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锥域印象
0.00     定价 ¥ 8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47750971
  • 作      者:
    尹海霞
  • 出 版 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全书地域性写作特色鲜明,系统挖掘阐释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讲得清家乡故事,让人记得住乡愁。文字上主要用非虚构散文笔法,兼具纪事性、史料性和文学性。读者对象主要为喜爱家乡书、有乡愁的人,爱好搜寻地方风土人情的人,热爱文化散文的人。
展开
作者简介
尹海霞,湖北阳新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湖北卷》优秀编撰工作者,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作者,黄石市第十届妇女代表。先后成功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新布贴”“采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浮屠玉境油面制作技艺”“富池三月三庙会”“折子粉制作技艺”“阳新红色革命故事”。连续四次成功申报阳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申报阳新为“湖北省布贴文化之乡”。成功组织举办七届“阳新新春文化节”、四次“阳新采茶戏”展演活动。《富池三月三庙会》《百年民俗湖北记忆》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15〕》之《阳新布贴》等书编委会成员之一;参编湖北民间文化三卷:《阳新民间歌谣》《阳新民歌、曲艺》《阳新民间故事》等书籍;主要发表作品有《重视和引导农村祠堂对非遗传承的推动作用》《浅析阳新布贴的传承与创新》《浅议阳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唤醒龙港红色文化遗产》《“戏窝子”听俚曲》《简约藏大千朴拙见奇美》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雉域印象》一书收录了多篇散文,二十余万字。物随人相咏,文因人而异。这些散文各具才情和特色,反映了鄂东南地区的风土、人文、地理;展现了对家乡亲情、生活变奏、时代烙印等方面的个味体验;表达了对雉域的群体印象以及深情厚爱,是一叠难得的枕边小酌。
展开
精彩书摘
阳新布贴——漫天彩霞,贴不尽姑娘一片心
阳新布贴承载着阳新千百年地域文化,是湖北省阳新县传统文化艺术,在一九九〇年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布贴”辞目中,被作为唯一的地方布贴词条而载入。自一九九三年起,阳新布贴多次被选入湖北省小学、中学、中师、高校等美术教科书和《湖北民间美术》(六卷本)以及由专家著述的民间美术书籍《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重要著作。二〇〇八年六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二〇一八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传承工艺振兴目录”。
缘起姑娘一片情
阳新素有“中国布贴之乡”的美称,但究其源头,已无文字可考,遍寻民间艺人亦不知所源。在发现阳新布贴的一九八五年,当时健在的八十多岁的老婆婆说“我婆在娘家做囡时就会做”。以此推断,阳新布贴至少也有二百年的历史;如果从其多为吉祥图案的内容看,应源于清代;若从实物体现的楚文化风格看,可以推断年代更远。在漫长的小农经济社会里,阳新布贴这一劳动妇女的实用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体系,并原汁原味地延续至今。阳新布贴有三十余个品种,其内容多为传统的吉祥图像、地方农作物和山林水泽生物等。同时,用丰富的刺绣纹样来弥补大块贴布的不足,做工“遇折回转”,绕边细密,充分体现了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强烈厚重的楚文化特征,同时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阳新细妹布贴娘”,这是流传民间的口头禅。在阳新,大凡农村女孩,十二三岁便开始在母亲、祖母或湾子里老人的教导下,用五彩的边角布料进行拼贴。到了出嫁时,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母亲就将为女儿出嫁做嫁衣所剩下的各色布头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并且要说些诸如“央子央孙”“发富发贵”“白头到老”的吉语。待到怀孕,便开始做起各式童用童玩的布贴,不用花多少钱就能让即将出世的小宝宝得到既实用又好看的衣物和玩具。做布角包的布色没有限制,家中有什么布角都可以利用。有的取红色图吉利,或随意色布,或用一个个三角形拼成。
绝大多数的阳新布贴做的是小孩子的衣物、鞋袜、被盖、书包等,这是一种母爱,也是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尤其是布贴马甲、馋兜、虎头帽子等,其构图样式包罗万象,最见野逸、童趣。这不仅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传统吉祥祝福和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佐证了这一乡土艺术得以代代相传的生命力之所在。
昔日之农村,过大年、正月半或赶集总见一些小女孩,跟随父母去做客,她们身上往往都有一件精巧的布贴用品,比如,风帽、披风、童鞋等。莲花披风系于颈项,分片缀饰的布贴花果顺着肩后一瓣一瓣地散开,披风、风帽、童鞋都系着一个个小银铃,走起路来叮当直响。
琳琅耀眼的布贴飘带,布贴帐沿、帐钩、床沿,布贴八卦……遍饰于新房帘外和床帐内外,使人感到天上的仙境也比不了人间的洞房。 阳新布贴之造型有象可依,却又不求形似。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所致,信手拈来。凡举成像,一把剪刀便是制作者们表达情感和表现艺术的最好画笔。阳新布贴常以装饰手法、寓意象征和心象追求见长,其组合构图常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天上人间、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局,极度自由。
阳新布贴的实物底布多以黑色和深蓝色为主,而里布绝大多数为红,贴花色布多为鲜亮之原色、晕色和黑白极色。面布与里布一黑一红,底布与贴布以黑地起色,由此可见,阳新布贴对黑、红二色的钟爱,黑地起色、黑漆点金似的色彩基调与楚风是一脉相承的。阳新布贴的用材,历来以传统的棉质布为主。从衣物的实用上来说,它软和贴身;从制作上讲,它服帖好做;从艺术特色上看,正是由于这种“土”棉布结合稚拙味的图形和浪漫野逸的画面,完整地体现了阳新布贴的原始质朴之美。
千家万户爱意满
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参加在波兰、韩国等国家,以及北京、武汉、深圳等地的展览展示活动,所到之处,有很多外国朋友在展厅对着阳新布贴认真观察。阳新布贴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它已成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公共文化品牌项目。
阳新布贴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中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更好地融入民众、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作为一项兼具文化发展与区域发展责任的传统文化工艺,需要统筹兼顾多种文化品牌来体现其社会价值。举办阳新布贴技能培训班,进乡镇、社区、军营、景区、校园开展辅导培训,走进艺术学院开设专题讲座,近三年来达到六十余次,参加培训人数达到六万余人。与县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为聋哑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积极研发创意产品,阳新县文化和旅游局以“传习所 + 公司 + 农户”的经营形式,推动阳新布贴生产加工制作,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布贴女”“布贴娘”在镇、村(社区)比比皆是。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
展开
目录
雉域经年·尹海霞
阳新布贴——漫天彩霞,贴不尽姑娘一片心
桑梓天籁听俚曲——漫说阳新采茶戏
请酒记
父亲的背影
排市印象
春归女儿山
回老家过年
新年新衣
我和家人在陕西
与星月共眠
人间烟火·石显润
童年的零食
丹桂飘香
家乡小吃芋头圆
碾米
母亲的针线活儿
糖香弥漫
我的家乡下石祥
春游宋山
秋登父子山
辣椒酱
微醺岁月·余秋桦
盘谷风清
乡下歌谣
短暂停留
读书杂记
玉兰花语
越游漫记
客至七峰普陀寺
一棵朴树
相看两不厌
犬子成人
浅安时光·李琼枝
不说再见
北风吹
初冬拾贝
走过富河
记忆深处的路
初访西塞山
赴一场浪漫花事
母爱
再听已是曲中人
我的小脚奶奶
闲情怡趣·杨露
“闹鱼”
樱花谷的相思
枇杷花开
这一场花事
家乡的臊子面
三千烦恼丝
家乡的糍粑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逝去的春
纵情武功山
兴国记忆·明瑞华
老井
旧巷
石板街
“王癞子”麻花
兴国“烧牛脚”
“大杂烩”
五马坊的传说
莲花池的“摸鱼节”
用三张照片告诉世界奋进的阳新
幸而有你·费世利
情溢武功山
我与草原有个约定
雪乡之恋
我的母亲
儿子二十啦
但凭酒茶
“十蝈千骄”之“酒境”
泉井毓秀
沉醉竹泉
玉岸临风·袁冠烛
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倾听一种声音——校园文学《新火》创刊号序
门前那块地
人生四友
一个人行走
坡山掠影
鄂西驿记
劲牌毛铺酒赋
另类人生·贾道北
另类近况
母亲,秋天
布贴情
踏雪记
富河印象
玉树琼枝
金柯露营
阚家塘
友聚之桑葚酒
心迹
海棠依旧·舒卫华
辞年
写春联
小地名
海棠依旧
陌生男人的来电
式微式微,胡不归
细姑的幸福时光
姨爹的最后一面
命中注定的相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