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文脉:21世纪初的清华文科
0.00     定价 ¥ 7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0167871
  • 作      者:
    谢维和,刘超,等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由于19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后,清华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工科大学,从此之后,在人们的心目中,清华不再与文科有关系,甚至直到清华1978年开始恢复文科之后很多年,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未能转变。本书作者谢维和教授2004—2016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分管文科教学与科研,他以亲身经历阐述了清华文科恢复、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展开
作者简介

  谢维和,江西人,博士,教授,曾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04年至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分管文科的副校长,现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剐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评审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等。
  
  刘超,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史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法学博士),曾任职于日本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现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学府与政府》《讲台上的民国》《清华大学义史哲谱系》《世纪清华:学人、学术与教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脉:21世纪初的清华文科》以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一桩桩生动客观的故事、一次次火花闪耀的思想碰撞和冷静的理论探索,展示清华大学文脉在21世纪初的延伸与发展——新一代清华文科人是如何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故事,接着讲述老清华文科的历史的;他们是如何凭藉扎扎实实的努力,克服重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在恢复中走向新的辉煌的;他们又是如何以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在新的文科实践中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将清华文科带向新的境界,进而形成“高原初步形成、高峰若隐若现”的格局。清华大学的传统和文脉,正是教育规律的充分体现。缺乏这种绵绵不断的传承与承前启后的创新,也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人才与思想。如果说清华文科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人的成就与影响。同样,清华文科今天建设的效果,可能要等到十年、二十年后,甚至更晚一些时候,才能真正呈现出来。这就是文脉。这可能正是清华大学百余年发展的重要经验,是清华在新时期继往开来的重要基础,是清华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尊重,成为一个国内外优秀青年向往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奥秘。

展开
精彩书摘
  《文脉:21世纪初的清华文科》:
  谢维和(以下简称“谢”):简单地说,清华文科的建设和发展在继承弘扬传统文科的基础上,的确有一个对自身的重新定义或自我定位。这种定义或定位首先是“入主流”。它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清华的文科建设必须涵盖文科的主流学科,特别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等基础性的学科。没有这些学科的高水平,清华的文科就不能说达到了一流,甚至不能说发展了真正的文科。第二,清华的文科必须主动融入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去,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否则,清华的文科不管水平多高,都将会边缘化。当然,这个认识也是一个过程。
  在我来清华工作时,清华大学文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结构,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某些学科和专业领域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清华文科的建设一开始就遭遇了两个非常刚性的约束条件:一个是学校本身的约束条件,二是整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的约束条件。当然,这些约束条件与整个国家文科发展的环境也是一致的。这也是我来清华工作以后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我自己比较自觉的角度说,当时一个非常明确的工作定位,就是一定要切实抓好基础文科的建设。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自从19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以后,就一直是一个多科性的工科大学,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工科大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科学科体系,以及独特的传统和优势。显然,在这样的学科环境中建设和发展文科,就不能不与主要的学科环境发生各种关系。这也是清华文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根本的约束。
  起初,清华文科比较注重的是如何充分发挥清华传统和优势工科的特点和基础,发展那些与工科关系密切、能够形成综合优势的实用性强的文科学科,形成自己的特色。应该承认,这种定位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一,在国内各个大学,尤其是传统综合性的文理大学,文科已经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地位,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生态和结构已经基本形成的格局中,要想争取一定的位置,尤其是比较高的地位,的确是不容易的。你要想在已经划分完毕的势力格局中去获得一定的空间,就必须打破现有的资源和权力配置结构,这也就意味着某些学校的学科可能要退出或失去原有的资源与权力。人家怎么会高兴呢?又怎么能够拱手相让呢?由此肯定会发生冲突和激烈的竞争。第二,能够与清华已有的理工科结合,发挥原有的优势和基础,也比较容易出成果,甚至有可能异军突起,形成独特的优势。而如果想要去建设和发展那些传统的基础性文科,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而且很难出大成果,甚至是劳而无功。第三,更加重要的是,建设和发展一些比较实的文科,包括那些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也符合清华“行胜于言”的文化气质。因为在清华的校园文化里,这些非常实用的学科更加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也符合社会需求。因此,经济管理学院、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中文系(编辑专业)和思想文化研究所等,成了清华文科复建过程中的首选。而且,在清华大学“九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文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小而精、有特色、高水平”。
  ‘随着学校“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清华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或者说,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的文科,就必须着力建设文史哲、社会、经济、法律等基础性的文科。学校认为,如果基础性的文科,特别是文史哲、经济社会等学科,不能达到相当的学术水平,很难说有了真正的文科,更遑论有高水平的文科。所以,清华文科的建设必须走“入主流”的道路。根据有关材料的记载,清华大学直到1997年才正式提出文科建设“入主流”的指导思想,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清华文科的建设和发展的定位。
  ……
展开
目录
引子 高原初步形成,高峰若隐若现
一、学科的建设与体系的形成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三、人才培养的成就和探索
四、科研成效、智库与影响力
五、基础设施及学术文化平台
六、文科建设的思路、路径与文化
七、清华文科对国家与国际的贡献
八、文科“走出去”的积极尝试

第一章 重新定义大学文科
一、入主流
二、走出象牙塔
三、多样化
四、“布子”的故事

第二章 再学习——高层次培训的平台
一、文科人才培养的拓展
二、第三级教育的新概念
三、大学教育的新发展

第三章 人才“三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文科招生的奥秘
二、面向主流,培养高手
三、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四、就业的引导
五、人才三质

第四章 “清华学派”的建设——文科科研的传承创新3
一、科研的“金牌”
二、文化的传承
三、三个交集
四、少而精

第五章 智库建设——文科社会服务的新平台
一、中国农村研究院的故事
二、政策咨询的形式与途径
三、文科的成果转化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文科——文科的国际化建设
一、LL.M.项目的故事
二、国际认证
三、公共外交的平台
四、全世界优秀青年向往的地方

第七章 “太上,下不知有之”——文科管理的思路与实践
一、管理与“太管理
二、群众路线是文科的生命线
三、文科管理要管好”理
四、建设性的批评

第八章 形散神不散——文科教师的队伍建设
一、“精英荟萃,一盘散沙
二、人才引进的”诀窍
三、“养”的道理
四、遮风挡雨的担当
……
第九章 重要的是出思想——文科评价的纠结与要义
第十章 文化自信的追求
——文科的时代定位与历史责任

第十一章 一个可以做梦的地方——我的清华缘
附录
跋文科必须东山再起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