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的演变
0.00     定价 ¥ 80.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0171045
  • 作      者:
    姚小鸥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姚小鸥,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乐府学学会副会长。历年来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献》《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期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主要涉及《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与中国早期戏剧等领域。《诗经》是研究方向。出版《诗经译注》,论文自选集巜吹埙奏雅录》。主编《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清华简与先秦经学文献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诗经》的自然史(“诗”的结集)与周礼相始终。诗的创作和规范应用与周礼的关系如下:一部分诗是应礼的需要而制作,成为礼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也是在礼的规范下创作,在礼的规范下应用的,换言之,即是礼的具体实践。可以说,《诗》的形成即礼的成熟。《诗》与礼的特殊关系,使我们拥有了这种用来研究西周礼乐制度的可靠材料。具体的研究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诗经》的自然史——创作与成书过程来探讨周礼的渊源与历史。二是通过对《诗经》文本的阐释来解释周礼的性质、内容与演变。本书通过较为坚实的考证,发现和解决了《诗经》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启发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崇高地位,就其对一民族文化的意义而言,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部诗歌总集。我们所进行的这项研究的目的之一,即在于具体阐明此种意义,并试图通过这一课题的讨论,说明中华民族基本文化特征形成过程的某些问题。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在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该民族不同于他民族的独特民族文化。这是判断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根本标志。一个成熟的民族,其民族文化不但具有鲜明的外部特征,而且具有强烈的内聚力,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都能在保持其基本特色的同时不断更新自身,从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由于其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任何断代史式的论述均不足以全面阐述其特征,但无疑却有可能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其基本形成时期的研究,更是必不可少和富有意义的。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其“原史时期”(protohistory)的历史,由于文献不足征,不便详述。较为简单的办法是,追溯到中华民族的直接前身—华夏族的形成。所谓华夏族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春秋时期,见于《左传》《国语》的记载。华夏亦称“华”“夏”“诸夏”等,是中原地区接受周礼的具有较高文化的诸族的总称。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其他诸族则被称为“蛮夷戎狄”。可见周礼在文化上对华夏民族的维系作用及象征意义。当然,“华夏”与“夷狄”又是相对而言的,二者通过不断地交流而走向融合,因为周礼本身就是先秦诸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下面我们稍稍追溯一下到春秋中期为止的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及周礼的历史渊源。

从传说时代,我们在历史学中称为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族、部落,他们是华夏族的先民。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和炎帝两族。传说中的唐尧、虞舜及夏商周三代的先祖,据说都出自黄帝一族。同时,炎帝族也不断地通过婚姻、结盟和战争等方式,与黄帝族进行交往和融合。文献与考古发现都证实了三代文化是叠相承继的。孔子所说的殷周对于前代文化的继承绝非揣度之词。

武王克商,周人取代商的天下共主地位而成为政治上的正统,并以克商前后全面吸收、承继商文化而成为文化上的正统。关于殷周文化的异同,前人作过不少研究。现在看来,更应注目于周人对前代文化成果的集成与改造加工。由于这种集成带有瓜熟蒂落的性质,所以周文化的发展从程度上来说十分惊人。古代文献和考古研究告诉我们,周人在青铜礼器制造、建筑艺术、文字等各个重要的文化领域都得益于商人的文化积累并充分发展之。周人与前代相比最明显的文化成就是周礼的制定与实施。

按照孔子的说法,周礼是周人鉴于二代而有所损益的结果。即我们前述包括加工、改造与完善的文化之集成,这完全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证明。

礼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萌芽随着原始人群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礼也逐渐完备。直到成文法出现前(中国成文法的形成以春秋中叶刑书、刑鼎的出现为标志),它一直是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古代社会中,礼不但调整着人们直接的现实关系(法的关系、道德的关系),而且规范着人们非直接的现实关系(人神之间的关系等),并涉及除此之外的其他精神生产领域(如艺术、哲学等)、物质生产领域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由于古代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无不与礼相关联,使得礼在当时的文化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礼的代代相袭,使其基本精神逐渐积淀于本民族的心灵深处,从而成为民族基本特征的文化心理基础。《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这是说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往往与王朝的更迭相关联),礼都有其不同于前代的具体形态。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制典型的周礼,据说是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制定的,周公由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有关周公制礼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大史克对鲁文公问:……

展开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 商颂》与殷周两代礼乐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第一节 关于《商颂》作年的论争及初步结论

第二节 《商颂》五篇的分类与作年

第三节 《商颂》中禹形象的演变

第四节 殷周两代的文化传承与《商颂》的流传

第二章 《周颂·大武乐章》与西周礼乐制度的奠基

第一节 《大武乐章》的作年与篇章归属

第二节 早期周礼的文化特征与《大武乐章》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 《大武乐章》的艺术构成及其文化意义

第三章 《周颂·三象》与周代礼乐文化的演变

第一节 《三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命名原则

第二节 《三象》之诗的篇目及其思想内涵

第三节 《三象》舞容与周代礼乐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 《周颂·闵予小子》诸篇与周礼核心精神的确立

第一节 “周公居东”与《闵予小子》诸篇作年

第二节 “小子”与《闵予小子》篇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 《访落》解题

第四节 周初王室政治与《小毖》主旨

第五节 《敬之》与周礼核心精神的构成

第五章 《周颂·臣工之什》与周代宾礼

第一节 《载见》与西周朝觐礼

第二节 《有客》与周代宾礼

第三节 《诗》《书》成语与《振鹭》篇的文化解读

第四节 《有瞽》与周代观乐制度

第六章 《周颂》农事诗与周代礼乐制度

第一节 《载芟》与周代籍礼

第二节 《良耜》与《周颂》中的祭祀文化传承

第三节 礼乐文化与《周颂》农事诗的历史演变

第七章 《閟宫》与礼乐制度在鲁国的传承

第一节 《鲁颂》的历史批评及其与商周文化的联系

第二节 《閟宫》“缵禹之绪”与春秋中期的礼乐文化复兴运动

第三节 《閟宫》“土田附庸”的历史记忆

第八章 《駉》《泮水》与礼乐文化在鲁国的“中兴”

第一节 《駉》篇与礼乐国家的布政原则

第二节 《泮水》与西周礼乐制度在鲁国的中兴

第九章 《有駜》“成相”与西周礼乐制度的渊源及流变

第一节 《有駜》与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有駜》“成相”及其周代礼乐制度的渊源与流变

主要参考文献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