地之精华,极具大自然的灵气,当地人把它当神来供奉。
  行吟鬼柳。桃源千年以上的老树,还有太平铺乡的古槠和漳江镇游仙观村的古枫杨,别名“鬼柳”。“兄围487厘米,树高15米,树龄2400余年”。苍苍古木,依然刚劲挺拔,高叶架云。
  树旁竟然专为它立了一块碑,碑上刻道:该树系明朝末年,由一古枫树树根萌生长成。而萌生此树的老树,长于公元前300多年的战国末期。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从此经过,并在树下吟成《涉江》一诗。后来此树历经2200多年的风霜雨雪,至公元1940年,树干胸围已达10余米,于心中空,却新叶滴翠,偕儿孙傲立江边。惜旷世古树,于日军侵华时枯死。所幸儿柳亦成古树,当地百姓珍爱,悉心呵护,为怀念屈原,故称“行吟鬼柳”。
  桃花源之所以成为世外桃源,桃花源又为什么会在桃源县,除去奇绝奇佳的山水,这些稀世罕见的古树奇木,也是重要的条件。
  桃源散记
  近年来有许多人喜欢重复古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走得慢一点,等等灵魂。自以为是出新,殊不知国人的情况正好相反,是灵魂走得太快:急功近利,贪欲膨胀,情绪乖戾,精神张狂。而身体又跟不上,下部的腿脚滞后,于是事故不断,疾病丛生。
  桃花源是可以栖息灵魂的好地方,给灵魂吸养,休养生息。
  桃花源应该就是佛家所说的清净世界,即“净土”。
  净土可净心。
  陶渊明能写《桃花源记》,是因为他心有净土。心有净土,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净土。来过桃源的人,心里带走桃花源,即是“佛有无数,净土无数”。
  近两千年来,世界发生了剧烈变化,科技迅猛发展,为什么人类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没有变?
  若说人生多梦,桃花源是人类共同的梦,是梦中之梦——这或许就是人类的共性。
  陶渊明为桃花源的“硬件”是制定了标准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肥沃的土地排在第一位。
  桃源的山水、林木之胜,世人皆知,不然不会有“人间仙境”的美誉。但成为世外桃源的最重要条件:耕地面积145万亩,产粮全省第一,是全国传统的粮食、油料、肉类的生产大县。
  在转基音“转”得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的情况下,人们愈加想往桃花源。且不说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仅从桃源人的角度来说,囤里有粮,心里不慌,才能优哉游哉的过神仙日子。
  桃花源文化影响了陶渊明之后的所有重要诗人,乃至影响了民族性格。桃源县的人口在湖南居中,然而桃源的中学生,文科成绩全省第一,理科全省第二。这是不是跟桃花源的浩荡文气有关?当然也不可忽略桃源人宋教仁在家乡办学的贡献。
  写《桃花源记》的人性格中还有另外一面,常被人忽略。陶渊明常读《史记》,“引司马迁为隔代知己”。司马迁的刚断决绝,谁不知道?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该有怎样的风骨?且看他咏荆轲的句子:“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正如鲁迅所言:“正因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所以,作为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并非是与世无争的乐土,也是一个出斗士的地方。“桃源三杰”中的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被尊为“中国宪政之父”。
  丁玲是文坛的斗士。翦伯赞是史学界的勇者。
  ……
展开
目录

蒋子龙   桃源三章  001

丹增     保护地球尊重生命  011

胡丘陵   桃源仙境,当今乐土  025

叶梅     关于常德的三易其稿   031

冯艺     昨日桃源今又桃源   045

水运宪   枫树叶正红   055

赵晏彪   一曲悲壮的天歌  063

王樵夫   心有桃源云水间  077

贺颖     天琴桃花        097

韩静慧   花儿开过尚盈盈  115

阿凤     味觉的分量      123

何霖     何必桃源是故乡      133

吕金华   品读桃花源          141

王开     你如何不爱这山河    151

靳莉     天涯路上的甲乙丙丁  161

彭力勤   寻踪桃花源          171

阿满     沅水可以照见        179

王杏芬   风华白楼            193

向未     沅水之上            203

少一     我与枫树有个约定    215

宋庆莲   瑞兽的眼睛看桃源    223

唐益红   被风吹动的村庄      231

胡平     一个全新的桃源正驰骋而来   245

罗永常   桃源之夜            255

张惠芬   散文两章            259

龙小芬   傩送在夷望溪        267

解黎晴   诞生《离骚》的河流  273

李泽红   宽宽长长桃源路      29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