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破晓
0.00     定价 ¥ 10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2063266
  • 作      者:
    康凯鹏
  • 出 版 社 :
    线装书局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仵埂说:凯鹏继承了先辈的精神遗训,赓续着故土的文化密码。他的小说聚焦家乡历史,能将故土的仁人志士刻画得栩栩生动,能将这里的陈年往事营造得风起云涌。他善于自我探询,用独特的文字展现渭北的春夏秋冬民风乡情,用关学思想映照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理想追求,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营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展开
作者简介

康凯鹏,陕西富平人,1972年9月生,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班研修,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协理事,富平县作协副主席。《富平县志》编辑。出版有长篇小说《贾岛传》、散文集《拾麦穗》、短篇小说集《青梅竹马》等,校注有清代李因笃所著《受祺堂诗集》。编著《当代富平诗文选粹》《富平大事记略》《庄里镇志》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破晓》小说以西安事变、抗日战争以及渭北解放为背景,再现了发生在关中国统区的一幕幕波澜壮阔、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渭北人民投身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真实写照。

作品以漆沮河畔的槐园堡杨家和金城堡孟家二十年发展为主线,通过解甲归田的国民军师长杨恒昌由最初对国共战事的回避,到参与和维护共产党在渭北所建立的地下交通线,以及外甥思明外地求学、县内教书,又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的故事。同时,书中还塑造了兄弟贞昌、交通员世发、遗散红军战士梅萍、关学厚儒王彦坤等一大批形象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怀揣丹心热血,投入革命洪流,数十年如一日地游刃于国民党反动政权和地方武装之间,与其斗智斗勇,斡旋突围,通过秘密组建的红色交通站向陕甘宁边区护送重要人员和特殊物资,为家人、为家乡、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情结和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本书厚重浓郁的渭北风情,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特色鲜明的人物性格,让人不禁产生震撼的历史真实,可谓是近年一部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


展开
精彩书摘

民国年间,陕西关中经历了一场皮条年馑,后来,人们都说那是“十八年年

馑”。年馑消停后的第二年,正是隆冬时节,天短得像被剁掉了尾巴,刚过午后,

煞白的太阳就将脸庞贴到了西原上,无力地照着昏黄而萧瑟的渭北大地。

西安通往锦阳的官道上,一个青年骑在马背上。青年二十多岁,鼻梁笔挺,大

眼浓眉,头戴黑色礼帽,身穿灰色长衫,外套绛紫色马甲,脚蹬一双白底黑布鞋。

马是军马,枣红色的军马,而他并不是军人装束。他身后跟着两顶轿子,四个国民

军士兵随轿而行,一个车夫赶着带篷骡车,不紧不慢地跟在最后。

他们翻过荆山原瓦头坡,踏上了锦阳地界。前面就是漆沮河了,青年让轿夫

停轿歇息,他跨下马背,将枣红军马拴在路旁一棵挂满鳞甲的老柿树上。他走近

轿子,揭开轿帘,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弯腰跷出轿来。老头身穿黑色绸衫,黑色

绸裤,脚下是黑色棉布鞋,全身上下新崭崭的。他手搭凉棚望望对面土原,长叹

一声。

“啊!马上到家了。这一别呀,一晃眼十多年喽。”

“爹,我们已到盘龙湾,前面就是青龙岭。你让二姨下来透透气,也让轿夫和

兄弟们缓一缓。”青年说道。

老头回头向着后面轿子喊道:

“宝珍,下来歇歇.顺便欣赏一下我们的漆沮河盘龙湾。”

绛红轿帘随即掀开一道缝儿,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探出头。她浅浅一笑,款

款走下轿子。

“杨师长-"

“宝珍,从今儿起,叫我掌柜的。”老头赶紧制止她。

“好好好。掌柜的,你和继宗把个锦阳吹得那么好,说什么锦绣胜景丰腴地,

可眼前却是人烟稀少、满眼荒凉,我真后悔跟你回来。”

青年是老人的二儿子继宗。他说:“二姨,我爹如今解甲归田,我们都回来,咋

能把你留在开封?”

几个轿夫在一旁听着,也不敢说笑。大家歇息一阵,继续赶路,到觅子店已是

黄昏,老人让继宗给随行的护兵和轿夫发了盘费,让他们当晚在觅子店歇息,明日

一早自行回去。

“杨师长,这一别,也不知啥时还能见面,让我们再送你一程吧!”

护兵不解,他们护送了老师长一路,这眼看到家了,送进村子不是更好。

老人笑道:“好了,好了!都回去吧。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可我们这里地虽偏

僻,却多有礼数。我离开家乡这些年了,碰见乡党不打招呼咋行。从现在开始,我

要步行进村。”

轿夫是西安雇的,他们自然明白师长的意思,向那几个护兵做了解释。大

家在觅子店吃了晚餐,老人再三交代,让他们当晚歇在这里,并提前替他们结了

店钱。

安顿好护兵和轿夫几个,老人一家继续赶路,他们到了信立乡,绕过铁佛寺,

再往东下了青龙岭长长的慢坡,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槐园堡。进村时,沿途几个

老者碰见老人,不由一惊,脸上顿时溢出笑来,热情地“二哥、二哥”向他打招呼。

一别十多年,没有人再这么称呼他,老人心里仿佛塞入一团火,立即荡起了阵阵

暖流。

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他一道圣旨,就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完成了规

模宏大的民众迁徙,数以万计的移民奔赴东南西北各地,杨家先祖也在这次迁徙

中惜别父兄,西渡黄河,迁居锦阳西北一隅的漆沮河畔。他们找到落脚之地,就在

这里开荒种地修建庵舍安居乐业。为了不忘祖籍,迁徒关中的山西人约定成俗,在

各自的庄前栽植槐树,以示对洪洞大槐树的纪念。如今关中各地,哪里若有百年以

上的老槐,那个堡子肯定就是由山西移民发展而来。槐园堡就因看家护院的槐树

众多而得名。

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槐园堡已发展成锦阳西北的巨族大户。明清两朝,杨

家还出过两个文举一个武举。可是,自从同治年起,关中各地战乱不息,村堡十室

九空。到了老师长恒昌这一辈,杨家能留下的四条支脉,已让周围人羡慕不已。

老大杨元昌十一二岁就离开家乡,与他陪伴的是杨老举人当年遗存的两本

书,一本是《孙子兵法》,另一本是《增删卜易》。元昌一路向西,沿路乞讨,稍有

空闲就捧着古书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啃嚼,渐渐识文断字,也多少懂得了里面的诸

多道理。几年后,元昌流落甘肃,后来又阴错阳差进了大清军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