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追梦 : 我的生活故事 : 一九四九至一九六〇学年
0.00     定价 ¥ 7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48871446
  • 作      者:
    胡遵信
  • 出 版 社 :
    济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遵信,这是作者一九六二年的照片,此时作者同本书主人公一样,也正做着文学的酣梦。一九四一年十月,作者生于山东省临沭县蛟龙湾村,一九六O年八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学语文教师,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县委办公室秘书,县委党史委副主任、主任等职。做党史工作时,出版了多部主编或参编的党史类图书。作者钟爱文学,曾发表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类作品多篇。退休后参考早年资料写作这部小说,历时十余年,数易其稿,终于实现了写长篇的夙愿。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师范生小青年在历史的波浪中成长,他是如何历经内心的迷茫,突破自我破茧成蝶?一本本发黄的日记本,带我们再次推开时光之门:在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班级里,因为一支没来得及收起的笔成了落后分子;为了支援地方麦收,被借去帮收,竟然遭遇了一次短暂的爱情;没有暖气的寒冬腊月里,用毅力和寒冷宣战!还有那一群灵动的人物:去水渠捞鱼只为一饱口福的贪吃鬼,早起挑担子送行的舍友,宁可吃不饱也不抢同学病号饭的老实人……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二十载伏案打磨中重新绽放光芒。
展开
精彩书摘
  卷前篇
  一 关于这本书的故事
  (一)
  关于这本书的来由,本身就是个有意思的故事。
  袁野是我的挚友。我俩同庚,但他出生月份比我早,所以我还得叫他老兄。我们的友情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我俩都在县委办公室干秘书。我俩不仅性情相投,而且志趣相同一一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都是文艺女神缪斯的铁杆“粉丝”。我们对文学的酷爱,从学生时期至今,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参加工作后,虽然由于工作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这种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只能是业余的事,甚至大多连业余时间也无暇顾及,但那份挚爱,却是始终不渝的。我觉得它是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与骨髓里了。几十年来,我和袁野作为心心相印的朋友,谈话内容自然是海阔天空的,不过文学方面的事,却永远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也会忙里偷闲地搞点小打小闹,短篇小说、杂文、小品之类,时而见诸报端。退休后闲下来了,更是“贼”心不死,摩拳擦掌地想写出点儿像样的东西。不料天公不作美,偏让袁野中了风,虽然被抢救了过来,但再想提笔创作已成难事,真乃人生之莫大憾事啊!
  那是十多年前了,有一天,我去看他,见他桌面上摆着一摞大小不一的旧本本,看那灰黄沧桑的模样,是有相当岁月了。
  “这是啥时的古董呀?翻出来干啥?”我好奇地问。
  “哈,算你有眼力!”他笑道,“这是我读师范时期的日记呢,半个多世纪了,称得上古董了。”
  “哦?这么多!”我有些吃惊,“那时的日记,你居然还存着,没看出你倒是个有心人呢!”
  “嘿嘿,敝帚自珍嘛!——不过,你可真是少见多怪,这才多点儿呀,”他晃着脑袋说,“要不是遭了劫难,怎么说也有这三四倍多呢!”
  “那么多!”我着实吃了一惊,“你哪来那么多时间记呢?那劫难又是怎么回事?”
  “哈哈,说‘劫难’也许大词小用,可那时确实差点儿全毁了呢!”他顿了顿说,“噢,是了,关于日记的事我没跟你说过,那就从头说起吧。”
  他拿起烟盒,抽了支给我,自己也点上一支——按说,他有那病是不该吸烟的,可他好了疮疤忘了疼,“恶习”难改一一看着那袅袅升腾的烟雾,他徐徐说道:“你知道,我从小就是故事迷,上了初中就成了小说迷。古今中外那些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故事,确实对我有种魔力。不过因为还要升学,初中时候还是很有节制的。一九五七年我考上了师范(那年我十五岁),有了‘铁饭碗’(毕业后就当老师嘛),我就不愿在功课学习上平均用力了,一心想朝文学方面使劲,多读书,打基础,将来在教学之余搞创作,写小说——现在再重读日记,我曾反复想过:那时的理想是否就是当作家呢?我觉得还不能那么说。不是不想,是不敢想啊。在那时的学生心目中,作家实在是太神秘、太高不可攀了。但是搞创作、写小说并非作家的专利,文学爱好者也可以写嘛。当然啰,写出了名便成了作家。——形成想法以后,我的追求是执着的、顽强的。我不只用课余时间读书,也用了不少自习时间。后来自习时间老师不准我们看小说了,要求很严格。怎么办呢?我就记日记。记什么?每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开始主要是为了练笔,后来二——可能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吧,我对写日记萌生了新的想法,就是为以后的创003作积累素材。高尔基不是有个自传三部曲吗?苏联还有个作家阿·托尔斯泰,人称‘小托尔斯泰’的,他有部著名的小说叫《苦难的历程》,写的就是他从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转变为无产阶级作家的艰苦历程。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想,倘若我能把学校生活记录下来,那么将来我如果搞自传体小说,岂不就是很宝贵的素材吗?——伙计,你不要笑,别看那时我才十五六岁,是个地地道道的毛孩子,但这个思想的形成却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十分认真、十分坚定的,而且此后的实践证明,我确实这么坚持做了,数年如一日。我写日记用的是文学笔法。我要把我自己、我周围的人和事生动具体地记述下来。每天都要用一两个自习时间来记,有时还会更多。遇到确实没时间记的时候,也要写日记提纲,待有了时间再补记。写日记使我受益匪浅。它提高了我的观察能力,在别人看来是那么平平常常的学生生活,在我这里却成了日记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也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嘛,说的无非是唱歌、习武要多练的意思。咱们爱好文学的也得多练,光读不练就眼高手低,写日记让我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这样写呀写呀,三年下来,竟积累了二十余本,另外还有好多速写本呢,是专门记生活镜头的。当然啰,正如咱们眼前这几个本本一样,我的日记本大小厚薄五花八门,难得有个像样的。那时候穷得可怜,用过的作业本呀,课堂笔记呀,讲义呀,它们粗糙的背面都是我的用武之地呢!你看……”
  ……
展开
目录
卷前篇
一 关于这本书的故事 002
二 痴迷读书人 017
三 《人民文学》事件 024

上卷
四 我和王老师的故事(一) 034
五 我和王老师的故事(二) 037
六 我和王老师的故事(三) 041
七 我和王老师的故事(四) 045
八 激情时刻 049
九 快活人的苦恼 052
十 为同学写像(一) 059
十一 为同学写像(二) 062
十二 为同学写像(三) 065
十三 话说朱琪 070
十四 我所欣赏的郭友荣 077
十五 苦恼的浪潮(一) 082
十六 苦恼的浪潮(二) 086
十七 病假(一) 089
十八 病假(二) 096
十九 教诲 101
二十一 幅画引起的争吵 106
二十一 封炉子的故事 111
二十二 给猪食保暖 113
二十三 斗严寒(一) 117
二十四 斗严寒(二) 122
二十五 新年大联欢 126
二十六 学期小结讨论会 134
二十七 复习撷趣 141
二十八 大辩论(一) 146
二十九 大辩论(二) 150
三十 大辩论(三) 153
三十一 大辩论(四) 156
三十二 大辩论(五) 159
三十三 大辩论(六) 162
三十四 丁元堂的苦恼 167
三十五 分科报名百态 171
三十六 期末聚谈 177
三十七 学期结束时(一) 186
三十八 学期结束时(二) 190

下卷
三十九 分科有意外 198
四十 初到新班 202
四十一 苦恼的星期六 207
四十二 发言的艰难 212
四十三 学做北京人 220
四十四 读书乐(二题) 222
四十五 同思奇老师的谈话 225
四十六 朱琪的恋情 232
四十七 作文评语塌了我的天 238
四十八 朱琪在学校文娱晚会上一举成名 242
四十九 快马加鞭向前进 245
五十 喂猪趣事 250
五十一 屋漏偏逢连阴雨(一) 254
五十二 屋漏偏逢连阴雨(二) 258
五十三 屋漏偏逢连阴雨(三) 261
五十四 屋漏偏逢连阴雨(四) 264
五十五 实习日记(一) 269
五十六 实习日记(二) 274
五十七 实习日记(三) 281
五十八 评级之后 286
五十九 转弯儿 293
六十 麦收时节(一) 296
六十一 麦收时节(二) 300
六十二 麦收时节(三) 302
六十三 麦收时节(四) 307
六十四 人团申请书(一) 312
六十五 人团申请书(二) 318
六十六 入团申请书(三) 324
六十七 毕业鉴定(追记之一) 331
六十八 哭在沂河边(追记之二) 336
六十九 等待分配 348
七十 分配时刻 351
七十一 奔赴岗位 357

卷后篇
七十二 卷后 364

后记 38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