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宝 祝勇 “故宫文物南迁”小说巨著 京东专享 限量作者手书+私章洒金宣纸信笺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
0.00     定价 ¥ 14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20189373
  • 作      者:
    祝勇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小说是历史的重构,也是文化记忆的唤醒。它以虚构的力量,重现残酷而复杂的抗战现场,作者以笔为刃,划开岁月迷雾,重现故宫文物南迁这段传奇的文化征程。每一处险境都步步惊心,每一段历史都充满悲壮。那些未曾遗忘的历史细节如同残酷时代里的精神光芒,照亮了人类抵御遗忘的勇气。

 

2.烽火乱世,文脉存续一线;山河板荡,国宝辗转飘零。祝勇以笔为楫,渡历史长河,借一家之流离,映一国之沧桑。故宫的红墙金瓦下,藏着文物的前世今生;南迁的漫漫长路上,印着民族的精神脊梁。《国宝》不只是文物的迁徙史,更是家国命运的深沉叙事。

 

3.《国宝》不仅是一部关于文化守护的历险之作,更是一封向故宫文物南迁的深情致敬。小说将艺术品的命运与人性的挣扎交织,以鲜为人知的文物技术与艺术知识,唤醒读者对文化与美的重新认知。

 

4. 以历史为骨,以人性为魂,《国宝》描绘了抗战背景下文化守护者的群像。他们的坚守与挣扎,成就了艺术与信仰的至高光辉,也彰显了人类面对极端环境时的深刻抉择。他们用血与泪护佑历史,用骨与魂延续文明。五千年文明的根脉与结晶,紫禁城帝王的集藏与凝聚,与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一道,在艰难跋涉中光芒未灭。

 

5.祝勇深耕故宫文化,从史海钩沉到文学虚构,从大散文的诗意纵横到小说的细腻铺陈,这部作品是他创作版图的崭新拓展,以小切口探入大时代,文字间流淌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温情。在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中,寻回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根脉。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九三三年山海关失守,北平危在旦夕。故宫博物院那文松等故宫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在硝烟与刺刀之险中,在各方势力的重重阻挠下,毅然押运一万多箱故宫文物伶仃上路。自此,浩瀚的皇家典藏在中国大地上经历了长达十数年的颠沛流离,也硕结了超越器物之上的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国宝》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讲述其因南迁而波澜飘摇的家族史,以小见大,以家映国,从烟火日常的民间立场见证磅礴沧桑的近代中国。祝勇用丰赡的细节还原历史现场,以精彩的故事重建南迁之路,投笔一代故宫人的守藏之心于纸上,大义凛然,根魂毕现。

你说岁月不惊,是因为你没看到离乡背井;你说红尘无忧,是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展开
精彩书评

《国宝》将千年丹青与万里河山、文化守护与人性光泽创造性融合,淬炼出一段关于民族记忆的壮阔史诗。

——刘心武(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在战争岁月中,故宫国宝南迁又返归的历程,在祝勇笔下呈现得波澜壮阔而又气壮山河。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

——邱华栋(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

 

这是一部向故宫文物南迁和守护的致敬之作,它散射出幽暗之中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光芒,唤起我们对历史的眷顾之情,以激情充溢的文字抵御历史的遗忘。

——张锐锋(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展开
精彩书摘

……

流浪汉并没有生气,听北平人聊天,跟听相声似的,总是令他乐不可支。他原本打算再听一会儿,反正听闲嗑儿不要钱,之所以按捺不住,是因为他的心头浮起了一个名字——赵孟。

元代画家、赵匡胤的后代,只能是自号松雪道人的赵孟了。当然他的儿子赵雍、孙子赵麟都是大画家,也都是赵匡胤的后代,赵孟、赵雍、赵麟这祖孙三人还合作完成了《人马图》,称《三世人马图》,成为旷世之宝,但赵雍、赵麟的作品,远不像赵孟的那样价值连城。

街对过儿就是品梅轩,这是一座大四合院,临街的一面作铺面房,出售的画轴一律挂在墙上,还有一些手卷,展开一尺许,铺展在玻璃柜台里。当然镇店之宝是不会展示出来的,在正房或者厢房的某个隐秘角落里会有一个保险柜,最珍贵的字画就深锁在保险柜里,从不拿出来挂在店堂上出售,一般顾客连看一眼都甭想。店老板有固定的主顾,都是北平城里屈指可数的收藏家,只要跟他们过个话儿,他们就会来内室观看,店老板也会拿出上好的茶叶伺候。有时还没过话儿,他们自己听到消息,就踅摸到店里来了。流浪汉走进店面,让店老板吃了一惊。

看见一个流浪汉进来,店小二立刻把身子横在门口,一边甩袖子一边说,滚滚滚滚滚。一口气说了五个滚,好像在练嘴皮子似的。又补充道,这不是叫花子来的地方,要饭到饭馆儿去。店小二不由分说就把来人往外推,来人摆脱了店小二张牙舞爪的胳膊,径直闯进屋内。一进来,他的目光立刻落在墙上和玻璃柜台里的书画上,一边看一边慢慢挪动身子。那时梅老板就坐在店堂里的一张紫檀缠枝莲纹圈椅上,沉静的面色没有被这突然的访客搅乱半分,心里却暗中起了警觉。他轻抬了一下下巴,示意店小二守住大门,以防来人抢了店里的东西拔腿就跑,眼睛还小心翼翼地盯着他,生怕他生出什么幺蛾子。与此同时,梅老板心底还生出一股好奇,一个流浪汉,饭都吃不饱,看画做什么?一幅画,究竟是能当吃还是当喝?

在他目光的伴随下,流浪汉在店内转了大半圈,心里似乎有了底,特地选了一把黄花梨透雕岁寒三友纹玫瑰椅坐下来。身边的黄花梨插肩榫独板面翘头案上,梅瓶里插着一条梅枝,他欣赏了一眼梅枝的造型,对店主人说:

老板,我有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您想先听哪个?

梅老板一时摸不着头脑,见他卖关子,却想听他说下文,就说,您先说坏消息呢?流浪汉说,那轴《雨岩仙观图》,不是黄公望的。梅老板听他造次,心中有些恼怒,却隐而未发,只是冷冷地丢了一句,何以见得?流浪汉说,您瞧,您算到黄公望头上的这轴画,跟谢时臣的《溪山霁霭图》的用笔完全一样,明摆着是谢时臣的笔法。梅老板听到这儿,心里生出一丝不屑,但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听听流浪汉怎么往下说。流浪汉接着说,您看您这轴“黄公望”,树木、山石的苔点大部分是直点,寺庙的轮廓是断断续续的秃笔,这是谢时臣的画法,简直就是从谢时臣的身上扒了一层皮,画是好画,但它绝对不姓黄,它姓谢。自然,它也不是从元代来,而是真真切切的明画。

流浪汉这一席话,让梅老板瞬间坐直了腰,心里开始犯嘀咕,莫非是自己疏忽了,没有注意到谢时臣的笔意?对流浪汉的话,他开始将信将疑,打起十分精神听他讲下去。

梅老板说,坏消息说完了,那好消息呢?流浪汉说,您手里这件管道昇《秋深帖》页,倒是赵孟的代笔。梅老板心中一震,暗想,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流浪汉说,晚生自幼酷爱赵孟法书,他的所有法帖我都看过,他的字迹都印在我心里了,烧成灰我也认得。刚才我一打眼就看出来,这不是管道昇的亲笔,而是她丈夫赵孟的亲书。梅老板站起身,走到《秋深帖》旁边,目光情不自禁地往那幅书帖上落。流浪汉说,您仔细瞅啊,这落款写着“道昇跪覆”四个字,“道昇”二字是涂改过的,涂黑的墨迹下面覆盖着两个字。梅老板喃喃自语,好像是有两个字,只是看不清什么字。流浪汉说,看得清。梅老板把质询的目光投向流浪汉,流浪汉胸有成竹地说了两个字,子昂。梅老板心头轻轻一颤,那一团黑乎乎的墨迹下面,果然暗藏着“子昂”两个字,没有火眼金睛,还真看不出来。

流浪汉说,“子昂”是赵孟的字,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所以人称赵子昂或者赵松雪。显然是赵孟写顺了手,把自己的字署了上去。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赵孟一不留神就暴露了自己的习惯。后来他发现写错了,既然是替老婆写,就应该署上老婆的名字,这才把“子昂”涂改为“道昇”二字。因此这《秋深帖》页不是管道昇写的,而是出自她丈夫赵孟的手笔。这一纸书札,历经六百多年流传到今天,那岂是珍贵二字可以形容的?

听到这里,梅老板已然相信眼前这流浪汉不是平庸之辈了,语气便和缓了许多,对流浪汉说,请您稍坐片刻。说罢转身,进入内宅,旋即返回,手中持着一幅画卷,拿到条案上徐徐展开。流浪汉俯身去看,看到画轴左下方写着“六十翁谢时臣写,时丙午秋日”,钤有朱文“谢思忠氏”印(谢时臣字思忠),构图饱满,笔墨苍润,皴法晕染能很好地融到山石整体的结构之中,知是谢时臣的亲笔。再看梅老板,脸几乎贴到画面上,来来回回看了半天,又趴到被认为是黄公望的画上反反复复端详了半天,才站直了身子,把双手拢起来,对流浪汉作了个揖,说,先生说得对,受教了。

流浪汉回了个揖,说,听说老板刚刚入手了一件赵孟的绘画,不知在下是否有幸看上一眼?梅老板顿时明白了他的用意,他是冲着这幅画来的,想看一眼赵孟的真迹,一饱眼福。他是懂画之人,让他看看,给自己掌掌眼,倒也无妨。于是起身,进了内院,没过多久,抱着一卷古画回来,解开绳袢,放在条案上展开。

流浪汉走到那张紫檀裹腿大画案前,向那画卷深鞠了一躬,轻轻念了声,前辈,打搅了。梅老板心里寻思,这人倒挺会作妖,便答道,谈不上打搅。见流浪汉没回应,才意识到不是在冲他鞠躬,而是跟几百年前的画者致敬。流浪汉站直身,目光紧紧地锁定了梅老板手中徐徐展开的画卷。长卷是自右向左展开的,但不知为什么,被卷成了从左向右看。这也不打紧,只要是真画就行。在微黄的纸卷上出现的,是一脉遥远的山景,这显然是脱胎于北宋郭熙的“平远山水”。只不过相比之下,赵孟的平远山水更加简约散淡。苍茫的远山下,是辽阔的江水,大面积的水面,竟然不着一墨,完全是留白,连一丝波纹都没有画。画卷继续展开,景象一点点拉近,于是他看到了近岸、岸上矮小的丛木,以及在乱石中拔地而起的一松一柏,松柏之下,站着两位高古的士人,在看云听风。最后是画家的题款:“子昂戏作,松柏寒盟”。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就是传说中的《松柏寒盟图》!

流浪汉忍不住叹道,真是好画!您看这岸上的怪石,以干笔带白的笔触勾勒出轮廓,再以皴笔突出石头的立体效果,石头中间则以干笔寥寥皴擦,塑造出石块的肌理感,这是典型的子昂画法。与赵孟的另一幅传世真品《秀石疏林图》比对,画风完全一致。赵孟不是说过嘛,“书画本来同”,这幅《松柏寒盟图》,就是把书法的笔触运用到绘画中,通过线条的变化塑造远山近岸、松木怪石。两宋山水画中常见的缥缈云烟被赵孟摈弃了,笔墨变得非常单纯。这种画法后来被倪瓒完全继承下来,虽然倪瓒自称他的笔法来自五代荆浩,但不能不说,赵孟的笔法对倪瓒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浪汉仔细盯着岩石上并立的一松一柏,说,中国古代绘画,松树本身就是君子的象征,您看这画上的双松,根在一起,枝叶也有交叉,象征着文人君子的志同道合。从故宫出版的画册上看,北宋画家郭熙《早春图》,下方中央就屹立着一对连理松;明代《宣宗行乐图》中,也画着两株交错在一起的松柏。《晋中兴书》说:“连理者,仁木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这样写,“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当年苏东坡的朋友陈季常曾经画过一幅《双松图》,寄给黄庭坚。黄庭坚见后,写下两首诗,曰《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秦观看到这幅画,也写了一首诗,叫《题双松寄陈季常》,诗曰:“遥闻连理松,托根黄麻城。枝枝相钩带,叶叶同死生。虽云金石姿,未免儿女情。想应风月夕,满庭合欢声。”

梅老板的脸上浮出一丝喜色,像对待宝贝似的把《松柏寒盟图》重又卷起来——不是像宝贝,它就是宝贝,是国宝。虽够不上千年,也有六百年了。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有多少这样的国宝风流云散,于他,却正是收留它们的好时机。只不过他入手这些千百年的笔墨丹青、琳琅古物,不为收藏,而是为了以一个更好的价钱把它卖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梅老板家底厚,他并不着急。

流浪汉还没过瘾,见梅老板把画卷起,心里觉得他小气。转念一想,自己一介盲流,又不是来买画的,人家能给自己看,已经算厚道了,就说,谢谢老板,在下告退了。然后,他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道,差点儿忘了,有件事还是要告诉老板。

梅老板问,哪一出?

流浪汉说,这幅画,它是赝品。它成画的年头,没出三年。

……

展开
目录

第一卷 危城

第二卷 死地

第三卷 血海

第四卷 饥饿

第五卷 逆旅

第六卷 河山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