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禹贡传人 谭其骧传
0.00     定价 ¥ 92.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213117329
  • 作      者:
    葛剑雄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黄河与中华文明》等,主编《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
展开
内容介绍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作者葛剑雄是谭其骧的学生,也是他最后十余年的助手。作者收集参考谭其骧日记、书信、文稿、照片和大量资料,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求是师求真”,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全面回顾了谭其骧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呕心沥血的一生,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展现了他非凡的毅力、探索的精神、执着的态度。他的一生,折射出风云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展开
精彩书摘
  《禹贡传人 谭其骧传》:
  开学到暨南大学报到后,谭其骧仍然没有放弃与组织接上关系的念头。有一次偶然打听到上海大学一位同学的地址,他估计此人与组织有联系,就给他写了信,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几个月下来,连熟人都遇不到一个,他绝望了,给短暂的革命生活画上句号,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谭其骧晚年曾与笔者谈及这段经历,笔者问他:“要是当时与组织接上了头,你会不会再干下去?”他说:“当然要干。”“‘四一二’后,蒋介石镇压共产党很厉害,共产党人被抓被杀那么多,你就不怕吗?”“当时一点也没有想过。”笔者说:“如果你那时找到了组织,继续参加革命,现在大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了,至少也应该是部长级干部了。”他想了想,笑着说:“但也许早就死了,或者成了党内的反革命。”是的,历史是无法假定的,无论如何,历史使他错过了革命的机会,却给中国造就了一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
  开学后第一学期,中文系主任是夏丐尊,他自己教一年级国文,余上沅教英文,沈端先(夏衍)教第二外语日文,开课的教师还有林语堂、张凤等。夏丐尊一贯提倡新文艺,上课讲的也是新文学,因而深受谭其骧的尊敬和欢迎。直到晚年,他还清楚地记得,夏丐尊上第一课时首先声明自己的名字是丐尊,不是丐尊,“丐”读音缅,意思是被遮蔽,看不见;但没有说他为什么要用这个字为名。谭其骧对新文学的兴趣很大,假日常到福州路书店买小说和文学期刊,还尝试写过小说,其中一篇《给我的小弟弟》发表在《国立暨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期刊》。夏丐尊对青年学生十分热情,谭其骧也乐意和他亲近,常在课后找些问题请教。夏丐尊对谭其骧的习作很赞赏,学期中间曾带领他和班上同学到市区一家餐馆与鲁迅见面,聚餐前进行了座谈。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参加过座谈的中文系同学黄永标还清楚地记得鲁迅谈话的内容。接受过不少次采访。或许是因为之后的兴趣已不在文学,谭其骧对鲁迅当时说了什么话已完全没有印象,甚至无法判断黄永标说得对不对。
  这位黄永标一度出家为僧,因而被谭其骧称为“和尚同学”,“文化大革命”前后不时到谭其骧家中走动,谭其骧常在可能条件下给予资助。1979年4月5日,谭其骧曾为黄永标致书赵朴初,促使替他落实政策。但黄永标没有等到这一天,在次年1月25日病亡。在他死后一周,杭州市佛教协会汇来了第一笔2月份的生活费23元。
  林语堂上的课给谭其骧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讲的内容,而是他的烟瘾:由于林语堂的烟瘾极大,在课堂上往往忍不住,但又不便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抽烟,常常讲着讲着突然停止,不声不响地躲到教室后面对着角落抽上几口,待过足了瘾再按灭烟头,重上讲台继续讲课。
  以谭其骧的激进思想和对新文学的热情,加上他出众的才华,当时完全可能在夏丐尊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一名新文艺的斗士,但半年后的变化又改变了他的方向。第二学期开学,夏丐尊因故去职,中文系主任换成陈钟凡。谭其骧当时的看法,陈钟凡是崇尚旧学的,擅写古文,请来的教授如陈柱、龙沐勋等也是比较守旧的,他们上课都是讲旧学,深为谭其骧所厌恶。于是他串联了班上同学,联名上书校长郑洪年,要求撤换“顽固派”陈钟凡,还在饭厅前张贴大字报,攻击这些“冬烘”教授,大字报都是由他一手起草的。校方自然不为所动,他们换来的只是教务长的召见和一顿训斥,系主任依然是陈钟凡。
  到1928年秋季开学,谭其骧再也不愿在中文系读下去了,好在学校允许转系,他就转入了外文系。外文系主任是叶公超(崇智),加上当时普遍重视外文,在一般人看来,能转入外文系自然是幸运的。谁知才上了两星期课,谭其骧又转系了。
  原来学校新成立了历史社会学系,贴出布告招生。不过这一次谭其骧却寝食不安地思考了好几天究竟要不要转。当时不少人对他的转系打算不以为然,劝他慎重考虑,最后他还是决定转入历史社会学系,主修历史学,兼修社会学。这或许是受其书香门第的潜在影响,但主要还是他对自身能力的估计。原来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发现自己形象思维的能力有限,却长于逻辑推理,搞文学创作未必会有成绩,研究历史倒相当合适,因此他作出了决定他未来的关键选择。就在这一年,谭其骧写下了这样的话:“其骧十五以前浑浑噩噩,十六十七献身革命,十八而志于学,从今而后,矢志不移。”
  他的选择是认真的,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历史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是黄凌霜,1928年秋由程憬(仰之)①代理,1930年春以后又换了许德珩(楚生),教师有孙本文、邓初民、潘光旦、周传儒、王庸(以中)、徐中舒、方壮猷等人。程憬教中国古代史,传播的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观点,使谭其骧感到很新鲜,对顾颉刚十分仰慕。程憬还经常邀谭其骧去他家,谈疑古学派,谈做学问的方法。在他的鼓励下,谭其骧开始翻线装书,到福州路买书时也逐渐转向选购史学书籍了。徐中舒、王庸、方壮猷都出身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深受王国维、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和学风的熏陶,他们的课又使谭其骧受到考据方法和史学理论方面的训练。
  另一位对谭其骧有重要影响的教师是潘光旦。潘光旦是著名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家,他开的两门课——社会学基础和种族问题,谭其骧都选了。潘光旦讲课非常生动,对学生极有吸引力。尽管谭其骧没有完全接受他的优生学理论,对他的很多见解却非常赞同,并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求教,潘光旦也很乐意作指点和讨论。他们讨论的范围很广,有移民问题、血统与人口素质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同化、江南的宗族、一些民族和地方人口的来源等。虽然限于谭其骧当时的知识水平,这些讨论不可能很深入,但给谭其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他一些重要论文的观点就是在这些讨论的启发下产生的。谭其骧将一套《谭氏宗谱》送给潘光旦,成为潘光旦写《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书的资料来源之一。谭其骧的毕业论文就以《中国移民史要》为题,由潘光旦指导完成,并得到潘的激赏。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家世和童年
盛极而衰的家庭
发蒙海盐求学秀州

第二章 短暂的革命和大学生活
革命大学中的革命生涯暨南三年

第三章 “应列第一”的燕大研究院毕业生
师生之争:步入学术之始/叭
邓之诚一另一位恩师
第一篇论文——《湖南人由来考》
丰收的两年

第四章 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登上大学讲台
编纂馆藏方志目录:北图三年

第五章 编《禹贡》始末
学会发轫  《禹贡》出版
和而不同:顾谭之争
南下广州告别《禹贡》
重回北平

第六章 遵义六年
奔向大后方
流亡大学中乐育英才
替“杨保”立传为霞客正名
正义结成师生情

第七章 复员杭州
两校教授:谭其骧和谭季龙
艰难岁月锲而不舍
迎接新中国

第八章 参加土改运动
五河县乔集村土改
灵璧县西叶村土改
第一次政治运动

第九章 从思想改造到肃反运动
反贪污轰轰烈烈
刘大杰事件运动降温
第二阶段运动:思想改造
反胡风和肃反运动

第十章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上)
“杨图委员会”成立应召进京
八年辛劳功亏一篑

第十一章 史无前例的遭遇
在劫难逃
“一批二用”
“政治任务”——接待外宾和出访
为毛泽东注释“大字本”
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二章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下)
“批”字当头恢复编绘
忍辱负重
主客易位:上海市革委会成了主办单位
“为政治服务”
北京审图
西北边界波澜又起
《中国历史地图集》修订出版
“政治错误”种种出版阻力重重
艰难的胜利

第十三章 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学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疆域的界定
创立“七大古都”说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硕果
让古代瑰宝重现光彩
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守旧”和创新

第十四章 荣誉与烦恼
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匡谬”到“正误”:对《李白与杜甫》的批评
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老师”成了“白字先生”——与何光岳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地”风波
名人的另一面

第十五章 最后的奉献
“我不会死,我还要好起来继续工作的”
“你们应该超过我”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编绘《国家历史地图集》
超越死亡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