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进步的回退(韩少功作品系列)
0.00     定价 ¥ 6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32183982
  • 作      者:
    韩少功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韩少功,一九五三年一月出生于湖南省。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一九七四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一九七八年就读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副主编(一九八二年)、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九八五年)、《海南纪实》杂志主编(一九八八年)、《天涯》杂志社长(一九九五年)、海南省作协主席(一九九六年)、海南省文联主席(二〇〇〇年)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修改过程》,长篇随笔《暗示》《革命后记》,长篇散文《山南水北》《人生忽然》;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鲁迅文学奖、萧红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另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作品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境外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进步的回退》是韩少功作品系列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文化、社会、文学等领域的思考与演讲。韩少功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困境,尤其是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他通过回到乡村的生活实践,反思了现代文明对自然、传统和人性的侵蚀,并提出了“进步的回退”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概念,认为现代化不应仅以经济和技术指标衡量,而应关注更广泛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价值。
  书中还涉及对文学、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等问题的深入思考。韩少功以其一贯的批判精神,探讨了当代社会中文化冲突、生态危机、人性异化等议题,同时结合个人经历,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文字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剖析,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和文明的深刻思考。
  《进步的回退》通过演讲、序跋和文摘等多种形式,呈现了韩少功对现代社会的多元观察与反思,既是对个人写作生涯的总结,也是对当代中国乃至全球性问题的深刻回应。
展开
精彩书摘
  演讲
  进步的回退
  时间:二〇〇一年十二月
  地点:法国国家图书馆
  当很多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民从乡村进入城市的时候,我算是一个逆行者,两年前开始阶段性地离开城市,大半时间定居中国南方一个偏僻山区——我在上一个世纪六十年代当知识青年的地方,曾经进入过我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及其他作品。我在那里栽树,种菜,喂鸡;收获的瓜果和鸡蛋如果吃不完,就用来馈赠城市里的亲戚和朋友。这是一种中国古代读书人“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有一位报纸记者跑到这个地方找我,对我的选择表示了怀疑:你这是不是回避现实?我说什么是现实?难道只有都市的高楼里才有“现实”?而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六十九的农民和占中国土地百分之九十五的乡村就不是“现实”?记者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这是不是要对抗现代化?我问什么是“现代化”?我在这里比你在都市呼吸着更清新的空气,饮用更洁净的水,吃着品质更优良的粮食和瓜果,还享受着更多的闲适和自由,为什么这不是“现代化”?而你被废气、脏水以及某些有害食品困扰并且在都市的大楼、地铁、公寓里一天天公式化的疲于奔命倒成了“现代化”?
  问题很明显:这里有对“现代化”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回顾我们刚刚告别的二十世纪,从欧洲推向全球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浪潮,都以“现代化”为目标,甚至都曾用经济和技术的指标、甚至单纯用GDP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地区所谓“现代化”的程度。可惜的是,经济和技术只是我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事实上,经济和技术的活动也并不都体现为GDP,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经谈到过的家务劳动等等。在我这两年中的乡下生活里,优质的阳光、空气、水,这些生命体最重要的三大基本元素都不构成GDP。自产自给的各种绿色食品因为不进入市场交换,也无法进入GDP的统计。我所得到的心境的宁静、劳动的乐趣、人际关系的和睦、时间的自由安排等等,与GDP更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在我那位记者朋友看来,我是一个GDP竞赛中的落后者,一定生活得很痛苦,甚至已经脱离了“现实”。在中国当代主流媒体的话语中,一个作家是不应该这样自绝于“现实”的,而“现实”“幸福”“发展”“文明”等等,都是繁华都市的代名词,仅仅与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相联系。显而易见,“现代”在这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发达经济和发达技术的代用符号。于是很多人以美国的曼哈顿为“现代”的图标,而把仅仅离都市十公里或二十公里之外的生活排除在“现代”之外,通常是耸耸肩,将这些明明是现代的事物、明明就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物,斥之为“传统”或者“古老”,并且在思想视野里予以完全地删除。
  在一般语境之下,“现代”在中国是指十九世纪以后的岁月,在欧洲则是指十六世纪以后的岁月,可见这个概念不过是意指工业化、市场化、科学化乃至西方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带来了经济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无疑是人类极其值得自豪的伟大进步。依托这种伟大进步,我在乡下也可以用卫星天线和电脑网络来与外部世界沟通,可以获得抵抗洪水、干旱、野兽、疾病等自然灾害的有效技术手段。这就是说,我的生活和我的写作,都受益于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因此我毫无理由对“进步”心存偏见。需要指出的只是: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在历史上并没有常胜的纪录,曾经“进步”的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米诺斯文明就是公元前三千年至一千年间被所谓蛮族摧毁,同样代表着“进步”的希腊、罗马、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在公元三世纪以后也一一被所谓蛮族践踏,包括中国的长城也无法阻挡北方游牧强敌,朝廷一次次南迁乃至覆灭。那时候并没有中国现在的流行说法:“落后就要挨打。”人们惨痛的教训恰恰可说是“进步就要挨打”甚至“进步就要灭亡”。一直到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一直到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出现,世界历史的这一法则才得到改写。即便是这样,“进步”仍然只是国家强盛和个人幸福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全部条件。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就充分证明经济的技术的进步仍存在极大局限性:全世界拥有最大GDP的国家仍然无法保护自己三千多位居民的安全。而且如果不消除这个世界很多地区日益严重的贫困、环境破坏、教育危机等积弊,即便我们有十个或二十个美国,恐怕也无法真正靠高科技战争来铲除恐怖主义,来铲除所有的本·拉登。事情很清楚,就在九·一一这一天,就像每一天那样,这个世界的不发达地区有两万多儿童死于贫困下的饥饿和疾病,但没有人为他们点上蜡烛,没有人为他们献上鲜花,更没有人为他们组成国际战争同盟,没收了我们视线的现代传媒甚至使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种死亡的存在。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暴力和恐怖?这种隐形的暴力与恐怖难道不是九·一一袭击最为重要的全球性背景?
  ……
展开
目录
演讲
3 进步的回退
10 现代汉语再认识
35 超越民族主义
43 怎么赚钱
47 情感的飞行
54 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
65 困惑与信心
73 村官的为人处事
79 文学的变与不变
88 性相近,习相远
93 文理互盲,还是文理互补
103 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阅读
113 科技时代的人文价值
130 开卷如何有益
135 南山会议前后

序跋
145 米兰·昆德拉之轻
155 记忆的价值
158 无我之我
161 比喻的传统
164 平常心,平常文学
167 在后台的后台
173 多嘴多舌的沉默
176 走出围城
179 圣战与游戏
181 美丽的大眼睛
184 一个有生命的萝卜
187 傩:另一个中国
190 当年对床夜语
192 文学是纸上的梦
195 与遗忘抗争
197 老体裁遇到新世俗
200 一个守约者
202 给孩子们一条建议
204 知识危机的突围者
207 找回南洋
211 心学的长与短
214 为语言招魂
218 归家的温暖
220 南方的自由
223 重新生活
225 镜中的陌生人
227 行动者的启示录
229 小说是“重工业”
231 语言之外还有什么
234 修订的理由
237 空谈比无知更糟
239 治学的道与理
242 历史终究是生活史
244 诗的形式美
247 古与今的相互缠绕
251 回答一个世纪之问
254 想象一种批评
257 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259 前世今生长乐镇
261 思想史的侦探者
266 序韩氏家谱
267 直面其心
270 大自然因人而异
272 萤火虫的故事
276 从内心开始
278 经典:加法与减法
281 观世界的世界观
284 成人的童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