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量递减分析经验方法
本章依次介绍了Arps、Fetkovich、Blasingame、Hsieh、PLE、SEPD、Duong、LGM、YM-SEPD和Mohammed等产量递减分析经验公式方法包括其理论推导过程、数学模型、应用步骤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典型案例评价了每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效果。
1.1 Arps递减曲线分析法
1945年,Arps基于美国油气田产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提出了指数递减(Exponential Decline)、双曲递减(Hyperbolic Decline)和调和递减(HarmonicDecline)三个产量预测模型,称为Arps:递减分析模型。三个模型中,以双曲递减为主,至今仍被油气行业广泛应用,同时,后人基于Arps递减分析模型,尤其是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和开发出其他油气井产量递减分析预测方法和模型。
1.1.1 模型建立
1.1.1.1 指数递减模型
1945年,Arps发现美国蒙大拿州Cutbank油田某区块在相同长度时间段内产量下降几乎相同数值(表1-1),基于此,Arps提出了油气产量预测指数递减模型(Exponential Decline Model)。
由表1-1看出,1940年7月一1944年1月,Cutbank油田某区块月产量变化率D基本稳定,变化范围在1.11%~1.22%之间,平均值为1.15%。按照产量变化率的定义,存在如下数学关系式(1-1):
式中D——负常数;
q——单位时间段内产量;
t——生产时间。
将式(1-1)积分,并令t=0时q=qi,消去常数项,则得到式(1-2):
q=qie-DT(1-2)
式中q——井产量,m3/d;
qi——井初始产量,m3/d;
D——产量递减率,1/d;
t——生产时间,d。
式(1-2)即为Arps指数递减模型,基于油气井已有生产数据可进行未来产量预测。
1.1.1.2 双曲递减模型
1945年,Arps在分析油气田产量变化规律时,发现部分油气田在相同长度时间段内产量下降数值呈现递增趋势,对其产量变化率求导数,得到基本稳定的数值,譬如,美国堪萨斯州Arbuckle石灰岩储层产量递减率随生产时间变化规律基本稳定(表1-2)。基于此,Arps提出了油气产量预测双曲递减模型(Hyperbolic Decline Model)。
表1-2中产量损失比(Loss Ratio)的概念最早于1927年由R.H.Johnson在分析油气井递减规律时提出,之后该概念被多位学者引用。产量损失比定义为:
a=98q(1-3)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