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学》《中庸》讲疏(经典与解释·陈柱集之一,收录陈柱先生高校任教时讲课稿四种,简明注释,繁体横排)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7593961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大学><中庸>讲疏》采用繁体横排形式,施以现代标点,对于疑难字词、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除常见者外,均予以简明注释,为当今高校大学生和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2. 陈柱先生对《中庸》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本书在编排上,将《中庸》讲义排在讲义之前,而《中庸》讲义三种,也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所著经史子集之属,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明源流本末,辨义理辞章,且多能与现代思想相发明,阐发宏深,实开国学之新境界。一生撰述宏富,其中以《子二十六论》、《公羊家哲学》、《老子集训》、《文心雕龙增注》、《墨学十论》、《中国散文史》等书特别精辟。
编注者 田探,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南京大学思想史博士。现为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哲学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政治哲学。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发表专业领域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中庸>讲疏》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田探选编和校注,收录了陈柱先生在高校任教时为大学生讲《大学》《中庸》的讲课稿四种,其中《大学》讲义一种(《大学通义》),《中庸》讲义三种(包括《中庸通义》、《中庸参注》、《中庸讲记》)。故而命名新书为《<大学><中庸>讲疏》。
由于陈柱先生对《中庸》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本书在编排上,将《中庸》讲义排在讲义之前,而《中庸》讲义三种,也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展开
精彩书摘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見,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柱案:命,生命也。天命之謂性者,天所生之物,各有其自然之性也。性者,生而自然有者也。性字,從心從生,古即以“生”字爲之。人生之性本無分善惡,惟可以爲善、可以爲惡而已。率,篆文作。《説文》云:“捕鳥畢也。象絲網,上下其竿柄也。“蓋此器四旁爲竹竿,中間爲網,末直筆象人所牽之繩。鳥至則人由遠方牽其繩,使器蓋下,則鳥在網中矣。故“率”字之誼同“義”,就鳥在網中而言,則有範圍統制之誼;就人所牽之繩而言,則有從由遵循之誼。由範圍統制之説而言,率性之謂道,則荀子性惡之説所由創也。何也?人性惡,故必須有道焉以範圍統制之,而後可以至於善,故曰“率性之謂道”也。斯道也,何道也?則荀卿所謂禮也。有從由遵循之誼而言,率性之謂道,則孟子性善之説所由起也。何也?人性本善,然祇須能遵循其性而長養之,則自然至於善,故曰“率性之謂道”也。斯道也,何道也?則孟子所謂仁也。率性之謂道,立己之事德性自立之事也;修道之謂教,立人之事使他人德性立也。何也?廣修此道,使天下之人皆能由之行之,此聖人所以貴乎教也。孟子之教,仁教也孟子重視內心之仁;荀卿之教,禮教也荀子重視外在之禮。故言仁莫善於孟子,言禮莫善於荀卿。以“率性”二誼之不同,故遂分孟荀性善性惡兩派。
《中庸》,蓋子思述孔子之恉而作。故此節言性,尚未判言性之本善本惡。然子思之恉,則必偏於性善,故孟子受業於子思。《史記•孟子列傳》稱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一本門下無“人”字,遂大倡性善之説。荀卿言性惡,故於《非十二子》篇 《非十二子》篇以子思與孟子同譏也。
“率性之謂道”,由孟子性善之説,則道即性也、命也。性命豈可須臾離吾身乎?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由荀卿性惡之説,則道即禮也,禮所以化惡爲善者也。“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禮記•曲禮》故亦曰“道不可須臾離也”,離之則禽獸而非人矣。離之而猶得謂之人者,則韓子韓愈所謂“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韓愈集•原道》。
“慎獨”二字,爲聖學最要之功夫。《大學》曰:“小人閒居日常居處爲不善,而著彰顯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與《中庸》之説最足相證。《孟子》七篇無慎獨之説,然其言牛山齊國郊外的小山之木,惡wù旦旦天天而伐;仁義之心,畏旦晝之梏此二典均出自《孟子•告子上》,則亦猶慎獨之意也。慎獨者,致誠之道也。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是孟學之慎獨也。荀卿《不苟篇》曰:“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形容已經很完備了。唯義同“惟”仁之守言恪守仁義,唯義之行。誠心守仁則形表現於外,形則神神妙,神則化變化、化育矣;誠心行義則理有理性,理則明內心清明,明則變矣。變化代興更迭興起,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指百姓可以預期四時之運行。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同“默”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爲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未若從也。”此荀學慎獨之説也。方比較諸孟子,其説爲詳矣。
喜怒哀樂未發、既發之説,可以電學明之:凡物體之電,皆有陰陽即負電与正電;當其未經摩擦之時,不見其電也,無所謂陰陽也,是猶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也。及其一經摩擦,則陰陽二電各趨一端,是猶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之和也。人之喜怒哀樂何以謂之中節?孟子言“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孟子•梁惠王下》,是怒之發而中節者也。《史記•項羽本紀》屢言項王大怒,卒之有垓下之辱,是怒之不中節者也。小而言之,《論語》言“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憲問》,是樂之中節者也。由是而推孔子之“仁者不憂,智者不懼”《論語•子罕》,孟子之“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孟子•梁惠王下》,范文正范仲淹之“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岳陽樓記》,皆發而中節者也。
大抵聖人則發而自能中節,此孟子所謂率性之謂道也。衆人則須聖人爲之禮以節約束之,而後能中節,此荀卿所謂率性之謂道也。《荀子•修身篇》曰:“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通“悖”亂提僈鬆弛緩慢。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指乖僻不和,庸衆而野平庸粗野。故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蓋人之飲食、衣服、動靜、進退,無不須禮以節之,否則必至於太過或不及也。
今再以喪禮明之。《荀子•禮論篇》云:
“三年之喪爲父母守喪三年何也?曰稱情而立文根據血緣親疏遠近而有不同的喪服等級,因以飾羣,别親疏貴賤之節,而不可益損也,故曰無適不易之術也言無論到哪皆不可改變。創父母之喪對己的創傷巨者其日久,痛甚者愈遲言時間越久,傷痛越平復。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所以爲至痛極也。齊衰熟麻布製成的喪服、苴杖父喪孝子所用竹杖、居廬守喪居住的房子、食粥守喪其間喝粥、席薪以薪草爲席、枕塊以土塊爲枕,所以爲至痛飾也。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首尾三年,並非整整三年,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禮以是斷之者指喪期以三年結束,豈不以送死有已,復生有節也哉!
凡生乎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時則必反鉛通“沿”,循也。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後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燕雀,猶有啁噍zhōu jiào,一種小鳥之頃偏頭,以示哀傷焉,然後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莫知於人猶言没有比人更有智慧,故人之於其親也,至死無窮悲哀之情不斷絕。將由夫愚陋淫邪之人與?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從之,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彼亦能相與羣居而無亂乎?將由夫修飾之君子與?則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之過隙,然而遂之任其所爲,則是無窮也特指喪期没有盡頭。故先王聖人安爲之立中制節合乎人情的服喪制度,一使足以成文理,則舍之矣指喪期已到,除去喪服。
然則何以分之區分親疏的服喪期限?曰:至親以期斷爲父母服喪以一年爲期限。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徧矣,其在宇中者莫不更始矣,故先王案語助詞以此象之象征新的開始也。然則三年何也?曰:加隆焉提高喪服等級以表示加倍的隆重,案使倍之,故再期兩年也。由九月服喪九個月以下何也?曰:案使不及也。故三年以爲隆,緦細麻布做的喪服,服喪三個月、小功細熟麻布做的喪服,服喪五個月以爲殺減喪服等級,期、九月以爲閒在隆、殺中間。上取象取法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則於人,人所以羣居和一之理盡矣。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最完備的禮文制度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此發明聖人所以制爲喪禮之誼甚精。
夫親之喪,其始也,“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鄰里爲之糜粥白粥以飲食之”。◎《禮•問喪》。其終也,必三年而後服除除去喪服。如是者何也?所以止賢者之過,勉不肖者之不及,而使之中節也。賢者之於親喪也,其不忍飲食也,何止三日?其不能忘也,何止三年?倘無禮以制止之,則天下之孝子必盡爲親死而餓死,而哀死,而善人無遺類指滅絕矣。反之,不肖之人或將有利其親之死者,使無禮以强勉之,則天下之不肖子必有爲親死而喜慶者矣。是奬勵篡弑也。天下之人,亦將無遺類矣。故聖人必爲制喪禮,使賢者不敢以哀毀其身,不肖者不敢以肆肆無忌憚而忘其親。故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者,天下之達道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何以爲天下之大本?蓋此所謂中者,寂然不動特指內心未接觸外界時的狀態,儒家認爲此時的人心是最本然、最純真的,無喜、無怒、無哀、無樂之時也。凡人之喜也、怒也、哀也、樂也,無論如何斷不能久於其未喜、未怒、未哀、未樂之時,故未發之中謂之大本也。既發之後情緒外顯之後以禮節之,使其無過與不及之偏,是爲人人可由之大道。故曰“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二字,亦如格物之誼,可分唯心、唯物兩説以闡之。唯心之説,即致吾之中和於人人也。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也。天下平者,天地萬物皆得其所也,故曰“天地位,萬物育也”。唯物之説,即科學發明,械器發達,使水不能爲浸,旱不能爲災,故曰“天地位,萬物育也”。蓋發揮吾之學力,使萬物皆得中和也。
李恕谷云:“《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天命之謂性’注。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是‘率性之謂道’注。至‘修道之謂教’,則《周禮》一書可見也。性即三達德,道即五達道,教則三重夏、商、周三代之禮九經、宗廟郊社祭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稱郊,夏至祭地稱社、樂禮時措因時而用;總是修道內事,總是維持世道之教法也。”《恕谷中庸講語》
展开
目录
編注説明 / 1

中庸通義 / 5
中庸注參 / 51
中庸講記 / 119
大學通義 / 199

主要引用書目 / 2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