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是青年作家宥予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塞里史龙洞》《证明》《扒火车》《东边、七下、猪八戒》《遥远的终结》《平原往事》等十篇小说。故事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联结,人们来自同一片平原,却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
宥予“有一双好眼,一颗好心”,他着力书写关于人的故事,逝去的人、失落的人,沉默的人、逃离的人:被罪与疚隔开的父女,或困在时间里的乡村母亲;远赴他乡打工谋生却遭到出卖的女孩,或扒着火车去看望逃走母亲的少年。以文字为经纬,以记忆为暗线,缝织起十段人间往事。
“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倾听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太旧,太老,夜里会发出不堪重负的喘息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什么都发生过了,这片土地上只有往事。”
——宥予
《塞里史龙洞》(节选)
…………
若要回忆他,更先想起的事还在大二。刚过完二十岁生日,常青马上领他回家,对常川讲我跟他领证了。常川圆睁眼睛,右手里一块蓝色抹布,往下滴水,水滴了半分钟,啪嗒啪嗒,落在蓝色塑料拖鞋上,流进趾缝里。随后常川突然挥舞抹布,让滚出去,两条烂仔。门砰的一声关上前,传来一句“箩底橙”。
那当然是假的,她在门外哈哈大笑,心想个衰佬肯定气糊涂了,才会骂这样的反话。几个月里,她好几次给朋友表演常川那副囧样。织线稀疏的白短袖,灰短裤,蓝拖鞋,介绍完穿着,开始做动作,两腿微微分开,膝盖不直,手腕都朝上。她讲请注意,右手里是蓝抹布,抹布在滴水哦,真能听到水声哦。注意,她会提醒看客,努着右嘴角讲,这边有颗绿豆大的痦子哦,一根长汗毛在抖。
“扯!扯!都同我死开!箩底橙!”
话出口,她挥舞双手爆发,跟朋友们笑作一团。
直到这样的乐趣用完,剩下痦子中间那根汗毛微微不直,一年年靠近她的心,直直扎进去。有一天她彻底明白,报复带来空虚,她需要的是无视,不是自欺欺人的无视,是保持距离,不再给出恨,也不再给出爱。
十多年中,她自认做到了这点。当然,并非毫无来往,只是她保持住一颗陌生的心。女儿死后第二年,她终于有了点活着的力气,几乎是扔掉爬到手上的蟑螂般甩掉房子,买尚未建成的新房子。然后常川突然找到她讲,新屋落成前,可以搬回去住。考虑好几天,她同意了。
那套房子里的记忆,她不堪承受。她知道有些失去小孩的人,会紧紧抓住某样孩子的遗物,一个小熊或者一张照片,每天摸它。或者新增一个类似雷达的器官,从不关闭,从世间万物那里捕捉相似性,联系到逝去的人。最终,她选择了逃。一碰就疼的东西,逃。妈妈死去后,她也是这样做的。她怀疑自己太冷漠、太无情。她小心翼翼,避免放出来,因为它们会把后半生填满。
逃确实有效,她努力不想起女儿,只是偶尔做梦。最让她害怕的梦有两个,都在同一个房间。
沙发上的牛仔小熊,地毯上的布娃娃,搭在椅子上的衣服,它们似乎还在等待,看上去冷漠又困惑。它们一直保持原样,仿佛那种等待的趋势延缓了死人的离开。她时不时看到女儿跑出来,重新拿起它们。她甚至还能听到一声妈妈。古往今来,只有一个人能喊出那声妈妈,从嗓子眼里挤出来的奶声。
上个梦之后,或者之前,或者另一个日子,或者同时,她梦到东西囚禁在箱子里,在楼底下装车,房间只剩垂下的空灯座,悬悬伪装一根柱子。构成一个家的,都是些蜘蛛丝样的东西,一阵大风就摧毁。她在空屋子里徘徊,世界变成纯粹的印象,靠得很近,又突然远离。空房间藏着一座时间的森林,人在里面并非实体,是一连串虚拟的印象。或许肉体在活着时才重要,死后靠别的,一个空间,一些感受,几个表情,几帧图像。
醒来后,难说是哪种悲伤或难过,就是一种浅淡、长久、微微恐惧的氛围,一种活着的颜色,地面不见了,每一脚都是空的。有那么几回,心脏快平复时,她会突然想起妈妈,带着几分恨意,想也该让她吃吃这样的苦。
妈妈肯定是吃过苦的,那些苦并没有更特殊,她越来越多尝过它们,蓝色的红色的紫色的粉色的绿色的莫兰迪灰的,甜味的酸味的咸味的荔枝味的。这没让她离妈妈更近。她从妈妈的皮肤上剥下来自己,放在一臂远处,这样,她就能看到更完整的妈妈了。可那没能让她看得更清晰,或者说那是一种镜子似的清晰,她倒是更了解自己了。对妈妈说出偷情的事,她早已不再内疚。青春期到二十多岁之间,她确实内疚过。那之前她想不到要内疚,只是隐隐感觉不对,不愿告诉任何人她说过。那之后她明白,妈妈不是这样简单的人,要为了丈夫的偷情自杀。
小时候大人不许她碰这个话题,好像一提起来就会传染,教坏了她。其实大人们不必如此小心,她自己就会避开,逃。那阵子她讨厌那个善良的临巷女人,因为妈妈死去几个月后,她正哼着歌走路,远远看到那女人站在门口,于是住了嘴。但经过时,还是被女人喊住。她记得那女人的眼睛,清澈,哀伤。女人抚她的头,可怜她,问她想不想妈妈。其实她不想,因为她常常忘记这件事。但她还是点了点头说想。她讨厌那个女人,一直到很多年后。
很多年后,或许是逃得足够远,妈妈的死不再被遗忘,也就不再被提醒,所以,那时候她才持续活在妈妈死掉的现实里,一日日直视。她可以开口跟拍拖的男人聊聊妈妈了,都没得出什么结论,偶尔也会听到一些“脆弱”“想不开”之类的词。读研时拍拖的男人讲:“我看你也挺危险的,每天看的那些书,说的那些话,悲观得不行。”
他真当开玩笑讲的,甚至带着好意。后来常青就不再找人聊。那些年中,她怪自己,怪父亲,但在心里,这些归罪都不够,问题日复一日地响了。
她试过往前找找证据,家暴应该没,别的东西也昏昏一团,既不清晰也没形状,伴随着客厅里的欢笑与吵闹,和那些已经记不住脸的陌生人一起,陌生且压抑。最理智的时刻,一个念头也会冒出来,可能自己真是凶手之一呢,同其他许多东西一样,一日日磨那个女人。
如今她猜妈妈只是厌倦,厌倦了丈夫、女儿、家庭,厌倦了这份尘世的幸福。厌倦,可怕过痛苦,她已经尝到味。
…………
塞里史龙洞 ……001
证明 ……091
BEST OF LUCK ……123
狂犬病 ……155
扒火车 ……177
我们往哪儿走? ……197
房间里的城市 ……221
东边、七下、猪八戒 ……271
遥远的终结 ……341
平原往事 ……381
代后记: 向上朝着我黯淡 ……425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宥予有一双好眼睛、一双好耳朵、一双好手,能灵敏真切地看见、听见、捕捉那些喑哑、普遍却个性的存在。但更醒目的是,他有一颗好心。对作家来说,“好心”是最要紧的,可在这个世代,却是最被轻看的。“好心”不是一颗简单的心。它恰恰是复杂精微辽阔通透的构造,通往世界—他人的神经末梢。“好心”奋不顾身,东游西荡,随时沉浸于邻人处境。好心赤裸裸,温暖轻盈,汁液丰沛。好心常受鞭伤,总被否弃,但是不怕。
——李静〔剧作家、评论家,《大先生》《我害怕生活》作者〕
《证明》是青年小说家宥予的最新小说集,由十个故事组成,尽管小说里人物及其际遇让人记忆深刻,但让我难忘的却是小说叙述人的声音,那个声音是低微的、克制的、内敛的,是一个有着深刻自省意识的当代青年人。他犹豫、矛盾、不安,内心深处总是会涌起对世界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这独属于我们时代的摇摆、犹疑而不确定的迷人调性,唤起人内心深深的共鸣与共情。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宥予是那种我不再幻想会再有的青年小说家:他对令人难堪的现实是如此珍惜,他对世界用情这样深也痛恨得这样深,他的语言如此惊人,对文学的本质如此谦卑。阅读宥予是一种有尊严的重负,我不知道这种写作该是何等的重负。
——贾行家〔作家,《尘土》《潦草》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