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车桥 车桥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214278456
  • 作      者:
    于兆文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兆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淮安区作家协会主席,淮阴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淮阴工学院兼职导师。16岁发表文学作品,在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出版近20部文学专著,代表作有“英雄史诗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天路淮军》、长篇小说《大胡庄·1941》、长篇报告文学《新安旅行团》)等。作品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审,荣登“2015中国散文排行榜”,荣获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蝉联第四届、第五届江苏报告文学奖,获得淮安文化奖、袁鹰文学奖等10多类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1939年,日军火烧涧河重镇车桥,大火三日不绝。家破人亡后,卢剑泓和妈妈连夜逃出城圩,踏上了江南寻亲之路。在地方党组织的指引下,在新四军战友的帮助下,卢剑泓、叶霞姑、鲍艳萍、卢春萱、王玉荣等一批青年在苦难中成长,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优秀的革命战士,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全书从抗战时期淮安东乡涧河两岸人民的觉醒抗争入手,以车桥人卢剑泓等人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新四军侦察科科长林痕等人的战斗经过为副线,两线交织,时空变换,推动情书螺旋式发展,《车桥 车桥》集地方人文史、革命斗争史、全民抗战史为一体,将淮宝地区的人民抗争融入车桥战役的宏阔背景中,于大处架构、小处着眼、细处落笔,钩织出一幅华中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画卷,彰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主题,
展开
精彩书摘
  《车桥 车桥》:
  一城文明,有时也挡不住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枪响,日寇撕开了狰狞的面纱,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中。战火迅速燃遍华夏大地,随着首都南京的陷落,国民党节节败退。1939年3月1日,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从淮安城西门大摇大摆地进入淮城。
  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代理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部及省政府机关流落曹甸一带,淮安县政府跟着迁到了曹甸东小奈沟。车桥作为苏北、苏中、淮南、淮北的分界点,作为淮宝盐阜地区的中心大镇,一时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9年8月21日上午,车桥上空响起了刺耳的轰鸣声。
  “这是什么东西?”许多人自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男女老少都仰着脖子,对着天上的东西指指点点,像平时看热闹一样。
  “一架,两架,三架,这是飞机!”见过世面的人知道这是飞机,但从没有这么近距离地看过。
  “剑泓,快,快带大家躲起来!日本人的轰炸机来了!”富福桥旁边陶坝口的严淑平大声招呼着私塾里的孩子。剑泓是他的孙子,今年13岁,其生而颖悟,天资过人,还有一身虎劲,是私塾里的孩子王。在剑泓的带领下,东厢房,西厢房,客厅,厨房,柜子下面,桌子下面,挤满了藏身的孩子。
  安顿好孩子们,严淑平迅捷冲了出来:“乡亲们,快跑啊,这是日本人的飞机,会炸死人的啊!”
  可人们拉长了脖子,还在兴致勃勃地瞅着古镇上空的“天外来客”。
  车桥历史上有“鲍、邵、严、任”四大姓。首推鲍姓,以前清举人鲍桂生为代表,曾出仕清河道、雁平道,贵而多资,但人丁不旺。邵姓以举人邵鲁南为代表,经商发家,财产与鲍姓差不多,人丁鼎盛,约有百户之多。严、任两姓仅各有十余户,人丁不盛,财富亦较次。
  万事无常新,风水轮流转。至民国初,四姓均已中落,财富已远不如昔。迨至今日,从才学名望上来说,四姓中严淑平当属人中翘楚。
  看到日本人的飞机,严淑平根根寒毛竖起,一种切肤之痛涌上心头,他曾亲眼见过日本人的凶残。
  去年农历五月十八那天,淮安县四区区长邵毓云一早来找他,请他一同去县城,参加县府召开的民众组训备战会议。全民抗战后,蒋委员长号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听说日本人已经两次轰炸淮安城,南京沦陷了,国军一路败退,淮安城早晚也要落入敌手。但是也不能看着船沉,上面发出指令,要求各县提前做些民众动员组织工作。
  两人匆匆从车桥坝登上涧河码头,坐船进城,纤夫悠扬的号子声中,船家竖桅扯篷。河岸两边的芦苇迎风招展,遍地生长的灌木野花让人目不暇接。满目葱茏中,二人一路上讽古论今,侃侃而谈。
  一个私塾先生、一个四区区长,一个布衣老翁、一个青年才俊,他们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可是在车桥,提到这两位忘年交的关系,人人皆知。
  老夫子严淑平,清末秀才,曾在县里担任文牍长,后回乡教书。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书五经,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精,古书上的段子,信手拈来,肚中的奇闻轶事,如数家珍。现年六十有一,耳聪目明,身体健朗,是车桥街上数一数二的国学大儒,有“大先生”的雅号。此公口碑人缘甚好,平日里待人诚恳公道,为人热心仗义,乡里乡亲遇到难事烦事,都会找他来评评理谈谈心。
  区长邵毓云,受其父亲、东乡名士邵天雷影响,从小饱读诗书,对诸子百家钻研颇深,写得一手好文章。少年立志,誓以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作为毕生追求,14岁加入国民党,历任县党部秘书、训练部考查干事、四区区公所助理员、四区区长,掌管车桥、泾口一带政务。
  邵毓云父亲邵天雷生前曾与严淑平、周实、周人菊、张冰等一批车桥义士,同为南社成员,经常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空有一腔抱负的邵天雷,一直以教书为生,常为当初意志不坚、没有追随周实等人参加辛亥革命而抱憾终老。前不久刚刚撒手人寰,病逝前将其子邵毓云托付给好友严淑平,嘱其好生照拂。
  回乡任职的邵毓云,住在车桥邵堂楼老屋,平日里与严淑平以叔侄相称,经常在一起纵论国事、闲谈家事。邵毓云深知严淑平的学识涵养和处事能力,多次邀请他出任区公所助理员,严都以“年事已高,不堪视事”为由,婉言谢绝。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严淑平一直关注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常以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自谓,誓与倭贼不共戴天。大敌当前,县里要求各区组建中心民校,他竟欣然答应出任四区中心民校校长。邵毓云好不高兴。
  进了会场,离会议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各人自找熟人聊了起来。严淑平一眼看到了车桥同乡老友周人菊。
  “淑平兄,想不到把您给请出山了啊?”同是南社成员,周人菊与严淑平相见很是亲切。
  “我本不想过问世事,但抗日是民族大义,大敌当前,严某义不容辞做一点分内之事而已。记得当年人菊兄酷爱菊花,常带我们在车桥放生庵魁星楼上赏菊、吟菊,最后名字周作仁也改为周人菊了。”
  ……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飞机来了
第二章 大火三日不绝
第三章 夜奔
第四章 逃难路上
第五章 离了虎穴,又入狼窝
第六章 从军
第七章 曹甸来了年轻人
第八章 鲍二爹归葬
第九章 神走了,鬼子来了
第十章 血洗大兴庄
第十一章 护送首长
第十二章 走北线
第十三章 地火,在悄悄地燃烧
第十四章 绑票
第十五章 夜袭马家荡
第十六章 芦荡烽火
第十七章 周家大仓
第十八章 风起芦家滩
第十九章 宥城来了特派员
第二十章 垒坟
第二十一章 都天庙枪声
第二十二章 谁是内鬼
第二十三章 活埋熊坝口
第二十四章 筑坝
第二十五章 一封寄不出的信
第二十六章 车桥!车桥!
第二十七章 大战在即
第二十八章 送信“黄三师”
第二十九章 重逢
第三十章 将我埋在周仓
第三十一章 集结九龙口
第三十二章 船桥弯弯
第三十三章 就是铜墙铁壁,也要砸开它
第三十四章 空闺怨
第三十五章 师长来了
第三十六章 火凤凰
第三十七章 生死绝恋
尾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