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往事·侠之大者
0.00     定价 ¥ 52.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1232943
  • 作      者:
    刘汉霖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部小说以讲述警察的刑侦故事为主要内容,更以深情笔墨礼赞了人民警察“侠之大者”的崇高风范与精神境界,小说让我们看到,在那些看似风平浪静的寻常日夜里,一大批像李国安和他的师傅刘国栋、局长杨德众等干警,一直在以默默无闻的付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们无论是追捕逃犯、打黑除恶,还是侦破绑架案、跨国打拐等,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刑事案件多发,到如今的网络诈骗犯罪猖獗等,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应对着各种新的挑战,以担当与热血,彰显着法制的权威,他们弘扬正义,传递正能量,以实际行动增强了公众对法治的信心,维护了社会稳定,守护着国家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师傅和前辈的言传身教使李国安一步一步成长为刑侦专家,李国安又将这种精神传给下一代,使忠诚、奉献、勇敢、服务、团结等警察精神不断得到传承。 这本小说可以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人民警察的平凡与伟大,进而对干警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和支持。为此,我们有理由对创作出这部佳作的年轻作者刘汉霖表示敬意。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汉霖
青年导演、编剧、作家。
团圆功勋志愿者。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财富的迅速积累,各类刑事犯罪不断升级,也日益猖獗。抢劫、绑架、爆炸、黑社会性质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电信诈骗等恶性案件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李国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刑警挺身而出。他们参与了众多案件的侦破,如解救人质、打黑除恶、跨国打拐等,在刑事侦查一线直面犯罪现场,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罪与罚、情与法的严峻考验。小说不仅浓墨重彩描绘了中国刑警坚定的信念追求和用生命诠释的庄严承诺,还在丝丝入扣的情节设置中深刻剖析了犯罪心理,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带来的毁灭。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靠山
我是体育学校毕业的,我从小就能跑,跑得快,也喜欢跑,因为跑步跑坏了很多鞋子。
我出生在西北山区一个叫李家庄的小山村,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在山里生活、劳作,孩童时期的我从来没想过山外的世界。
我们村的人都姓李,我们的老祖是同一个人,后来分成了三个家族,是老祖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我们村一共六十多人,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在村里相互照应着。但是在我小时候,从大山里走出去,很难。
我们家在村西头,我们这个家族的房子都建在村西头,另外两个家族分别把房子建在村东头、村北头,三个家族在李家庄的房屋分布,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我们村在大山深处,很少有外村人进来,除非是娶媳妇。村南头是一座像靠背椅一样的石头山,那里住着我们李家的祖先。村里人很团结,不管谁家里老人离世,全村人都会帮忙,把老人安放在南山。村里人说,我们村的风水好,主要是有这个靠山,先人和我们住在一起,一直保佑着子孙后代嘞。
如果不是后来读书走出了大山,我还以为世界就只有我们村那么大,生老病死都在村里,全世界的人都和我们村里人一样,诚实、善良、总替别人着想。
我太爷爷是李姓三个家族中最重视文化的,他是清朝举人,所以我们家都很重视读书。我父亲后来考上了公办教师,教初中数学、物理、化学,我们村和邻村的孩子都是他的学生。我母亲也是教师,教小学语文、政治、地理,她和父亲在教书中认识,后来成了家,有了我们兄弟三人。
我在家排行老二,父亲给我们兄弟三人起的名字,充满了期待:李国庆,李国安,李国盛。字面意思就很明确,是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国富民安,繁荣昌盛。
我从体育学校毕业那年,赶上全国招调,应该是公安机关次大批量招社会毕业生,我和老张都去考了,还在一个考场。
我小时候就有个当兵的梦想,我们兄弟三人都想当兵,小时候总是拿着砍柴时精心挑选的树枝,扛在肩上当作步枪,和村里的同龄人玩骑马打仗,我哥驮着我,我拿着枪,战无不胜。可惜我们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想当兵很难。我爸妈也舍不得让我去当兵,说是当兵太苦了,离家也远。后来当了刑警,才知道什么叫苦。
公安机关属于半军事化单位,早年实行的是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模式。我师傅是退伍后被分配到公安局的。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教育环境和现在不一样。当时还没恢复高考,大家最高也就上到高中毕业,很多人甚至只有高小毕业。我师傅能读到高中已经很不错了。高中毕业后,基本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当兵,要么上山下乡。我师傅是部队子女,占了点“便宜”。那是七十年代,部队确实招了不少人。我师傅十六岁就去当兵了,听他说,还有更小的,十四五岁就去了,我师傅算年龄中等偏小的,大一点的也就十七八岁。
我是1983年参加工作的,刚开始是在派出所当片儿警,当时我们片儿警跟刑警是隔壁,每天看他们刑警出来进去的很神气,我就觉得干警察得干这个。
二、南下
老张总说我脑子里缺根筋。但是我记得,他又不止一次说过,这样没啥不好。
1983年,我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心里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兴奋,就是兴奋。听说这次从全国招调了三十多人,我和老张都入选了,我俩坐的同一趟火车。那会儿他还是小张,我是小李。
我们俩坐在绿皮车厢里,闷罐一样的车厢拥挤不堪,南来北往的旅客拿着大包小包,吵吵闹闹,空气里弥漫着男人女人身上不同的汗味。许多人没有座儿,只能站着。也有蜷缩躺在座椅下面的。
车厢内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很嘈杂。我和小张一路上都很兴奋,小张是警校毕业的,他吹嘘说他们学校是中国最早的警校,清朝光绪年间建的,最早叫天津警务学堂,那会儿文官学生考试题目叫《守望相助论》,武官学生的考试题为《除恶务尽论》,兵学生的考试题目为《有勇知方论》。
“是不是听这考题就很有意思?你说《除恶务尽论》要写成八股文,会是什么样的?”小张用肩膀扛了我一下。
“我觉得《有勇知方论》更难写吧?”我心里想的是怎样才能做到有勇有谋。
我们斜对面坐着一对儿夫妻,男的二十七八岁,微胖,懒洋洋地歪在窗边。女人抱着一个婴儿,一岁左右的女婴,那女娃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搞得女人很疲惫。男人自顾自,偶尔呵斥一声那女人:“你能不能别让她哭了,还让不让人睡了!”
“小李啊!”
“老板。”
我和小张按照约定的角色,他扮演我的老板,我是他的马仔。老张从年轻时就总说,刑警就是便衣警察,在什么场合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要找到合适的角色扮上。小张有这个瘾,他如果去演戏,一定是个好演员。
P1-3
展开
目录
一、靠山
二、南下
三、虎啸风生
四、除夕枪响
五、老蛇与阿昆
六、痛脚
七、澳门风云
八、绝活儿
九、江湖事儿江湖了
十、天下无拐
十一、十面埋伏
十二、最后一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