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故乡的月亮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74900417
  • 作      者:
    岑元胜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岑元胜,作家,现居广州。1984年于雷州师范学院毕业,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多次获得全国和广东省新闻奖。2015年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故乡的月亮》为其出版的首部散文集。
展开
内容介绍
  文章的形式大概为散文,散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或许如行家们所说:散文是真的大门,打开它,满是灿烂的阳光;是善的小窗,推开它,一派明媚的月光;又是美的花园,走进去,尽是鸟鸣与花香;还是春潮猛涨的江水,给人间带来生机、活力、希望。
  精辟的论述,包含散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当今一些文章,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和弊病进行直言式或幽默式的批评。每篇文章动笔之前,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确定一个观点或见解,试图在叙述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物体时,把角度调整到能够表达某种思想那一面,如《牛的命运》《青蛙与人》《想念一棵树》,都反映和批评一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他的名字叫幸福》,有点儿幽默味道,叙述的是村里人生活困难时,一位老人和被他吸引过来的一群村孩日常生活之琐事、趣事,去表达一种人生于重压下的乐观、能动心态,让人们看到一片开豁,一片清新,一片光明。
  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写出具有诗的意境”,是古今文学家的追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朔的《荔枝蜜》都如是。这方面,作者一直向往着,学习着,在剪裁布局、语言提炼方面做了努力,希望文中具有应有的“形”与“神”。
展开
精彩书摘
  《故乡的月亮》:
  隋朝大业年间(605-618),隋炀帝杨广重视拓展弱域,繁荣边陲贸易。那时,春湾的百页剑门、通天蜡烛、慈云岩诸景,已令人流连忘返。于通真岩(原名铜石岩)前建成的德慧禅寺,更是香火旺盛,佛喃无终,成为当地人和路过春湾的文人仕宦仰拜之地。
  时至北宋,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沿着古道先辙,于熙宁二年(1069)正月巡游至春湾。甫入境,他就被一种新鲜的气息所慰藉,眼前众峰叠秀,树木葱茏,岚烟翠影,尤显天地灵气。游兴勃发的周判官,最终寻胜探幽至通真岩。大自然把岩洞口开在一座向东探兀山体的腰间,前面树木蓊郁,如翠似染,德慧寺近壁而立,阳光把洞门抹上一层金黄。周判官心怀虔诚之意,从岩脚一路拾磴而上,以宋学大家兼路使的心智鉴赏岩寺,游讫欣然题“转运判官周敦颐茂权,熙宁二年正月一日游”。留题刻于岩壁上,面朝南偏西,至今清晰可辨。可惜,周敦颐第一次登上通真岩时,年事已高,后上庐山隐居,忙于著书立说,三年后辞世。假若他有机会再谒此地,或许会留下另一种感叹文字。
  同是北宋人的太子中书舍人许彦先,是位与时俱进,眼光独到的文学家,与王安石、苏轼一样,为北宋文学革新做出了卓越贡献,因遭奸臣构陷.被外放为广南路茶盐转运副使。那些年,他几经春湾,两谒通真岩,于熙宁十年(1077)题诗:“壁倚乾宁碣,龛笼大业僧;七年驰使路,两蹑石梯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天造地设的岩洞是恒久不变的。当时,许彦先可以诗说洞观,但他不说,只在不变的岩洞壁上刻了“大业僧”和“乾宁碣”两大人工附丽的物象,可见,当时许彦先向佛之心大于观岩之意。沧桑变迁,抵不住风雨削蚀的“德慧寺”“大业僧”和“乾宁碣”消失了,后人未能考证“乾宁碣”上刻着什么文字,也不知晓“大业僧”的容貌如何。而许彦先成了一个佐证,他行事不过是禀其心志,并不虑及身后之名。然而,他的所言所为,让后人从中得知通真岩一千多年前的一段历史。许彦先的睿智,令人敬佩。
  先于前述诸位名臣,相传唐代景龙年间(707-710),刘三姐与其祖父自广西传歌至春湾,以通真岩为歌台,每天歌如泉涌,最终在此得道升仙。至今,洞里仍留有供奉这位歌仙的龛笼,常年摆设着鲜花与山桃。春湾没有留下刘三姐庙,粗陋而不变的洞府或许是她的庙,连接天上飞梦和地上传说之所。看到洞里那尊蒙上了深重颜色的小神像,让人想起她用天仙般的歌喉,把恶财主的歌匠唱得大败,掉落河里的情景。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南越边陲的小春湾与京城汴梁相隔千山万水,在宋代的文明版图上也许找不到。那时电信科技还沉睡在大洋底下,只有神灵和天使才能凌空自由飞行。臣子们游罢春湾,还梦萦不散,靠马背把春湾的景物和故事送到皇上那儿,这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宋代第三位皇帝赵恒,是位尚儒崇道,敬畏天地的君主。他也许多次从臣子那儿得知造物主赋予春湾一种天启般的辉映,早已心驰神往。这次,他又从臣子的奏事中得知刘三姐在春湾的传说,心中一悦,赐予“通真”二字,“真”取意“本性”“本源”。刘三姐已臻于仙界:这十分切合当时宋朝的理学本性。尔后,“铜石岩”易名“通真岩”,赵恒也被聪明的后人封了一个“真宗”的庙号。
  幸得御赐的通真岩声名远播。此后几代,游客纷至沓来。清代傅从绳与陈善清游通真岩时,于岩壁题“歌台暖响”和“缥缈仙山”。崆峒巨观,卓拔挺秀的慈云岩,与通真岩两山之隔,不减通真岩的灵奥,亦为游客寻胜探幽之地,存有清代、民国摩崖石刻二十余题。据史载,历代儒士名臣对一方异土留题文诗惜墨如金,崖刻或碑刻更不易。赵恒的御赐,周敦颐、许彦先诸名臣骚客光顾留题,如春风绿枝,为春湾这块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使之文蔚日盛,绽放出大师的精神光芒。
  一方水土融入一种异端文化,就像丰乳睿智的母亲,养育着这方人。古道的开拓,先师携播的“中正仁义”为人准则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对春湾人的影响深远。
  假若往历史河流上溯更远,唐代封开县莫宣卿堪称春湾文明代表,春湾人的楷模。这位广东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晚唐受拜春州因战乱分出北部设立的勤州知县。当年,全境遭遇大战,遍地烧得黑枯干焦,满眼尸骨。战乱未平定,又瘟疫暴发。在民不聊生时,许多宗族人家纷纷外逃,或者隐遁山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莫宣卿的家庭是随他的官位移居春湾的,凭他当时的身份,完全可以回迁老家封开,或迁到另一个地方,躲得比任何一家安稳。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根须已经在这块土地盘扎下来,知道自己此刻还有更深一层价值和更重责任,决意不离不弃,留下自己和妻子儿孙。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古风古韵的炮会
春湾,永远的荣耀
探寻李惟扬
古风古韵的炮会
浴火铁屎迳
在阳春

第二辑 想念一棵树
他的名字叫幸福
父亲盖房子
难忘清水塘
故乡的月亮
想念一棵树
春到乡村
儿时看电影
粽香
期待春节
乡村之秋
跟着母亲去劳动
追风少年
相信母乳的力量

第三辑 静处仙湖
漠阳江之源
鸡笼顶散记
四崆峒山记
静处仙湖
拥抱鸣沙山
马兰色彩
最是东湖看不够

第四辑 麻雀叽喳
鹦鹉的空间
牛的命运
家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