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在他乡. 父亲的乡村
0.00     定价 ¥ 59.8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3059461
  • 作      者:
  • 出 版 社 :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他乡”系列精选了己未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集结成册,力求打造一套极具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文化丛书。

展开
精彩书摘

 

母亲的故乡

冯伟山

 

    母亲准备回趟老家,走前的几天里心情一直不错。小舅家的儿子要结婚了,当姑的没有不去的道理,何况也有五六年没有回去了。母亲年轻时跟着父亲随军,后来就在五百公里外的一座城市安了家。自此,母亲回趟娘家便成了奢侈的事儿。上次大舅家的女儿出嫁,母亲却怎么也挪不开身,就给大舅多寄了点钱,好歹把事儿圆过去了。

母亲坐了火车坐汽车,来到小舅家时,娘家的许多人以及左邻右舍都围上来嘘寒问暖,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让母亲倍感温馨,满身的疲惫瞬间跑没了踪影。但小姨没有过来,甚至连眼皮也没抬,她在院子里的一张小桌旁忙着给几棵芹菜择叶子。小姨的婆家离舅家很近,就几里路,这几天她一直过来帮着干点杂活。

小姨是母亲姊妹四个中最小的一个,没啥文化,但干农活绝对是一把好手。她要强,性子也急,啥事都想压人一头,小姨夫更是被她管得服服帖帖。随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家里的开销大起来,小姨家的经济立马就出现了危机。这时,小姨才突然觉得光指望土坷垃里刨食不行,该放丈夫出去捞钱了,但此时的小姨夫在她多年的管理下早已没了丝毫闯劲儿,畏头缩脑,做啥也难成样子了。于是,小姨家的日子越过越糟,她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还时不时地发点无名火。

等大伙寒暄完了,母亲才走到小姨身边,悄悄和她商量给侄子多少喜钱合适。小姨头也没抬,边干活边说,多少都行。母亲就伸了四个手指,说:“咱都不是大款,多少有那个意思就行了。”小姨没吭声,起身去一边倒垃圾了。母亲看小姨忙得不行,就打了个招呼,先去账房把礼钱上了。

谁知就是这点礼钱,却让母亲和小姨起了矛盾,还拌了嘴。

表弟的婚礼结束后,很多瞧热闹的大人孩子都涌进洞房看新媳妇去了。母亲怕吵,就在账房和一个邻居大哥聊天,聊天的空里就随手翻了一下桌上的礼簿,却发现小姨上了六百元。当时母亲愣了一下,觉得小姨是不是当时看错了她的手势,把四当成六了。母亲想找小姨问问,要是她领会错了,母亲会补上二百,也凑个六百,一样的姑姑,不能再让侄子领会错了。本来,母亲之所以上四百元,是想照顾一下小姨的面子,她条件不好,多了吃不消。我家的条件虽不是很好,但父亲和母亲都是领工资的,日子比两个舅舅和小姨还是要好很多。她这次来,兜里还揣了几千块钱,想等婚礼结束,帮忙的管事的都散去,一家人坐一起时,再给两个舅舅和小姨一人一千元,多少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兄弟姊妹,可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呢。

母亲找到小姨,笑着问了礼钱的事儿。小姨说得很干脆:“我就是愿意上六百元。”

母亲脸上的笑突然就僵住了,说:“为啥?”

小姨嘴一撇:“为啥?上次侄女出嫁时你不是也没和我商量,一下就给大哥打来了五百元吗?让我为难了好久,我可是狠着心卖了一只小山羊呢。”

原来如此!母亲有些歉意,说:“侄女给我打了几次电话,希望我能看着她出嫁,可我当时实在挪不开身,对她有愧,就多寄了一点点儿。其实,你完全不用那样的,又不是外人,你的家境都清楚,有那个心意就行了。”

母亲说完,小姨的火气一点没减,反而大了:“大姑是亲的,小姑就不是亲的了?不就是几百块钱吗,我丢不起那个脸!”

母亲说:“上次怨我想得不周到,这次我可是当着你的面商量的,你再这样,就不应该了。”

“你做了应该,我做了凭啥就不应该了?”小姨竟扭头走了。

母亲那个气呀,没想到小姨这么执拗,比小时候还要任性。芝麻大的事儿,值得较真吗?她真想去账房再把礼钱重新上一次,上一千,甚至两千都行,不就是较个真吗!但仅仅一瞬间,母亲就改变了主意,她轻轻摇了下头,笑了。自己可是五十多岁的老姐了,还和小孩子一样玩“过家家”呀。

傍晚,洞房里灯光摇曳,热闹极了,左邻右舍的年轻人都跑来闹腾新郎新娘了,表弟的婚礼再一次掀起高潮。院子里暂时静了下来。吃过饭,母亲和两个弟弟还有弟媳也终于坐到了东厢房里拉起了家常。拉着拉着,就说到了明天的事情上。

小舅喝了点酒,显然有些激动,说:“明天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陪孩子一起去给爹娘上上坟吧,咱家这可是多年来第一次添人口呢。”母亲和大舅都点头赞同,说应该去瞧瞧他们了。

小舅又说:“可妹妹(指小姨)下午走时说她心口疼,胃也胀得厉害,明天不一定能去给爹娘上坟了。唉,咱兄弟姊妹四个凑一堆还真不容易,缺了她怎么和爹娘说呢?”

母亲一笑:“实话实说呀,就说她和姐姐闹矛盾了,使小性子呢。”

母亲的话,让一屋子的人疑惑不已。母亲就把白天发生的事儿讲了一遍。母亲“唉”了一声,说:“妹妹也是四十多的人了,怎么还和小孩子一样呢。这样的性格,怎么和邻里还有家人相处呢?”

大舅说:“她人不坏,就是任性,但近几年办事的确和以前不大一样了,也许是生活压力太大,心理稍稍受了点刺激吧。”

小舅边点头边说:“对!她从小就好强,啥也不服输,可现在的日子一塌糊涂,心里一直窝着火呢。过两天,也许啥事也没了。她做的是不对,可我们还是要原谅她,谁叫她是咱的妹妹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劝母亲消消气,不要和小姨一般见识。

母亲淡淡地说:“爹娘没了,世上最亲的人就是兄弟姊妹了,我嘴上说归说,但心里早就原谅她了。”

 

展开
目录

 

母亲的故乡

父亲的脊梁,母亲的守望    

藏在碗底的深情

母亲的手

我的大哥

乡间少年

华福路,幸福路

小镇三日

父亲的乡村

乡村手艺人

风儿往西吹

酒事春秋

苜蓿、父亲和牛

祖母童唐氏

“瘫婆子”

鸡爪树

我的五点三十分

陪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