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历史人物散文专辑。
作者站在历史岸边,回望浩瀚的历史风云,为我们描摹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他们或高居庙堂,或栖身江湖,有旷世大儒文豪,也有青楼乐籍女子,在作者饱含激情的笔下,跃马扬戈,仰天长啸,一个个从时光深处向我们走来,虽然多以悲剧落幕,但在字里行间,无一不涌动着一股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
远古之神
1
历史的真相总会显现,就像潮水退去礁石一定会裸露。
这一天——2012年5月23日,中华民族共有的先祖注定要穿越幽深的时空隧道,来和现实拥抱了。
它是一尊陶人。五千多年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五千多年的世事变迁、风云际会,它一直潜身在厚厚的历史尘埃之中,注视着中华文明怎样从远古走来,一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一路卧薪尝胆、披荆斩棘。就在它充满期盼地想显身于世时,它所隐身的那片土地,承包人为了多打些粮食,深耕细作的犁头将它分解成了碎片。
距离这尊陶人生成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近两百万个日日夜夜。时光像西西弗斯推动的那块滚石,周而复始,亘古不变。那一天,春天尚未走远,夏的脚步还有些蹒跚,但毕竟绿色已经萌发,叫不上名的野花开始在草丛中绽放。蓝天白云下,牛羊发出一阵阵叫声,在催促着夏天的脚步。从远古驶来的历史车轮,却已碾轧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而进入到信息时代。结绳记事被电脑取代,石斧、青铜剑被航空母舰替换。或许,这尊陶人太企盼目睹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巨变了,于是不惜以身碎为代价。它知道即便化作碎片,也要比永远不见天日幸运。岁月,可以湮没太多的往事。
那天——5月23日,为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对红山文化聚落进行的测绘中,一个考古队员在一块刚刚深翻过的农田里发现了一块陶片。他弯腰拾起,内心即被深深触碰,像一只翱翔在天空的鸟突然被一处迷人的风景吸引。按说,对于整天和文物打交道的考古人,一块在地表拾到的陶片,犹如一束麦穗之于农民,一个零件之于工匠,本来已经不会在心里掀起太大的波澜。但是,他端详着手里这块陶片,心中却有一种冲动,他断定这不是普通陶罐上的残片。当他在周边的泥土里又找到两片带有嘴和鼻子的陶片时,血脉偾张,心跳骤然加快。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感觉,仿佛自己摩挲的不是几块陶片,而是历史神秘的纹理、祖先沧桑的肌肤,他预感到将有震惊中外考古界的奇迹发生。
回到博物馆,这个队员小心翼翼地将几块残片拼对,陶片呈现出来的神情简直让他灵魂出窍。它的眼睛似乎仍在转动,它的声音呼之欲出,它好像有灵魂附体,目光如剑出鞘,穿越了堆积如山的日子,流露的分明是不甘、孤傲和一缕难以言说的诡异。他赶忙请来馆长、著名考古学家田彦国。老田同样惊诧不已,他以丰富的职业阅历当即做出判断,这应该是一尊典型的陶塑神像,很可能是红山文化考古学的重大发现。陶片的断裂处印痕新鲜,证明是不久前才破碎的,于是又叫上一个同伴,三个人立即驱车一百三十公里,回到发现陶片的兴隆沟村。这之后历经两个月,费尽周折又找出了一百多块陶片,并从中筛选出六十多块估计与陶人有关的残片进行拼接、粘对。
尽管发现第一块陶片时,考古学家的灵魂就为之震撼。但是面对一尊用六十五块残片粘接、拼对而成的陶人,他们依然目瞪口呆!这哪里是一尊陶人,分明就是一位从远古走来的王者或者巫者——神秘高贵,气宇轩昂。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评论古希腊雕塑《拉奥孔》时,曾详细阐述过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关系,认为造型艺术应当挑选整个“动作”里最耐人寻味和想象的“片刻”。制作这尊陶人的工匠早于莱辛五千多年,两人更是分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断代,但是他选择的“片刻”的确耐人寻味:陶人双手交叉,盘腿而坐,神态肃穆、安详,略带一些诡异。它的上身略微前倾,目光专注,嘴巴圆张,显然是在发号施令或者传道作法。与它对视,你似乎可以感觉到远古的气场扑面而来,像是氤氲在时间之河上的水汽、弥漫于历史隧道中的雾霭,诡异、神奇,还略带一股欲说还休的张扬。
远古之神 001
云中月 014
一叹千年 039
废墟中站立的女神 058
大唐一只孔雀飞 072
永远的精灵 094
陆游:岸边的鱼 120
李清照:欲语泪先流 148
巨灵一臂数中原 175
傅山的江湖 196
绝 响 221
目 光 248
向天而歌 268
后 记 291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