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思想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0.00     定价 ¥ 7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147620
  • 作      者:
    何伟亚(James,L.,Hevia)
  • 译      者:
    邓常春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获1997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Joseph Levenson Prize)

关于中西交往史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力作

18世纪晚期中英两国首次正式接触的全景式呈现

全新视野聚焦下的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本书第六章的标题是“沿中线而行”,何谓“沿中线而行”?何伟亚引用乾隆皇帝对清廷官员的告诫:“在处理与外来者(外夷)有关的事物时,你们必须在铺张浪费与匮乏之间采取中间路线(丰俭适中),以便正确地遵循朝廷的常规(体制)。”英国使团的遭遇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行程伊始,马嘎尔尼便在日记中感叹,“东方帝国供给之丰,对他国使臣的优待,几世所罕见。”但抵达北京入住圆明园的居所后,这位英国使臣又对住所的鄙陋不甚满意:“余一入此室,心中大异,以其前此招待何其恭,今又何其一陋至此。”

进而言之,“沿中线而行”似乎也隐喻本书的考察将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作者自言对中英两国的文献给予了同等对待,并尽可能隐去自身立场,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来面对资料。作者指出,在对中英礼仪的探讨中,本书正是要努力彰显历史研究的人文学科取向:即把现象看作独特的事例,通过历史学的诠释,来得出可能(但并非必然)的概括性结论。


展开
作者简介

何伟亚(James L.Hevia),美国学者。现为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全球研究项目负责人,东亚研究中心成员。研究领域为现代中国研究、英帝国研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研究等。主要著作有《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Cherishing Men from Afar,1995)、《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课程》(English Lessons,2003)、《帝国的安全状况: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知识和帝国构建》(The Imperial Security State,2012)等,新近的一部著作是《动物劳工与殖民战争》(Animal Labor & Colonial Warfare,2018)


展开
内容介绍

1793年,由英国王室派遣,东印度公司资助,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中国,目的是觐见清廷的统治者乾隆皇帝。此即清王朝和海上霸主大不列颠这两个欧亚帝国在18世纪晚期的初次正式接触。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了两大帝国的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面。作者摒弃了传统针对此类问题的欧洲中心观,代之以一种对称性的叙述,通过详细考察中英礼仪冲突的表象和实质,旨在打破文化中心论及现代性宏大叙述对历史研究的垄断。


展开
精彩书评

就论述中英交往史上的关键时刻而言,何伟亚的著作非常重要……对中国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来说,该书同样贡献卓著,意义深远。

——周启荣(Kai-Wing Chow)《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何伟亚的杰作向读者展示了如运用得当,修正主义将会取得的成就……通过从全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作者在若干重要领域激起了思想火花,包括中英帝国构建过程中的异同,中国传统的治国术和统治方略等。

——李若善(John Lee) 《加拿大历史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论证充分且文笔优美,在关于帝制时代中国外交关系的讨论中,《怀柔远人》可谓精妙的补充。对于清廷和英国王室内部及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何伟亚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朴兰诗(Nancy Park)《历史学家》(The Historian)


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怀柔远人》对清代基本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取得了若干显著成绩:作为一种后现代批判敏感的产物之外,也令传统的汉学家感到满意。

——罗威廉(William T. Row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何伟亚的研究体现了全新的视角,令人信服,他不仅重新审视了马嘎尔尼使团,而且全面考察了18世纪至今中西交往的整个课题。对各领域的历史学家而言,本书尤其值得阅读,领域再宽泛亦不为过。

——柯文(Paul A.Cohen),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展开
目录

译序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家

      第四节 礼仪问题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足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

        第四节 海疆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

第四节 国民性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

        

第四章 光彩夺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

        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

        第三节 表演舞台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第七节 谈及商业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

        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1792年10月22日-12月3日)

        第二节 准备接待(1792年12月-1793年7月)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

第五节 礼仪危机I: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1793年8月29日)

第六节 礼仪危机II: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1793年9月9日)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

        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

        第二节 帝国觐见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I:皇帝的诗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II:赠礼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

第六节 礼仪危机III:重新评价英国使团——贡使始终不能理解礼仪中的关系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

第八节 使团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秉性的深入评估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

        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1793年10月10日至11月9日)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和马嘎尔尼(1793年11月9日至1794年1月)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

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

第三节 一次交锋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