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NO.2 总第6卷 Vol.06)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343015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所长唐绪军主编,书中涵盖国内外相关学术重大问题和前沿动向,以全球视野和学科交叉的多元视角,发挥中国社科院学术平台优势,为领导层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检索、学术交流与评价、推优荐优、沟通与代领学术研究前沿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
展开
精彩书摘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NO.2 总第6卷 Vol.06)》:
  五调适:微信空间版权正当性的存续
  1709年《安娜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版权制度诞生,在随后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人类每一次媒体形态的重大革新都会对该制度带来剧烈的冲击,并伴随对其正当性加以质疑。然而,实践表明,现代版权制度有着很强的韧性,面对冲击,它每次都能通过自我的完善更好地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微信,一种与传统媒体有质的差别的媒体,甚至与其他新媒体都有着很大不同的媒体,它再次给现有版权制度带来了广度和深度都较大的冲击,并使版权正当性的地位又一次遭到了挑战。但陈列对其正当性的各种怀疑,只要依循现代版权应对历次冲击时不断适时调适的惯常路径,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能找到微信空间版权正当性续存的依据。
  (一)微信空间版权正当性存续的理论依据
  1.激励理论说存续的依据
  虽然微信空间大量UGC用户并非因为版权的激励而产制信息内容,“有智力成果独占权才有创作动力”的激励说对他们并不适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一基本事实,即微信空间仍然有相当部分以知名作者和商业媒体为代表的版权所有人依旧视版权的收益激励为其创作和生产版权作品的最大动力,而且在版权内容创作和生产越趋产业化、商业化的当下,这部分权利人是高品质版权作品产制的主体。实践表明,现代高质量版权作品,如一部精彩的影片,若没有商业投资或基金支持,将越来越难以完成。而对于商业公司或基金组织而言,若没有现代版权的支撑,他们通常不可能投资支持作品的产制。
  2.劳动理论说存续的依据
  微信空间虽然有相当多的UGC用户并不在乎版权,并不在乎版权带来财产收益,不在乎以版权方式对其信息产制劳动的肯定。但这并不妨碍法律继续给这些用户所产制的信息内容以版权身份,因为保护包括无形资产物劳动者的所得,以财产权赋予来肯定劳动者的劳动所得,这是对劳动者的起码尊重,同时也是对劳动这一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不同,同时也是关涉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础行为的保护。此外,赋予用户所产制的信息内容以版权身份,也是为主动放弃版权的内容产制者提供日后追溯版权的机会。最后,劳动理论说续存的另一依据在于,毕竟微信空间依然有相当多的信息内容产制者在乎版权,在乎版权的赋予给其劳动付出所带来的肯定,比如上文所提及的知名作者和商业媒体机构。
  3.人格理论说存续的依据
  微信空间,该理论学说与上两理论学说存续都有相类似的理由,即除了考虑大量UGC用户群体之外,还应该关注作为优质版权作品最主要提供者的职业作者和商业媒体机构的诉求。具体在人格理论说中,我们应该关注职业作者和商业媒体机构版权所有人他们是否在意版权财产收益对其人格发展的作用,一般经验认为,版权财产收益对他们来说相对较多,因此对其人格的促进作用相对会较大。此外,我们也不能因为版权财产收益小就一定得出其对普通UGC用户人格的促进作用就小的结论。为此,我们不能因为大量CUC的版权财产收益小就此否认人格理论说的合理。
  ……
展开
目录
全文转载
唐代的政治传播体系建设与国家整合
从“客观性”到“透明性”:新闻专业权威演进的历史与逻辑
互联网革命与新闻传播学科重构之反思
——一种技术自主性的观点
连接城乡:作为中介的城市传播
冲突与调适:微信空间版权正当性的反思
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
——围绕“Facebook偏见门”事件的研究
从“迷妹”到“小粉红”: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
动员机制研究
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
——基于媒介人类学的分析视角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英雄原型在当代影视剧中的转化
公共健康话语网络的两种形态与关键影响者的角色:社会网络分析的路径

论文摘编
理论与范式
“千手观音”: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
“情”为何物?
——反思公共领域研究的理性主义范式
激进传统与产业逻辑:论传播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路径
回到田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路径与转向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
——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
话语的生产:西方学界关于“阿拉伯之春”研究的多重面向
新闻史论
“造健全之舆论”:清末民初士人对于“舆论”的表述与群体认知
——兼论近代中国舆论的难局及其历史走向
作为儒家内向传播观念的“慎独
媒介变迁与乾隆朝的社会异动
媒介研究
“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
“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
——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
政府认同差异化:对农政策传播的新困境
——基于湖北省S市实地调研的研究
音乐内容和形式呈现与国际传播效果研究
——基于对美国非华人艺术接受者的实证分析
新媒体研究
第三种论坛:体制性网络空间的公共性透视
——以苏州“寒山闻钟论坛”为个案
网络空间中的数据及其治理机制分析
虚拟现实新闻:理念透析与现实批判
关系赋权:社会资本配置的新范式
——网络重构社会连接之下的社会治理逻辑变革
嵌入性信任:网络社会下的信任关系
互联网使用、在线政治讨论与政治参与
新媒体如何影响群体性事件?
——中介机制与实证检验
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
网络迷群的社会动员与情感政治
被忽视的冲突:反思网络迷群中身份认同及其建构
网络公共领域的道德绑架与交往理性
——以范玮琪阅兵晒娃事件为例
再现的网民:多元的形象与单一的角色
——基于《朝闻天下》《新闻1+1》中的网民形象考察
农民工人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基于宏观视角的实证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QQ使用与社会资本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科学工作者变身自媒体人:话语、角色及影响
复杂的用户: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广告行为研究
论文题录

理论与范式
新闻史论
伦理与规制
媒介研究
传播研究
新媒体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