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程长庚传奇:从徽班领袖到京剧鼻祖
0.00     定价 ¥ 52.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39678641
  • 作      者:
    谢思球
  • 出 版 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程长庚传奇:从徽班领袖到京剧鼻祖》由谢思球创作,以鸦片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程长庚等徽伶在民族危难中创新京剧艺术、彰显中国精神与力量的故事。 本书看点十足。程长庚是京剧鼻祖、“老生三鼎甲”之一,在京剧艺术形成史上贡献卓越,其德艺双馨,怀有家国情怀,值得书写。此前虽有涉及程长庚的小说,但多以谈掌故为主,流于趣味主义。而本书作者翻阅大量史料,虽非研究著作,却生动塑造了具有鲜明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京剧“伶圣”形象,让程长庚的贡献和为人更加鲜活,符合历史又富有文学性。 这不仅是对程长庚伟大人格的一次烛照,也是对安徽历史文化的一次发掘。喜欢历史小说、对京剧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
展开
作者简介
谢思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现为枞阳县文联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明御史左光斗》《大泽乡》《抗倭名将阮鹗》《大徽班》和散文集《风云徽商》《垓下的月色》等多部。《大徽班》入选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大泽乡》获安徽省社科(文学类)三等奖,《程长庚传奇》入选铜陵市“揭榜挂帅”重点文艺项目。中短篇小说散见于《青年文学》《清明》《广州文艺》等刊。2024年获评首批“铜都英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程长庚为代表的徽伶,放在鸦片战争的大背景下,讲述主权沦丧,列强肆虐,民族危难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伶人们,如何励精图治,砥砺创新,以京剧艺术的形式,以戏台上的忠臣良将系列形象,表达百姓愤怒和呼声,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彰显传统戏曲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叫天
一见须白心好惨,点点珠泪洒胸前。冤仇未报容颜改,一事未成两鬓斑。
——《文昭关》
师父说:“玉珊,你只等一个机会,就可以重新出山了。”
师父叫米喜子,是真正的名角,尤擅关公戏,在这偌大的京城,鲜有匹敌之人,故有“无米不开台”之誉。师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朝他做了一个劈手,进一步肯定地说:“你的脑后音已经练成了,相信我,只要有个机会,你很快就会红的。”
当时,程长庚正在练戏。他扮着《战长沙》里的关公,手里拿着那柄青龙偃月刀,跨步、捋髯、怒目,抖动盔帽,满头绒球乱颤:“军校与爷把马带,夺取长沙把功开——”他压低软腭,一股气流从嗓子眼汩汩而出,就像他老家潜河里的水一样,欢快地奔腾着。气流进入鼻腔和颅腔,再回环喷射而出,在练功房里炸开了。四角的蛛网像突然被一阵风掀动了,抖了几下,网中央的蜘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吓得落荒而逃。
红?唉,哪个唱戏的不想红呢?只是不敢想而已,能在这京城顺利搭个戏班,有个吃饭的地方,就很不错了。师父说他只缺一个机会,可机会在哪里呢?机会像天上的浮云,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不走麦城就不错了,关公那样的汉子,临了都挣脱不了一个败局。他程长庚有多大本事呢,是说红就能红的吗?
师父不过是在安慰他而已。
人生就是一个戏台,活着,你就得一直演戏。你不明白自己怎么来到了这个戏台上,又为什么要演戏。你只知道要演下去,不演就无路可走。从一个戏台到另一个戏台,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演着别人的喜怒哀乐。你迷失在了角色里。你是别人,那你自己呢?
大幕闭上,响器息止。也许,你就是那个隐藏在戏台阴影里的人。
晚上程长庚照例喝了一碗粥,吃两只焖炉烧饼。躺下后,他回想着师父说他要红的话,越发觉得不可能。迷迷糊糊中睡着了,醒来后,他又想起了师父的话,再也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才五更天,出了城,寒气逼人,借助天上寥落的星光,他裹紧破大衣,沿着城墙根向西北方向走去。他的肩上还背着个布袋,里面插满了竹笛,都是他亲手制作的,待会练完早课,他还要到集上卖乐器去,挣几个散钱糊口。
一路上,陆陆续续也碰到一些早起练声的同行,程长庚总是低着头疾步走开。按理,天下梨园是一家,同行见了面,打个招呼点个头也在情理之中,但程长庚从不和他们说话,更不会和他们一起练习。到了西直门附近,天仍没有亮,程长庚的身上已经热乎乎的了,皇宫里一辆辆到玉泉山拉水的骡车刚刚出城,再向北走一段路,到了积水潭附近,就人迹罕至了。
所谓遛嗓,旧时指伶人清晨早起,步行至空旷之所或无人之地(以河边或城墙根为佳)遛嗓吊音。一则可以屏气凝神听到自己的回声;二则这些地方空气新鲜,对嗓子有益。遛嗓可一边走一边喊,为的是使嗓音婉转如意,走者为的是气壮。城墙上结了层薄薄的冰,程长庚在墙根前站定了,这里是他每天固定的练习地。他对着那亮晶晶的冰面,开始行腔运气,一口热气从丹田发出,在力量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喷出,形成了一股气柱,冲向城墙。程长庚唔、咿、啊地练习一番,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反复复。气柱喷射之处,薄冰化了,夯土墙上出现了一条明显的水渍。
嘎——程长庚一愣,气柱折了,寒空中的一声鹤唳打断了他的练习。此时天色已亮,程长庚看见空中飞过一只鹤。不错,一只孤零零的鹤。别看它离群了,可鸣声嘹亮,如钹炸响。难怪《诗经》中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都是成群结队而行,这只鹤怎么离群了呢?又要到哪里去?这么冷的天,它能不能活下去?程长庚满脑子疑问,肚子却饿得咕噜咕噜地响了。
天光大亮,人越来越多,今晨的练声也就此结束。程长庚开始往回走,依旧是低头疾步,远离人群。自三年前在京城梨园首次登台却败走麦城那天起,他的头好像就没有抬起过。
那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天。他的舅舅张坦四处送礼求情,好不容易在大栅栏外的一家戏园子替他谋到了一个登台的机会。他才十三四岁,毕竟还是个孩子,哪里撑得了那等大场面?几百双眼睛都在看着他,一紧张,难免手脚哆嗦声音颤抖,安庆土音一个接一个地蹦了出来,什么把“马上”念为“马山”,把“路旁”唱为“路盘”,把“被窝”念为“被笼”之类。这下好了,砸锅了。有人骂道:“什么玩意,乳臭未干呢,就想当角儿?”还有人骂道:“话还不会说呢,就跑到台上唱戏,这不是欺负咱们是外行吗?”喝倒彩声四起,叫喊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程长庚感觉自己被推到了波峰上,又突然跌进了浪谷里。啪的一声,一只鞋子打在他的头上。他一蒙,还没回过神来,什么花生壳、香蕉皮、脏手巾把子之类嗖嗖地朝台上飞来。京城的观众都是戏虫子,对伶人的要求很高,尤其喜欢轰新人下台,没有点绝活休想在他们面前打马虎眼。舅舅冲上台,一把抱起外甥,狼狈地逃出了戏园。
到了外面,舅舅啪啪地打了自己几个嘴巴子,说:“都怨我,一心想让你早点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没想到弄砸了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叫天
第二章 鸦片之患
第三章 变局
第四章 谢却歌台
第五章 程家井
第六章 掌班三庆
第七章 整班
第八章 “三鼎甲”
第九章 徐小香
第十章 圆明园献艺
第十一章 卢台子
第十二章 劫难
第十三章 洋枪
第十四章 祭园
第十五章 罡风烈
第十六章 《三国志》
第十七章 骂曹
第十八章 不奉召
第十九章 英雄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