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领悟“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道(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300334035
  • 作      者:
    韩庆祥,张健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韩庆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出版学术专著《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发展与代价》《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领悟思想的力量》《文化何以重要》等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论文19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6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等。科研成果获9项国家级奖。《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等著作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英文、希伯来文、日文、阿拉伯文、哈萨克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发行,产生较大影响。
张健,现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 中共天津市委党史教研室)教育长,博士、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2016年入选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2015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9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发表在《内部参阅》《思想理论动态参阅》等内参刊物。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奖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领悟“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道》一书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深刻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入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继承并发展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国理政、理论创新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鲜明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与最新成果,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与哲理化精髓。本书集学术性、时代性与指导性于一体,引领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殿堂感受思想的力量,同时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学习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思想宣传—文本阐释—提炼概括—体系建构。当今,对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研究,其发展趋向应是从总体上进入第四个阶段,以“建构性思维”探究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建构问题,注重学理性研究、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注重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理性和逻辑性”“世界性和通识性”,注重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研究,更应如此。
一、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建构”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科学体系阶段,其要旨就是在注重“问题研究”的同时,注重这一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即由“点”(重点)到“面”(全面或全要素)再到“体”(厘清各内容要素之间的顺序、关系、逻辑和结构,使其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整体),把这一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科学理论形态呈现出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讲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新时代根本问题的哲学回答,它既意味着要把对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提升到哲学层面,深入哲学基础,也意味着它提炼概括出了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精髓要义。
二、突出“学理性和逻辑性”
探究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学理性和逻辑性,首先要思考其“逻辑起点”。其逻辑起点,就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理论界在该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不少成果,但美中不足,就是对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及其地位、意义还没有真正从学理性、逻辑性上界定清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用五句话来概括新时代的内涵。这五句话是用政治话语、文件语言表述的。如果用学理话语来阐释,这个逻辑起点,就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方位。1978 年以后至 2012 年之前这一段历史区间,我国主要是解决“欠发展”的问题。邓小平所讲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所讲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所讲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都主要是解决我国“欠发展”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这实质上就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主要是解决大国如何成为强国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三个意味着”,第一个“意味着”就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实质上讲的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搞清楚后,就要进一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创新话语的科学体系之“逻辑框架”问题,要进一步对这一理论及其话语框架进行学理论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