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之意》:
丹·布朗对达·芬奇画作的解读,是颠覆性且骇人听闻的,但偏偏又言之凿凿,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做到了逻辑自洽。
那些不够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不够了解达·芬奇的画作的人,如果从这部电影开始认识达·芬奇,很容易就会被带到丹·布朗创造的诡异世界观里面。
此刻,五楼的天台上就坐着一个这样的小女孩。她叫宗意,刚上五年级,是个求知若渴、活泼好动、逐渐开始对文艺复兴的历史感兴趣的姑娘。由于还是个小学生,她暂时还没有来得及找到一条可以在历史的长河里悠游的路径。
好在宗意还有一个姐姐,学的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于是,小姑娘就有了一个口头禅:“姐姐姐姐姐,我有个问题。”
每个字都不在同一个频率上,让说话和唱歌一样,并且还用了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古代音律宫商角徵羽来“谱曲”,从宫到羽,再从羽到宫。翻译成简谱就是12356(姐姐姐姐姐),65321(我有个问题)。
“什么问题?”被叫了五声姐的梦心之好脾气地回应。
“电影里面说的都是真的吗?蒙娜丽莎会不会真的就是达·芬奇呀?”宗意的这个问题,带着些许没有退尽的稚气。
“当然不是真的。‘蒙娜’在意大利语里面,是夫人的意思,所以,‘蒙娜丽莎’直译过来,就是丽莎夫人,怎么可能会是达·芬奇?”梦心之斩钉截铁地否定。
“可是,《达·芬奇自画像》不也是雌雄同体吗?认真对比一下,好像也是有道理的呀。我觉得这个电影拍得特别真实啊。”
在自画像这个问题上,宗意有点被电影洗脑了。《达·芬奇自画像》不像《蒙娜丽莎》那么出名,是一幅宗意以前没有看过的画作。
“这部电影里面的设定,肯定都是虚构的。你都上五年级了,要还这么天真,以后这样的电影就不陪你看了。”梦心之有点后悔今天晚上答应陪宗意看这部电影了。
“我的姐姐哎,我都五年级了,当然可以分得清楚,哪些电影场景是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只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提到的这个可能,在现实里面,应该是存在的。”小姑娘顿了顿,“你懂我的意思吧,姐姐?这可是《蒙娜丽莎》呀,和别的画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梦心之问。
“姐姐你之前不是和我说,《蒙娜丽莎》是一幅很小的画,长77厘米,宽53厘米,我没记错吧?”宗意一脸求表扬的表情。
梦心之适时给妹妹来了一个“摸头杀”表示肯定:“嗯,记性不错。”
“那姐姐你是不是也和我说过,《蒙娜丽莎》这幅画的被观看次数、被模仿次数、被写入歌词次数和被报道次数,全都是世界第一?”宗意眨巴着渴望知识的大眼睛。
“嗯。”梦心之点了点头,示意宗意继续说。
“这不就对了嘛!”宗意笃定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的姐姐哎,如果这幅画没有特别的密码的话,又怎么可能拿到这么多世界之最呢?它肯定是特立独行的啊。”
梦心之轻轻弹了一下宗意的小脑瓜:“那是因为这幅画挂在卢浮宫,每年去卢浮宫参观的人最多,这幅画的被观看次数自然也就上来了。”
“可是姐姐哎,卢浮宫有那么多的馆藏,为什么小小的《蒙娜丽莎》能成为大大的镇馆之宝啊?它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啊。”宗意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我的姐姐哎”算得上是宗意的第二个口头禅。
梦心之不想自己的妹妹被一部电影带偏,只好非常正式地开始解释:“那是因为达·芬奇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开创了一种特殊的绘画技法。你也看过好多次《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图片,对吧?整幅画是不是给人一种朦朦胧胧却很真实的感觉?”
听着姐姐的话,小姑娘点头如捣蒜。
梦心之接着解释:“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之前流传下来的画作,人物的边界都是非常明显的,会显得比较突兀。线条越清晰,真实感就越低。《蒙娜丽莎》这幅画模糊了人物的边界,提升了真实感。在还没有照相机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画作是以写实为尊的。在此之前,达·芬奇的同门师兄波提切利通过画长头发来隐藏人物边缘线。这是对写实的一种尝试,但改变还是不够明显。只有一小部分的边缘线被隐藏了,五官的线条还是非常清晰的。”
梦心之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里的《蒙娜丽莎》图片给宗意比画:“达·芬奇通过光源营造出明暗效果,将边缘线隐藏到了画里面,创造了渐隐法。《蒙娜丽莎》这幅画,不仅把人物的边缘线融入了画里面,在五官边缘线的处理上,也做到了这一点。你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蒙娜丽莎》是没有眉毛也没有睫毛的。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渐隐法的最佳效果。达·芬奇解决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写实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是以《蒙娜丽莎》这幅画为代表。因此,这幅画成了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我这样说,你是不是就能够明白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