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新世纪文学微观察
0.00     定价 ¥ 79.8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37857536
  • 作      者:
    李遇春
  • 出 版 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遇春,1972年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兼《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青年评论委员会主任;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专著5种,主编丛书4种,主持社科项目三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新世纪文学微观察》主要收录了李遇春对新世纪以来,发生的各类文学现象、文学论争等文学界热点的评论文章,是对是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界动态的一次俯瞰。
  《新世纪文学微观察》分为:新世纪文学的批评向度、新世纪短篇小说微观察、新世纪文学的文体观照等三部分。因文章多发表于报纸,所以比较通俗易懂、接地气。
展开
精彩书评
  ★李遇春勤奋执着,他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宽阔的历史视野。他的文学批评既有鲜明的历史判断,又有深刻的文本细读,已经显现出一个青年批评家逐渐走向成熟的学术气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
  
  ★于大时代见细微处,于细微处见真精神,李遇春的文学批评既能汪洋恣肆,又能见微知著,在当代文坛别树一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
  
  ★一个“微”字,道尽李遇春的批评之心——和这个时代优秀的作家一起,李遇春从幽微的处境出发,从细小的要害出发,饱含同情与理解,既在蓬勃的现场担当深切的体验者,也在创作的疑难处呼应呐喊;既匍匐于地谛听时代美学的响声,又在恳切地呼唤着中国气韵的上下贯通,从而梦想着一种独属于中国的、崭新的文学。他是一个勘探者,不断从学理中脱身,纵马踏入文本的旷野;他也是一个修行者,一再从旷野里返回,将他的发现放入学理的熔炉里反复淬炼。多年以来,他始终执“微”如炬,时而前行,时而殿后,最终,他成为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好的同路人。
  ——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
展开
精彩书摘
  两种底层的对话
  ——评方格子的《谁在暗夜里说冷》
  说起“底层”,在当下急剧转型和裂变的社会里,这个原本简单的问题似乎变得复杂了起来。过去,人们所说的底层,泛指穷人阶层。物质上的贫困是底层的首要特征。如今,物质上的贫富,已经不能完全作为底层划分的标准了。穷人自然还是底层,古今皆然;但“富人”却不一定算得了上层。现代都市社会里涌现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边缘群体,或者说是亚文化群落,论经济收入,他们是富人,甚至是阔人,但论社会政治文化权利,他们并不能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甚至是主流人群鄙薄的对象。这种失去了主流社会价值承认的边缘人群,无论他们在物质上多么的富裕,仍然还是底层!
  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米初,就是这种矛盾的底层中的一个。米初是都市声讯台的接线员,她的工作是在深夜里接电话陪客人聊天。作为声讯台的“温柔杀手”, 米初的月收入高达一万元以上,但丰厚的物质收入并没有给她带来人生的尊严。虽然老板说这种职业是“夜晚的心理医生”,并让她穿上特制的“心理慰籍衫”寻找职业感觉,但在米初的心目中,这种职业依然是下贱的,见不得人的,她就像一个虫子一样在人生的黑暗中卑微地蠕动。米初有自知之明,她苦涩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她哪里是什么神圣的“心理医生”呢,不过一个“精神慰安妇”而已。小说里那位刻薄而变态的声讯台女老板,怎么看都像一个妓院的老鸨,她的声讯台,所谓“新月之声”,其实就是一个变相的妓院,她手下的二十四名女接线员,说是一群“精神妓女”也并不为过。因此,尽管米初是物质上的富人,但这并不能够改变她骨子里的底层身份。
  在长年累月的聊天生涯中,米初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精神匮乏或心理空虚的都市人群。这些深陷都市情爱纠缠中的男女,寄望于虚幻的电波信息,来排遣他们的压抑和冲动。对于那些无聊的甚至是带有挑衅或挑逗的话题,米初是不会拒绝的,这是她的职业,是她谋生的手段,她是不能得罪她的顾客的。在这个消费主义的物质时代里,“顾客就是上帝!”米初的内心深处有种被精神强暴的感觉,尽管她在肉身上没有出卖自己,但她在精神上已经把自己出卖过无数次了。她甚至背着丈夫有一次“话恋”的经历,只因那个神秘而深沉的男人有一句话击中了她的心灵隐痛,他问她冷吗。那个男人居然从她的声音中感觉到了她的寒冷,这让她有些不寒而栗,她渴望陌生男人的温暖。但这次话恋并没有把她拯救出来,她陷入了更深的心灵冰窖。她的作家丈夫除了把她的聊天故事变成卖钱的都市言情小说之外,对于她的精神漠不关心。直到她在电话聊天中频繁地接触到了另外一种底层农村妇女故事,米初才如梦初醒,她的心灵被真正地击中了,她震撼了,“同是天涯沦落人”,她在另一种底层中看清了自己。
  这篇小说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作者写出了两种底层之间的对话。除了米初这种现代“电话陪聊族”之外,小说中还有另外一种底层妇女形象。她们置身在贫困的乡村,那是与现代都市完全对立的世界的另一极。为了谋生,她们的丈夫长年累月地寻找和游荡在都市里,把她们遗弃在身后。没有男人的女人,那群乡村的“留守女人”,她们的生存是痛苦的,痛入骨髓,化作彻骨的寒冷,她们的心一片冰凉。她们有的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杀了无赖又恶毒的公公;有的忍辱负重,苦苦等待男人的回来,可当男人回来的时候,她却被男人当成了陌生的大妈来问路。林美琴就是这群底层乡村妇女的代表。她的男人两年没有回家,三个儿女孤苦伶仃,可她还是固执地想念那个男人,怀念着两个人之间的温存。她在寂寞难耐的时候就给米初打电话,可每一次的电话都是刚刚开了头就煞了尾,她舍不得话费,但她确实太孤苦了。她告诉米初:“我晚上睡不着,被窝冷。每个夜晚都被拉长了。”每个夜晚她都在苦熬!林美琴的境遇让米初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她猛然意识到了自己职业的作孽,她变得精神恍惚起来,终于,她把自己半个月的工资亲自送到了林美琴在乡村的家,作为对自己精神罪愆的一种救赎。
  但这种救赎终究还是无力的,金钱并不能解决精神的贫困危机。两个底层女性之间的对话还是外在的,并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林美琴的男人终于回家了,但他是在城里摔伤后失去了性能力而被动回归的。麻木的林美琴管不了那么多,只要又有了男人,她就重新感到温暖。而米初呢,失去了丈夫的她重新回到了声讯台。可她内心的寒冷又有谁能温暖呢?不知道。这是一个被冻结的底层!
  ……
展开
目录
上编:新世纪文学的批评向度
未有“大师”之前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文学与文学批评的随想
我们离“文化强国”有多远?
莫言现象的文学还原
贾平凹:还有机会得诺奖
重建湖北文学的两个传统
——刘醒龙的小说和他的《芳草》
检讨“大武汉”的城市文学形象
鄂东文学与鄂东文化谈片
给湖北长篇小说创作把脉
不走寻常路
——回望“陕军东征”的启示
《白鹿原》的改编策略:从小说到电影
“微写实主义”与传统的现代转换
寻找当代文学批评的视界
被媒体绑缚的文学批评
“赶任务”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困惑
学院批评的力量
——《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选评》自序
破除学院批评中的小农意识
批评主体的身份建构问题
呼唤文学新势力
——乔叶小说印象
晚熟的一代与未完成性
——我看“70后作家大系”
为新诗散文化一辩
新诗的症结在哪里?
非诗年代的诗歌写作
中编:新世纪短篇小说微观察
谁是底层?
——评晓苏的《我们应该感谢谁》
拿什么拯救底层
——评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
两种底层的对话
——评方格子的《谁在暗夜里说冷》
女扮男装与底层关怀
——评刘庆邦的《远山》
底层的痛感
——评王十月的《开冲床的人》
底层的偏见
——评张忌的《夫妻店》
底层的活法
——评晓苏的《麦芽糖》
底层的“断背”
——评徯晗的《黎明之刃》
底层的苦闷及其消解
——评铁凝的《春风夜》
底层叙述的迷惘
——评刘庆邦的《表妹》
悖谬中的底层叙述
——评池子建的《野炊图》
神圣的底层叙述
——评红柯的《大漠人家》
底层叙述的突围
——评乔叶的《良宵》
底层叙述的圈套
——朱山坡的《躺在表妹身边的男人》
拷问良知的底层镜像
——评刘建东的《看见》
一篇有洁癖的底层小说
——评刘庆邦的《燕子》
绝望中的幸福与幸福中的绝望
——评曾楚桥的《幸福咒》
美的怀念
——评郭文斌的《吉祥如意》
伤逝与寻梦
——评范小青的《右岗的茶树》
绝望的抒情
——评盛可以的《低飞的蝙蝠》
最后的幻灭
——评乔叶的《妊娠纹》
最后的怀旧
——评朱文颖的《贾老先生》》
诗意的残酷与残酷的诗意
——评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
无法重返的伊甸园
——评乔叶的《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
穿越时空的精神舞蹈
——评章缘的《最后的华尔兹》》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