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方剂配伍
方剂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按照组方原则,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通过合理、规律、有序的配伍,以达到增效减毒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方剂组成的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方剂配伍是中药临床应用治疗疾病的重要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西汉以前,人们将中药统称为“毒药”,此时以单味药为主治疗疾病,如《五十二病方》中收载的方剂大部分都由单味药或两味药组成。至《黄帝内经》时期,对组方用药的配伍方法及禁忌有了一定的论述,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性味配伍、气机升降配伍的组方结构及相关理论。《神农本草经》更明确地提出了药物配伍既有性味配伍、七情和合、母子兄弟等配伍理论,又有君臣佐使的理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药量、剂型、服法等都进行了规范。宋、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众多医家提出了“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使君臣佐使的理论得到了具体的应用。明清时期,方药配伍关系更多地应用于临床。
方剂配伍的主要方法:①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互相辅助,互相监制,协调一致,发挥治疗作用。②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③根据七情和合理论配伍。此外,还有多种其他方剂配伍方法,包括去性存用、升降相因、刚柔相济、润燥互用、动静结合、散收并用等。
现代研究方剂配伍理论时,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方剂配伍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②方剂配伍要以临床疗效为最终标准。任何从事中医复方的研究都要落实到临床疗效,保证组方发挥作用,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③研究时要将化学分析与药理相结合。古代对方剂配伍的研究停留在“以经解经”,在现代研究中,需明确药物的组分以及药理作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充实和发展方剂配伍理论。
方剂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调和药物偏性,缓和某些药的毒性,使药物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掌握配伍规律及方法,阐明其理论机制,不仅对于挖掘和提高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促进中医方剂配伍的现代化研究。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针对疾病证候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发病环节和次要发病环节,选用不同药物以不同配比组合成方剂的方法。
君臣佐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意为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明代何伯斋的《医学管见》里提出了君臣佐使的使用原则:“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帮助君臣药的药物;使药是起引经作用或调和作用的药物。其中,佐药有三种: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有两种:①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一般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臣、佐、使不一定都必备,可能兼君、臣、佐、使四之二三。
君臣佐使说明了药物在治疗中的主次、协同拮抗关系。合理运用君臣佐使配伍方法,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