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文集)
0.00     定价 ¥ 63.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1130263
  • 作      者:
    孙昌武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从本质上看,“古文”是文学历史上的新产物,“古文运动”是对文体和文学散文全面革新的运动。“古文”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又有努力创新的一面。让我们由孙昌武先生引领,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发生、发展、繁荣和延续,同时也对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更充分的了解。


展开
作者简介

孙昌武,男,1937年9月2日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主攻隋唐五代文学、佛教文学,著有《柳宗元传论》  《唐代古文运动通论》《佛教与中国文学》《中国佛教文化史》《禅宗十五讲》等,古籍整理有《观世音应验记(三种)》、《祖堂集》等,译作有《中国诗歌原理》、《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古小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孙昌武文集》之一种。“古文”是唐代散文的一个重要部分,本书内容展现了唐代散文史的一个方面。在书中,孙昌武先生介绍了“古文”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作家、作品的成就,以唐代“古文”反映整个“古文”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对“古文”发展的探讨,使读者对“古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古文运动”的规律有个基本的、大致的认识。


展开
精彩书摘

序章  “古文”的含义与渊源

我国古典散文本书使用“散文”一语,一般是指与诗歌、小说、戏曲等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不是指与骈文相对待的散体单行的文体。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作“古文运动”。

由此可见,第一,“唐以前无‘古文’之名”(包世臣《雩都宋月台古文钞序》,《艺舟双楫·论文三》)。“古文”之作为文体概念,是唐人才有的。虽然从历史上看,“‘古文’之目,始见马迁”(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卷三《杂说下》)。但在他的《史记》里提到“古文”,常常是指与当时通行文字不同的古代字体,如《三代世表》中说:“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史记》卷一三)这里“古文”即指所谓“科斗文”;汉人又把“秦人所罢之文与所焚之书”的文字即“六国文字”统名为“古文”(见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观堂集林》卷七),例如许慎《说文解字叙》言及“古文”,就指汉时所存先秦文字。是为“古文”的本来含义。司马迁又把修史时所据古籍即先秦六国遗书称作“古文”。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述及“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卷一三○),旧注以为即指《古文尚书》和《左传》《国语》《系本》等古代文献。后来如刘秀《上山海经表》谓“著《山海经》,皆贤圣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古文”也是指古代典籍。是为“古文”的第二个含义。汉人又以“古文”称所发现的“壁中书”。“壁中书”的出现导致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古文”从而又衍变为学派名。是为“古文”的第三个含义。唐人所谓“古文”,与上述观念不同。它首先是指一种与文坛上流行的“雕绣藻绘”“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不同的散体单行的行文体制。所以说:“古人不立文名,偶有撰著,皆出入六经、诸子之中,非六经、诸子而外,别有‘古文’一体也。”(刘师培《论文杂记》)“盖文体坏而后‘古文’兴。唐之韩、柳,承八代之衰而挽之于世,始有此名。”(吴敏树《与筿岑论文派书》,王先谦编《续古文辞类纂》卷一一)

第二,与上一点相联系但应着重辨明的是,唐人所谓“古文”,除有文体革新的意义外,还有文学革新的意义。前人论“古文运动”,强调其革正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功绩,这当然是对的。但“古文运动”发生在文学观念已经十分明确的时代,“古文”家们不仅用“古文”从事一般的著述,即不只把它当作一种更有效用的文体来使用,而且用它来从事文学创作。他们的“古文”作品许多都是优秀的文学散文;他们不只是文体革新家,更是具有一定思想与艺术成就的文学家。这样,唐代“古文”,又是唐代文学散文的宝库,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史的角度讲,“古文”的这一方面的成就更值得重视。

第三,唐代“古文”之形成“运动”,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学基础。它是一个历史过程。“古文运动”不是韩、柳等少数人的“起衰”“济溺”的功劳。在唐代,在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两方面为散文改革做出贡献的,应首推陈子昂,他主要活动在武后朝。经过几十年,到开元、天宝年间,“古文”已有很大发展,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已做出许多成绩,这应视为“古文运动”的重要阶段。到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等继起,以他们卓越的实践给“古文”创作以巨大的推动,并在理论上加以总结,经过他们的努力,“古文”迅速普及,一时之间文坛上风驰云驱,群起响应,使运动形成了高潮。韩、柳之后直到晚唐,余波震荡,“古文”仍有一定成就。不过从趋势看,骈体又在复兴。但“古文”的这个低潮,是宋人“诗文革新运动”的准备。我们研究“古文”和“古文运动”,不可不注意到这样的历史发展脉络。这也是本书立论的一个前提。


展开
目录

序 章 “古文”的含义与渊源

第一章 “古文运动”的社会与文学背景

第二章 文体革新的兴起

第三章 “古文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 “古文运动”前期理论主张

第五章 韩 愈

第六章 柳宗元

第七章 “古文”创作的全面繁荣

第八章 “古文运动”在晚唐的延续

结 语 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和基本经验

引用书目

1984年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