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技术
0.00     定价 ¥ 6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02480486
  • 作      者:
    路增祥,蔡美峰
  • 出 版 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路增祥 1965年10月生,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采矿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仟《金属矿山》杂志编委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师从蔡美峰院。
  主要从事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理论与工艺、地下工程支护理论与技术、岩层注浆加固与地下水防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拥有丰富的矿山建设与生产实践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项,参加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研究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9件,出版教材1部,获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项。
  
  蔡美峰,1943年5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196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入学工程力学专业,1981年获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矿山岩石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兼采矿分会名誉理事长。
  长期从事地应力测量与科学采矿方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8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展开
内容介绍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技术》结合工程实例,全面分析和论述了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关键技术。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技术》共9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研究现状、露天转地下矿山露天开采极限深度的确定、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的关键技术、露天转地下开采生产系统的衔接技术、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高效采矿工艺、露天转地下开采采矿方法工业试验、覆盖层的结构及其形成技术、地下采动影响下覆盖岩层对露天边坡的控制作用,以及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和岩层变形规律及其监测预报技术。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技术》可供相关矿山企业、设计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师生参考。
展开
目录
1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研究现状
1.1 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实例
1.2.1 国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
1.2.2 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
1.3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研究现状
1.3.1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露天开采极限深度
1.3.2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平稳过渡方案
1.3.3 露天转地下开采生产系统衔接方案
1.3.4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采矿方法与回采工艺
1.3.5 露天转地下开采露天边坡稳定性分析

2 露天转地下矿山露天开采极限深度的确定
2.1 概述
2.2 最优露天开采境界确定的传统方法
2.3 露天开采极限深度的影响因素与确定原则
2.3.1 影响露天开采极限深度确定的因素
2.3.2 露天开采极限深度的确定原则
2.4 确定露天开采极限深度的理论与方法
2.4.1 露天开采极限深度确定的约束条件
2.4.2 成本约束条件下的露天开采极限深度
2.4.3 地表地形条件约束下的露天开采极限深度
2.5 露天开采极限深度的实证研究
2.5.1 矿山概况
2.5.2 矿山技术经济指标
2.5.3 露天开采极限深度

3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的关键技术
3.1 概述
3.2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技术背景
3.2.1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安全风险
3.2.2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
3.2.3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基本原则
3.3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方式
3.3.1 按矿山采矿生产是否停产划分
3.3.2 按两种采矿工艺在空间上的结合关系划分
3.3.3 按两种采矿工艺在时间上的结合关系划分
3.4 露天转地下开采最佳过渡时机与最优过渡期
3.4.1 最优过渡期和最佳过渡时机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3.4.2 最优过渡期与最佳过渡时机的确定
3.4.3 露天转地下的最佳过渡时机与最优过渡期
3.5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生产规模
3.5.1 过渡期生产规模的实现途径
3.5.2 露天转地下生产规模衔接的注意问题
3.5.3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生产能力确定
3.6 过渡层回采技术
3.6.1 自下而上的过渡层回采方案
3.6.2 自上而下的过渡层回采方案
3.6.3 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比较
3.7 孟家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方案实例
3.7.1 露天开采现状及地下工程设计概况
3.7.2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方案
3.7.3 生产过渡期的技术措施
3.7.4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期产量衔接

4 露天转地下开采生产系统的衔接
4.1 生产开拓系统衔接
4.1.1 开拓系统衔接方案的确定原则
4.1.2 开拓系统衔接方案分类
4.1.3 开拓系统衔接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优化
4.1.4 孟家铁矿露天转地下开拓系统与优化
4.2 排水系统衔接技术
4.2.1 露天转地下矿山的矿坑充水因素
4.2.2 露天转地下矿山的防水措施
4.2.3 露天转地下矿山的排水方式
4.2.4 孟家铁矿排水系统衔接方案与技术
4.2.5 孟家铁矿排水系统方案优化
4.3 通风系统衔接技术
4.3.1 生产过渡期通风系统方案
4.3.2 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
4.3.3 通风构筑物与通风管理
4.3.4 露天转地下开采矿井通风方案
4.4 集矿运输系统衔接技术
4.4.1 地下集矿运输系统的传统设计与问题
4.4.2 集矿运输系统衔接的理念与关键技术
4.4.3 集矿运输系统优化前后的技术经济比较

5 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高效采矿工艺
5.1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采矿方法
5.1.1 阶段空场连续崩落采矿方法
5.1.2 基于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的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方案
5.1.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露天转地下开采方案
5.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
5.2.1 结构参数选择方法
5.2.2 分段高度
5.2.3 进路间距
5.2.4 崩矿步距

6 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多目标优化决策及工业试验
6.1 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多目标优化决策
6.1.1 实例矿山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
6.1.2 矿产资源保有量
6.1.3 矿床开采现状
6.1.4 采矿方法设计概况
6.1.5 采场结构参数的优选
6.1.6 采矿方法优化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1.7 采矿方法多目标优化决策结论
6.2 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工业试验
6.2.1 矿山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
6.2.2 试验场地及条件
6.2.3 试验采准工程布置
6.2.4 崩矿步距优化试验
6.2.5 大间距结构无底柱分段崩落开采试验
6.2.6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6.2.7 工业试验成果

7 覆盖层的结构特性及其形成
7.1 覆盖层的主要作用
7.2 覆盖层的力学特性和移动特性
7.2.1 覆盖层结构与力学特性分析
7.2.2 覆盖层移动特性的物理模拟
7.2.3 覆盖层移动特性数值模拟
7.3 覆盖层的水渗透特性
7.3.1 散体介质的渗流规律
7.3.2 渗透系数的测定实验
7.3.3 覆盖层粒度构成对覆盖层渗透特性的影响
7.3.4 覆盖层渗透时间与覆盖层厚度的关系
7.4 覆盖层的漏风特性
7.4.1 覆盖层漏风特性
7.4.2 实验数据分析
7.4.3 覆盖层漏风特性的数值计算
7.4.4 覆盖层结构和厚度对覆盖层漏风特性的影响
7.4.5 覆盖层安全厚度及其对防寒的影响
7.5 覆盖层泥石流预防技术
7.5.1 露天转地下覆盖层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7.5.2 覆盖层形成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7.6 覆盖层的形成技术
7.6.1 覆盖层形成技术
7.6.2 覆盖层块度组成
7.6.3 利用岩块自然分级规律形成覆盖层
7.7 覆盖层安全结构和合理厚度
7.7.1 覆盖层结构与厚度的确定
7.7.2 对采矿工艺和放矿制度的要求

8 覆盖岩层对露天边坡的控制作用分析
8.1 概述
8.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8.2.1 强度折减法的原理
8.2.2 边坡岩体失稳破坏的判据
8.3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
8.3.1 模拟采用的本构模型
8.3.2 数值计算模型
8.3.3 边界应力及约束条件
8.3.4 岩体力学参数
8.3.5 岩体破坏准则
8.4 覆盖岩层对露天边坡控制作用的数值模拟
8.4.1 数值模拟方案
8.4.2 无开采扰动时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8.4.3 地下开采扰动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8.5 结语

9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和岩层变形规律及其监测预报
9.1 工程地质环境及围岩稳定性分析
9.1.1 矿区地质构造调查
9.1.2 矿区水文地质环境
9.1.3 岩体质量分析
9.1.4 矿体围岩稳定性评价
9.1.5 采场围岩灾害特征及其稳定性
9.2 矿区地应力测量及三维应力场分布规律
9.2.1 地应力测量原理及测试结果
9.2.2 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9.3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质动力灾害机理及其控制
9.3.1 露天转地下边坡物理模拟实验模型设计
9.3.2 监测方案
9.3.3 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模型选择
9.3.4 实验结果分析
9.3.5 动力冲击演化机理与控制措施
9.4 露天转地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其稳定性数值模拟
9.4.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9.4.2 力学模型及岩体参数
9.4.3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9.4.4 露天转地下边坡岩体变形规律
9.4.5 露天转地下边坡应力变化规律
9.4.6 露天转地下边坡破坏场特征
9.5 边坡及岩层变形实时监测与预测预报技术
9.5.1 监测网布置与实时监测数据
9.5.2 露天转地下边坡变形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9.5.3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9.6 地压监测与围岩稳定性分析
9.6.1 巷道表面位移测量
9.6.2 巷道围岩深部位移测量
9.6.3 巷道围岩应力监测
9.6.4 地下围岩破坏和失稳声发射监测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