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治疗百病的药:中医方剂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218153
  • 作      者:
    生命百科编委会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治疗百病的药:中医方剂》主要介绍了中医方剂的配伍理论、组方原则、分类及剂型等内容。第1章详细讲解了方剂配伍的发展历程、主要方法及其现代研究原则,强调了君臣佐使、性味配伍、七情和合等配伍理论的重要性。第2章阐述了组方原则,包括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的使用原则及作用。第3章对中药方剂进行了分类,涵盖了安神剂、解表剂、补益剂、清热剂、温里剂等多种类型,并列举了具体方剂。第4章介绍了中药剂型的相关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方剂配伍
  方剂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按照组方原则,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通过合理、规律、有序的配伍,以达到增效减毒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方剂组成的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方剂配伍是中药临床应用治疗疾病的重要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西汉以前,人们将中药统称为“毒药”,此时以单味药为主治疗疾病,如《五十二病方》中收载的方剂大部分都由单味药或两味药组成。至《黄帝内经》时期,对组方用药的配伍方法及禁忌有了一定的论述,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性味配伍、气机升降配伍的组方结构及相关理论。《神农本草经》更明确地提出了药物配伍既有性味配伍、七情和合、母子兄弟等配伍理论,又有君臣佐使的理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药量、剂型、服法等都进行了规范。宋、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众多医家提出了“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使君臣佐使的理论得到了具体的应用。明清时期,方药配伍关系更多地应用于临床。
  方剂配伍的主要方法:①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互相辅助,互相监制,协调一致,发挥治疗作用。②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③根据七情和合理论配伍。此外,还有多种其他方剂配伍方法,包括去性存用、升降相因、刚柔相济、润燥互用、动静结合、散收并用等。
  现代研究方剂配伍理论时,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方剂配伍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②方剂配伍要以临床疗效为最终标准。任何从事中医复方的研究都要落实到临床疗效,保证组方发挥作用,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③研究时要将化学分析与药理相结合。古代对方剂配伍的研究停留在“以经解经”,在现代研究中,需明确药物的组分以及药理作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充实和发展方剂配伍理论。
  方剂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调和药物偏性,缓和某些药的毒性,使药物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掌握配伍规律及方法,阐明其理论机制,不仅对于挖掘和提高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促进中医方剂配伍的现代化研究。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针对疾病证候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发病环节和次要发病环节,选用不同药物以不同配比组合成方剂的方法。
  君臣佐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意为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明代何伯斋的《医学管见》里提出了君臣佐使的使用原则:“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帮助君臣药的药物;使药是起引经作用或调和作用的药物。其中,佐药有三种: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有两种:①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一般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臣、佐、使不一定都必备,可能兼君、臣、佐、使四之二三。
  君臣佐使说明了药物在治疗中的主次、协同拮抗关系。合理运用君臣佐使配伍方法,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方剂配伍 1
君臣佐使 2
相反相成 3
性味配伍 5
配伍禁忌 7

第2章 组方原则 9
君药 10
臣药 10
佐药 11
使药 12

第3章 方剂分类 13
安神剂 13
柏子养心丸 15
磁朱丸 15
定志丸 16
甘麦大枣汤 16
酸枣仁汤 16
天王补心丹 17
养心汤 17
表里双解剂 18
葛根黄芩黄连汤 20
五积散 20
大柴胡汤 21
防风通圣散 21
疏凿饮子 22
补益剂 23
《金匮要略》肾气丸 26
补肺阿胶汤 27
补中益气汤 27
当归补血汤 28
六味地黄丸 28
人参归脾丸 29
人参养荣丸 30
乌鸡白凤丸 30
固涩剂 31
牡蛎散 33
九仙散 34
四神丸 34
金锁固精丸 35
固冲汤 35
固经丸 36
和解剂 36
柴胡桂枝干姜汤 38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9
甘草泻心汤 39
蒿芩清胆汤 40
逍遥散 40
小柴胡汤 41
活血剂 42
《金匮要略》温经汤 44
复方丹参片 44
桂枝茯苓丸 45
活络效灵丹 45
生化汤 46
云南白药 46
解表剂 47
板蓝根冲剂 49
荆防败毒散 50
九味羌活汤 50
双黄连口服液 51
银翘散 51
止嗽散 52
开窍剂 52
安宫牛黄丸 54
牛黄清心丸 55
苏合香丸 55
小儿回春丹 56
至宝丹 57
理气剂 57
半夏厚朴汤 59
柴胡疏肝散 60
定喘汤 60
厚朴温中汤 61
木香顺气丸 61
元胡止痛片 62
清热剂 62
当归六黄汤 66
黄连解毒汤 67
黄芩泻白散 67
龙胆泻肝丸 67
牛黄上清丸 68
蒲地蓝消炎片 69
驱虫剂 69
化虫丸 70
理中安蛔汤 71
连梅安蛔汤 71
乌梅丸 72
祛湿剂 72
防己茯苓汤 7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76
甘露消毒丹 76
藿香正气散 77
苓桂术甘汤 77
五苓散 78
祛痰剂 78
贝母瓜蒌散 81
川贝枇杷糖浆 81
茯苓丸 82
苓甘五味姜辛汤 83
蜜炼川贝枇杷膏 83
温胆汤 84
温里剂 84
艾附暖宫丸 87
黄芪桂枝五物汤 87
理中丸 88
暖肝煎 88
温胃舒胶囊 89
香砂养胃丸 89
消食剂 90
保和丸 91
健脾丸 92
木香槟榔丸 92
启脾丸 93
香砂枳术丸 93
枳实导滞丸 94
泻下剂 94
大承气汤 97
大黄附子汤 98
大黄牡丹汤 98
麻子仁丸 99
润肠丸 99
三物备急丸 100
调胃承气汤 100
温脾汤 101
涌吐剂 101
瓜蒂散 103
止血剂 103
黛蛤散 104
地榆槐角丸 104
槐花散 105
黄土汤 105
咳血方 106
茜根散 106
十灰散 107
四生丸 107
治风剂 108
阿胶鸡子黄汤 110
川芎茶调散 111
大定风珠 112
大秦艽汤 112
当归饮子 113
菊花茶调散 113
羚角钩藤汤 114
镇肝熄风汤 114
治燥剂 115
杏苏散 117
桑杏汤 117
麦门冬汤 117
清燥救肺汤 118
琼玉膏 118
沙参麦冬汤 119
养阴清肺汤 119
玉液汤 120

第4章 中药剂型 1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