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从其自身一线工作经验出发,写的一部以重症监护室ICU为背景的半虚构短篇作品集。通过医生小海的视角,讲述了ICU中发生的生死故事、医患关系、家庭温情以及医者的职业使命与内心世界。全书分成三辑,共27个短篇。第一辑以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为主,第二辑讲述重症监护室病患的治疗故事,第三辑则从主人公小海的医者自身故事出发。
本书通过一个个短小而真实的故事,展现了ICU中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情感纽带,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医疗的边界以及人性的光辉。书中既有对医疗技术的描写,也有对医者内心世界的刻画,既有生死抉择的紧张,也有温情脉脉的感动,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现实意义的作品。
后记:在生命的最深处遇见光
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监护仪的滴答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那些穿梭在生死边缘的故事,那些凝结着消毒水与泪水的瞬间,最终化作纸页间的温度,成为一束照亮生命褶皱的光。
写作本书的初衷,并非仅仅记录ICU的惊心动魄。在无数个守候生命的深夜,我逐渐明白:重症医学的终极意义,不在于与死神争夺分秒,而在于让每个生命在至暗时刻依然保有尊严。正如我们推行的社区科普项目,用漫画描绘气管插管的原理,用动画演示ECMO的运作——医学的神秘面纱被轻轻揭开时,恐惧往往转化为理解,绝望也能萌发出希望。
书中“病房里的小提琴音”“心跳的重量”等篇章,正是多学科交叉理念的具象呈现。当医学遇见音乐,当科技拥抱人文,生硬的医学术语便拥有了心跳。这与我们编撰《结直肠癌术后居家健康手册》时的思考不谋而合:在新疆阿克苏的科技科普讲座中,我曾目睹维吾尔族医生捧着科普手册时眼里的光亮——希望能编译成维吾尔族语,应当如胡杨木般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让艰深的医学知识化作守护生命的绿洲。
医学与文学,恰似听诊器与心跳的共鸣。 在“鼻饲的温度”中,青瓷杯的裂纹成为生命复苏的隐喻;在“齿轮慢转时”,输液器的节奏被赋予破船补丁的诗意。我常想,医学是拆解生命的精密科学,而文学是缝合创伤的柔软丝线。当患者说“监护仪在帮心脏唱歌”,当家属用录音笔录下“回家的约定”,那些冰冷的器械便成了故事的载体。正如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言:“医学与诗歌同样需要精准的观察。”每一次病历书写,都是对生命叙事的小心翼翼的誊抄。
在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始终坚信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1+1”。就像“肺腑之间”故事中老中医的艾灸与呼吸机的协奏,这种融合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对生命整体性的敬畏。正如我们在《为你解答:居家生活健康手册》中尝试的:当西医的精准遇见中医的圆融,医学便不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带着烟火气的守护。
在监护室外徘徊的身影、紧攥的旧照片、偷偷塞给护士的暖水袋,让我深刻理解了“医路归途”的真谛——医学的进步固然令人振奋,但永远不能替代掌心相握时的温度。这些鲜活的细节,后来都成为我们设计科普漫画时的灵感源泉:在江西省新余市的社区,有位老人指着《走进重症监护室》的插图说:“原来那些滴滴叫的机器,是在帮心脏唱歌。”
本书付梓之际,我总会想起初入行时老师傅的教诲:“好医生要懂得把听诊器焐热了再贴上去。”从纸页到云端,从病房到社区,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始终是对生命的虔敬。那些监护仪上的波形、家属眼里的血丝、老听诊器上的铜锈,终将在记忆里熔铸成医者永恒的星空。
或许,医学与文学本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前者在显微镜下剖析细胞的呐喊,后者在文字间倾听灵魂的震颤。当我们在ECMO管道的反光中看见京胡琴弦的震颤,在谵妄患者的幻觉里捕捉战地电台的电波,医学便不再是冰冷的方程式,而成为承载人类悲欢的容器。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写:“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而文学,正是这“安慰”最悠长的回响。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迷雾中寻找微光的人。
邹海
乙巳年春于上海
第一辑 器械的体温
听诊器的温度 2
鼻饲的温度 8
三十度刻度 12
掌心脉动 16
齿轮慢转时 19
ICU迷雾 25
警报为灯 32
信号盲区 36
心跳的重量 41
超声室的多普勒效应 47
波形之下 51
第二辑 暗夜与光的对峙
最后的温暖 58
雨天的抉择与温暖 65
康复之路 73
病房里的彩虹约定 83
录音笔的功能 87
病房里的小提琴音 95
肺腑之间 101
第三辑 市井的脉息
尘封的梦,重拾未晚 110
游子的痕迹 116
大暑 123
医路归途 128
雨中的守护 133
听不见的守护 139
母子情深 147
哥哥的礼物 153
年味·炒粉缘 160
后记 166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是一本特别适合中学生读的好书。她精,短小精炼特省时间;她奇,ICU的故事一线牵着生死牵着我们的内心,颇具冲击力;她真,出自亲历医生的见闻;她善,展示了医患双方的温情;她美,文笔质朴洗练细腻真诚。她能治愈当今的抑郁焦虑,我们需要她。她是当今中学生最好的伙伴,集精、奇、实、真、善、美于一身!
——全国优秀教师、语文高级教师 刘波华
重症病人住在ICU的那段时光,除了家属的超级紧张、医生的凝重迅捷,通过这本医生笔记更让我们“见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感受人间的温暖与真情”。每一则故事,都是一个知识、一段感悟。源自生活的真实,发自肺腑的感触。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副总编辑 阎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