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爱情与家庭、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意义。小说结构紧奏,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对人性的挖掘有一定的深度,语言简洁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形象的可塑性,适合青年和中老年群体阅读欣赏,尤其对年轻一代有较好的人生启示和教育作用。
本书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陈孝云以其四十年的职场经历抒写一个时代的变化。小说以新世纪之初某中等城市G银行改革为起点,叙述和描写了商业竞争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冲突。银行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行业,其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作者以其亲身的经历,用写实的态度和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一群银行人在竞争过程中的创业为主线,以主人公及其人际关系发展为明线,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为辅线铺设情节,塑造了孙智、胡少林、杨芳、王红梅、黄雅娟、邹小琴等普通人物形象,反映了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危机意识和殊途同归的命运。
第一章 必然
1
2000 年的秋天,孙智刚过完四十岁的生日,就突然遭遇到工作和生活的重大改变,又一次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甚至可以说是遇到人生的一次重大危机。尽管他对此早有预料和心理准备,但事到临头却仍然愤愤不平、失意万分,觉得自己如同一片秋天的落叶飘落到水流之中,永远不会再有飘回来的时候了。
这一天,G 银行西域市分行新任行长陈志杰亲自主持召开了一个动员会,会议室里除了领导班子成员和几名部门负责人之外,其余十几名员工同领导们相对而坐,静静地等待一个重大决定落地。他们是这次机关裁员的又一批接受者,是身不由己的改革对象,是一群失去竞争优势的中年人。历次改革的经验告诉他们,这种慢刀割肉的改革动作虽然不会让他们失去工作,但是让他们承受的心灵动荡是前所未遇的;面对未来诸多不确定性,他们只能先接受安排,静观其变,以求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去寻找新的机会。
因为事情并不复杂,所以会议极为简单。陈行长简明扼要地说:“当前一线操作人员紧缺,需要从机关抽调一部分同志充实到基层。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希望大家勇于担当,积极接受考验和挑战,在一线岗位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只要做出成绩和贡献,前途必然是光明和美好的。”行长三言两语之后,人事部经理宣布了人员分配名单,整个会议不到半小时便顺利结束。
这些人都是早已习惯了机关工作的老职工,虽然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没有明确的专业职级,而且年龄都在四十岁上下;过去他们之所以能长期留在机关,有的是因为有一定的特殊背景或社会关系,有的是因为办事能力较强或有某些特殊才能而受到历届领导的青睐,也有的是因为品德高尚为群众所拥护,等等,不一而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改革也是随机应变的,过去能留在机关的人,现在再留下来已不合时宜;一切都要服从新的发展要求。无论是改革者还是被改革者,所有的改变都是必须的,所有的结果都是必然的。
这次改革同以往有所不同,不仅基层人员紧缺,机关也是人手不足。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核心是解决人浮于事和人员结构失衡等关键问题,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但现在出现的人员缺乏,并不是人员太少,而是擅长做业务、干实事的人不够;机关那些年龄偏大的老同志,无论思想和专业,都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了,只能到基层去学业务、干实事。这不是什么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而是事关未来发展的战略大计。被发配到一线的老同志虽然心里极不情愿,但处在改革的关口,大家都能充分理解,毫无怨言,默默走向新岗位。
过去从机关到基层,一般都要通过定编定员之后举行竞聘竞岗,对落选人员再做下放处理,从程序上讲顺理成章,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但这种看似公平的老办法很容易让资格老、关系硬的人留下来,而让那些仅靠业务能力立足的人被错“杀”,最后的结局往往是不欢而散,有的直接辞职,有的在一线干不了多久就一走了之,久而久之就造成专业人员越来越少。凡是有点儿专业技能和其他出路的人,一定不会死守银行这只“泥饭碗”;而敢于走出去的,结果确实出乎意料,不仅发财的人很多,当官的人也不少。
人活着是受一种力量的驱动和一种期待的挽留,正如古诗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悲观和失望总是没有道理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春天远去了,但还会再回来。他们虽然心里不愿接受无情的现实,却又希望还有机会回来享受原来的轻松和自由,甚至还能爬升一格,给人生打下一个进步的烙印。
这次直接让一批中年人充实基层,做法虽然不合情理,但大家似乎更能理解和服从;因为新行长的讲话很明确,让老同志下基层是接受锻炼和考验,虽然大家心里容易接受一些,嘴上却有难言的苦衷。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到了一线是要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否则没有任何回转和晋升的机会,做不好工作只能主动离职或被动淘汰。
在银行人看来,营业网点的操作员或业务员,不仅劳动时间长,任务压力大,处处受约束,吃苦受累还不一定有好收益,不是一般人能混出个好结果的岗位。过去很多年,从机关到基层的人能够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能够干出成绩获得提拔的更是凤毛麟角。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对老职工而言,接受锻炼只是一种激励人心的宽慰和鼓励,接受挑战才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新行长之所以这么做,也是看透了世事人心,看准了岁长月短;但凡老不老少不少的中年人,不仅只是缺少适合在机关工作的专业技能,而且已经没有什么青春活力,各种优势早已变成了劣势,加上家庭原因和孩子的教育负担,他们不会轻易丢失现有的工作,只会千方百计地适应形势、应对压力。
陈志杰虽然到任只有两个月时间,但他看得很明白,这些老大不小却又无所用心的人,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过于安逸;不是因为不想发展,而是因为发展无门;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机会只能在一线,重压之下也有勇夫!
孙智是一个习惯了保守和沉默的人。这些年来,他已经放弃了那种锻炼自己的想法,也失去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心态。但他常常既自负又自傲,不愿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路。他似乎早有了自己的选择,不是接受锻炼和挑战,而是真心想离开机关。他不想考虑自己将来会怎么样,也不期待时局的变化将给他带来多少惊喜。他同很多人一样,只求生活无忧无虑,不是不想努力工作,更不是不追求事业和进步,而是希望能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求结果怎么样,只求奋斗的过程能够舒心和安定。
2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孙智已到不惑之年,早就没有当官发财的念头了,所以做任何事都不需要理由。当今时代,什么理由都是不必要的。这是他想象中既合情也合理的现实,何况新行长陈志杰年仅三十五岁,面对一个比自己年轻的领导,他总是显得无所适从。而陈志杰呢,对待一位比自己年龄大、资格老、文气重的人,也常常有些无可奈何。陈志杰到任两个月来,他们的相处很是尴尬。由于老主任退休,孙智不得不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任务,但他并不愿意靠近这位比自己年轻的新行长,除了文字方面的工作,运筹接待和部门协调他从不主动去承担,很多具体事务,行长只能亲自出马。
孙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十八年,养成了一种处变不惊、心安理得的处世态度,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心如顽石、身若泰山,似乎世上发生的任何事都与他无关。新行长看见他悠然自得的样子,常常把眼光聚焦在他脸上,而在心里面却把他划进了一个圆圈,列入扫地出门的黑名单了。孙智心里明白,自己最终躲不过一场或迟或早的变故,现在说是下基层去锻炼,听起来很顺耳,实际目的无非是从领导者的权力和利益出发,实现有利于管理全行的环境和条件,说得好听一点儿是新陈代谢,说得难听就是排除异己。在孙智看来,现在话怎么说都是无妨的,完全不必搞得这么冠冕堂皇!他跟同龄者一样,对往后的日子并没有过分的忧虑,该失去的必然要失去,该来的还会再来,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
其实孙智早已看到,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竞争环境已经形成,竞争意识潜伏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开放和融合改变着每个人,财富和地位驱策着每个人,每个人都处在火热的变革之中,抓住机会创造财富已成为全社会的主基调;不思进取就会落后于人,不挣钱就必然沦为乞丐;这个社会,只要不是傻子,就不会看不到眼前的现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随时可能的落后,自己怎么还能悠闲自得、墨守成规呢!面对竞争的压力,你还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吗?
第一章 必然 001
第二章 动力 013
第三章 曾经 025
第四章 开窍 033
第五章 谨慎 041
第六章 好运 049
第七章 变故 057
第八章 纵情 064
第九章 灵性 075
第十章 意外 083
第十一章 功夫 090
第十二章 爱心 099
第十三章 迷失 107
第十四章 缘分 114
第十五章 冷静 122
第十六章 冲动 129
第十七章 牵挂 137
第十八章 用心 145
第十九章 身份 153
第二十章 升迁 160
第二十一章 明暗 169
第二十二章 内疚 176
第二十三章 陪考 183
第二十四章 沉思 191
第二十五章 安慰 200
第二十六章 反常 205
第二十七章 应变 214
第二十八章 非命 222
第二十九章 勇气 230
第三十章 悬疑 237
第三十一章 突变 244
第三十二章 审势 250
第三十三章 知心 262
第三十四章 保重 270
第三十五章 回归 286
后记 293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