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三章
——蒋子龙
桃源处处桃花源
这个题目有点绕,桃源不是桃花源吗?前者指桃源县,后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现实中的桃花源,就在桃源县腹地。
人活着,皆称“世人”,即活在当世,活在世俗之中。然而古往今来,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普普通通的,功成名就的还是穷困潦倒的,春风得意的还是失魂落魄的,无不向往世外桃源。一千六百多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今日的江西九江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也算是优哉游哉的了,却依然祈望能有一个世外桃源。于是将自己的梦想附着在一个听来的故事上,写成了《桃花源记》。
这一下不得了,天下人梦中的世外桃源,竟有了现实版。于是,文人骚客、帝王将相和各类游客,根据《桃花源记》里描述,一次又一次地顺沅江而下,按图索骥地寻找心目中的净土。
山水派诗仙李白,是绝对不会错过的,但他认定自烟溪口以内,都是《桃花源记》里所说的世外桃源:“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
千里沅江,自贵州云雾山的鸡冠岭直冲而下,穿过崇山峻岭、峡谷险壑,骤然进入湖南,地势渐缓,情致渐奇。随之又吸纳数十条溪流,到达沅陵东界时,水面宽阔和缓,气象雍容幽美,从每一个溪口进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王维到此就神思迷醉,或坐,或行,或远眺,或近观,直觉无处不是桃花源:“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韩愈却直奔主题,还未见桃花源就先被这里的桃花迷住了:“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经国学大家陈寅恪考证,《桃花源记》是写实的。但神奇的山水必然会派生出许多神话传说,这里的鲜桃甜美无比,上贡天庭。于是玉帝率各路神仙巡视桃花源,在沅江边留下雌雄剑以镇邪驱妖,保佑桃花源祥和安宁。双剑顷刻化作对峙的两座大山:壁立千仞,陡如刀切,山顶古木森森,笼盖四方;山腰为五彩丹霞,光芒闪烁;山脚溪流环绕,宛若飘飘绿带。一位和尚,通过一个农妇的罗裙,将桃花源的仙景印到菉萝山绝壁上,是谓“菉萝晴画”。笔架山下诚实的樵夫,千辛万苦送银到长沙,寻找一个叫“公平”的人……于是民间便流传开来这样一句话:“桃源人诚实,长沙人公平”——可见,青山碧水、天上人间,似乎都在呼唤一个地名的产生:它包括桃花源,又便于人们寻找世外桃源。在《桃花源记》问世六百年后,于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建桃源县。
“桃源”两字显然取自“世外桃源”。桃源县纵横近五千平方公里,沅江中游的下段、下游的上段,尽在桃源县中,烟波浩渺二百里。世人想寻找桃花源,或世外乐土,尽可到桃源县来。
于是,称“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的苏东坡来了,他确实是到世外桃源来寻求平平常常的恬静与舒淡:“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
宋徽宗的“圣旨”到了,里面装的不是命令,而是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为桃源的桃花山寺院题写的“桃川万寿宫”。
清帝乾隆在丞相纪晓岚和翰林学士周昌国陪同下来了,并为桃源的星德山钦题“南天门”匾额……
但,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明代公安派文学大家袁宏道的到来。他先是以为桃源古城就是世外桃源:“闹处云藏寺,僮来鸟亦随。仙人成邑里,烟水作城池”。烟水城里做仙客,难免流连忘返,他看的地方一多,竟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桃花源:从菉萝山脚的溪口进去,直至水心岩——那就是夷望溪,水面宏阔,为沅江第一大支流。溪中兀傲地矗立着夷望山,四围峭壁如削,平滑无寸肤,水啮其趾,跃波而出。《水经注》载,昔有蛮民避寇居之,于此了望敌情,故谓“夷望”。
百里夷望溪,至此停蓄深沉,碧波涟漪,随后被一次次地岸束之,岩挡之,沙回之,或自相激射,或强纳疾旋,或瞬息万变。溪不一形,倏直倏曲;波不一声,时喜时怒;水不一色,忽白忽绿。水中除夷望山,还有水心岩、龙门砥柱、大小孤山等等,“水逼削四方,环山皆水,环水皆山,周遭映带,以相逼而见奇”。
山上危岩特起,鸟道插天,俯瞰碧波,辉光万顷,倒影幢幢。溪水两岸有群峰护持,云雾缭绕,林木蓊郁。在山峰与水面的交界处多洞,有迎神洞、龙角仙殿等等,还有一些人迹罕至的神秘洞窟,入水数丈,飞沫溅空,声如奔雷——此处焉知不是神仙洞府?明人阙士骑说得好,人声貌气,自成淳古。邱荒栈断,野水闲云之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看来,李白、王维和袁宏道等等都是对的,桃源处处都是桃花源:“山有容空地,溪无不怒时。偶然岚翠起,一县绿离离”。而桃花源,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多梦的时代人类共同的梦。
桃源奇木
我生在沧州农村,上学读书后才知道,《水浒传》里的野猪林,很有可能就是参照我们村东的那片老林写出来的。里面什么稀奇古怪的老树都有,粗如磨盘的,弯似龙蛇的,高入云表的,遮天蔽日,荫气森森。老林里有碗口粗的蟒蛇,狐狸、兔子也很多,唯独没有人看到过野猪……我跟古树的情缘大概就是在童年时结下的,每到一地看到大树就格外亲,除去拍照留念,还要作详细笔记。近几年来能让我大饱眼福的,是桃源的古木。
摇钱树。我一直以为这是神话中的宝树,现实的泥土中不可能长出这种摇一下能哗哗掉钱的植物。然而在桃源县沙坪镇兰坪村,就有一株活生生巨大而繁茂的摇钱树。树牌上写着:“摇钱树,学名鹅掌木,又名‘小发财’,青檀属,榆科。此树胸径1·24米,树龄400年”。站在树前第一感觉并不是和气发财,而是气势雄浑、威震一方。树干呈浅棕色,老皮起坎布沟,坚硬似铁,枝叶扶疏,凌云直上,而不是向下。我仔细观察其叶,细脉多叉,小者三瓣,大者七瓣,并不像过去的铜钱或金币银币。至于想摇动它,更是绝无可能,想抱抱它没有两三个人也抱不过来。可为什么叫它摇钱树呢?这其中一定有个典故。遗憾的是我问了几个人,都不得其详。
含笑花。本属于常青灌木,却长成一棵巨树,树干直径1·2米,同在兰坪村,距摇钱树不过数丈。两相呼应,构成奇观。当地人称它为“含笑花王”,树龄也在400年以上,分枝繁密,叶偏狭呈椭圆形。花期是每年的3—5月,阔瓣含蕊,开而不放,故谓“含笑花”。每到花期,满天云锦;无花期,庞大的树冠像一团有根的绿云,随风浮动却不会飘散。
千年古樟。桃源丰隆寺有棵800年的吉祥老树——银杏,再往上就是焦林山脚溪坪岸上的千年古樟了。远看非常漂亮,树冠浑圆,荫如华盖。背后有连绵的青峰作衬,又高于青峰;前面揽抱着坪田,仿佛是一方保护神。走近了才感知到古香樟的雄伟,树干粗如铁塔,估计要十数人才能合围,上面系着一条红布,靠近地面的枝条上也系着许多红布条,树下摆着供果,香炉中插着尚未燃尽的贡香。古樟汲千年天地之精华,极具大自然的灵气,当地人把它当神来供奉。
行吟鬼柳。桃源千年以上的老树,还有太平铺乡的古槠和漳江镇游仙观村的古枫杨,别名“鬼柳”。“兄围487厘米,树高15米,树龄2400余年”。苍苍古木,依然刚劲挺拔,高叶架云。
树旁竟然专为它立了一块碑,碑上刻道:该树系明朝末年,由一古枫树树根萌生长成。而萌生此树的老树,长于公元前300多年的战国末期。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从此经过,并在树下吟成《涉江》一诗。后来此树历经2200多年的风霜雨雪,至公元1940年,树干胸围已达10余米,于心中空,却新叶滴翠,偕儿孙傲立江边。惜旷世古树,于日军侵华时枯死。所幸儿柳亦成古树,当地百姓珍爱,悉心呵护,为怀念屈原,故称“行吟鬼柳”。
桃花源之所以成为世外桃源,桃花源又为什么会在桃源县,除去奇绝奇佳的山水,这些稀世罕见的古树奇木,也是重要的条件。
桃源散记
近年来有许多人喜欢重复古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走得慢一点,等等灵魂。自以为是出新,殊不知国人的情况正好相反,是灵魂走得太快:急功近利,贪欲膨胀,情绪乖戾,精神张狂。而身体又跟不上,下部的腿脚滞后,于是事故不断,疾病丛生。
桃花源是可以栖息灵魂的好地方,给灵魂吸养,休养生息。
桃花源应该就是佛家所说的清净世界,即“净土”。
净土可净心。
陶渊明能写《桃花源记》,是因为他心有净土。心有净土,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净土。来过桃源的人,心里带走桃花源,即是“佛有无数,净土无数”。
近两千年来,世界发生了剧烈变化,科技迅猛发展,为什么人类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没有变?
若说人生多梦,桃花源是人类共同的梦,是梦中之梦——这或许就是人类的共性。
陶渊明为桃花源的“硬件”是制定了标准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肥沃的土地排在第一位。
桃源的山水、林木之胜,世人皆知,不然不会有“人间仙境”的美誉。但成为世外桃源的最重要条件:耕地面积145万亩,产粮全省第一,是全国传统的粮食、油料、肉类的生产大县。
在转基音“转”得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的情况下,人们愈加想往桃花源。且不说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仅从桃源人的角度来说,囤里有粮,心里不慌,才能优哉游哉的过神仙日子。
桃花源文化影响了陶渊明之后的所有重要诗人,乃至影响了民族性格。桃源县的人口在湖南居中,然而桃源的中学生,文科成绩全省第一,理科全省第二。这是不是跟桃花源的浩荡文气有关?当然也不可忽略桃源人宋教仁在家乡办学的贡献。
写《桃花源记》的人性格中还有另外一面,常被人忽略。陶渊明常读《史记》,“引司马迁为隔代知己”。司马迁的刚断决绝,谁不知道?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该有怎样的风骨?且看他咏荆轲的句子:“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正如鲁迅所言:“正因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所以,作为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并非是与世无争的乐土,也是一个出斗士的地方。“桃源三杰”中的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被尊为“中国宪政之父”。
丁玲是文坛的斗士。翦伯赞是史学界的勇者。
……
展开
什么时候能再与子龙老师坐在一起,即使不多言语,仅是从他的表情和身姿语言,就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位当代作家丰厚、多彩又透彻的内心世界。
——修晓林
叶梅在文中的思与悟、情与歌,不突兀,不虚张,却恰到好处地点醒着、打动着那些行旅的人们。
——谢有顺(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叶梅的散文,如水。清澈,明丽,深邃。如一条河流,缓缓流动,慢条斯理,娓娓道来。朴实并不华丽的描述语言中,在你有滋有味慢慢咀嚼中,她就把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的关系及来龙去脉给你讲述个透,令人愉悦中充满知识性,也显示出她丰富的人生阅历。
——郭雪波(作家、编剧)
叶梅在多民族的文化丛林中漫步行吟,却能够以个体生存经验穿越民族的历史与当下,凸显出作家的大视野和大情怀。
——郭艳(鲁迅文学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