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医燥病诊治学
0.00     定价 ¥ 180.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30824677
  • 作      者:
    牛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燥,是中医病因学说中的重要概念,涉及五运六气、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药性理论等诸多方面。燥为秋令主气,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中医燥病诊治学》设二十章,前七章分为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预防与调护,以及研究进展,以突出中医燥病治病特点、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其应用;后十三章是常见燥病证治。《中医燥病诊治学》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眼科等病症,以常见者为主。每一燥病的证治一般按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护理与调摄、病案举例分述。每一病症后的医案或来自编者,或摘录古今名家,以达到案从多师,集思广益,避免一家之言。中医燥病治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文后还附有燥病常用方药、方剂索引等二维码信息,便于读者检索。
展开
精彩书摘
**篇总论
  **章燥病概述
  **节燥病的概念
  中医学“燥”这一概念是在对“燥”这一现象的观察、认识的基础上,基于取类比象的思维形成的,它并不是对现象本质的抽象,所以很难进行单一的、精确的定义。应该从不同方面分析、理解中医学“燥”的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含义。一是病因概念,如“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古人将人体疾病中出现的某类表现与“燥”这一气候对自然界的影响相类比,这样便开始了将“燥”作为一种致病因素来研究,于是“燥”的病因概念便产生,并形成“燥”的病因理论。二是症状概念,如“口燥舌干而渴”“嗌燥”等。这就是将自然界干燥的现象借用到人体,表达人体因津液不足出现的一种“燥”的症状概念。三是病机概念,如“肾苦燥”。如果说前两种概念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这一概念的产生则更多依赖理性思考。古人在援物类比、司外揣内等思想的指导下,从疾病的外在表现推测人体内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得出这种“脏腑干燥”的病机概念,进而形成“燥”的病机理论。四是治法和药性概念,如“以苦燥之”。这里的“燥”既表达了燥是一种治法,又表达了苦味药的药性是燥,从而有了“燥”的治法和药性概念。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此四者皆言燥邪致病。燥病可因致病的途径不同,分为外燥与内燥。也可因发病的时间不同,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秋初之时,有夏之余气则多见温燥;秋深之时,因有近冬之寒气,则多见凉燥。它们的具体区别有以下内容。
  一、外燥
  外燥是一种病因概念,是指自然界燥气的变化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所致的,以耗伤津液、滞涩气机、克肝伤肺为主要致病特点的一种致病因素。燥为秋季主气,故外燥通常称为“秋燥”。《医门法律》:“秋伤于燥”。外燥虽为秋令之所常见,但其他时间也有发生。外燥致病有以下特点。①易伤肺脏:肺为娇脏,其气通于秋,而燥为秋令主气,《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燥淫外盛,*易上受入肺,致成肺燥。《景岳全书 燥证》:“若秋令太过,金气胜而风从之,则肺先受病 ”故外燥致病,*见肺系症状。②燥胜则干:无水则燥,燥为干涩乏津之证。燥邪为患,必伤津液,继耗阴血。从脏腑而言,燥淫所伤,先烁肺津成肺燥;次灼胃液则为胃燥;肺胃津亏又可传入下焦肝肾,涸竭津血,以致肝阴不足,肾阴干涸。《医门法律 秋燥论》:“经曰:燥胜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营卫气衰,肉烁而皮着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燥之所胜,亦云熯矣。至所伤则更厉,燥金所伤,本摧肝木,甚则自戕肺金。”
  外燥分温凉。燥气当令,始于秋分,秋分之后,天之炎暑虽去而未尽,气候尚热,却干燥少雨,故燥淫所伤,常兼湿热,感之而为燥病者,则为外感温燥证;秋气渐深,冬令将至,炎暑渐去,气候冷凉,秋风肃杀,干燥无雨,此时燥淫常兼寒冷之气为害,感而受之者,形成凉燥证。
  二、内燥
  内燥是一种病机概念,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类似于燥邪伤津耗液致病特点的一种病机变化。内燥虽为内生五邪之一,但其关键却是由其他因素所致的一种病理改变。内燥多发于热病后期,或因吐泻、出汗、出血过多,损伤津液、阴血所致。因此,内燥所致病症又称“津伤化燥病”。此时,由于体内阴津血液不足,不能滋润濡养,以致脏腑组织和肌肤孔窍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舌干无津,毛发不荣,皮肤干涩甚至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内燥的病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肺燥津伤证:燥伤肺津,津液亏乏,肺燥不润,症见干咳气逆,咳痰量少而黏,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燥少津,脉细涩。
  (2)胃阴不足证:胃失润降,症见干呕呃逆,知饥不欲饮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3)津枯肠燥证:津液不足,大肠失于滋养,糟粕停滞不行,症见大便秘结,便质干燥坚硬,数日不行,排便困难。
  (4)阴血亏虚证:是津液亏损发展的结果,血液是人体阴液的精华,源于水谷,与津液相互滋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阴精乃阴液之精者,其量*少,而藏于五脏,根本在肾。因此,当内燥病津液耗伤加重时,必然会导致阴伤血燥。至此,则阴液全面耗伤,还会出现阴虚内热、阴亏阳亢、血燥生风等病机变化。《景岳全书 燥证》:“盖燥胜则阴虚,阴虚则血少。所以或为牵引,或为拘急,或为皮腠风消,或为脏腑干结,此燥从阳化,营气不足而伤乎内者也 ”
  (5)阴虚肺燥证:肺阴不足,燥自内生,常下灼肝肾,甚则燥热化火,症见干咳甚剧,咳痰少,痰中和带血丝,咽干疼痛,五心烦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6)阴虚血烁证:多见于久病大病,或年高气衰之人,阴亏不复,血伤失荣,症见皮肤干涩,皲裂脱屑,或瘙痒难忍,或脱发,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大便燥结难行,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
  内燥以阴血津液亏乏为基本病机,故其病理性质属虚。若仅仅津液受伤,病在脾胃,尚属轻浅;若进一步伤及阴血,病涉肝、肾,病情加重,病位深化,治疗非短时能愈。故内燥病症的治疗以滋养阴血、生津润燥为大法,又随病位所在或润肺养胃或滋肾填精。内燥变证,常责痰湿。痰湿邪气内阻,亦可致燥。湿淫过甚,则阳气受阻,气机被遏,气不化津,津伤不布,脏腑肌肤失润为燥。如痰饮内阻胃肠,气机不宣,津不上承,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湿阻大肠,传导失常,则症见大便秘滞。
  三、温燥
  温燥是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热者,为外燥病之一,《重订通俗伤寒论 秋燥伤寒》曰:“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从发病时间而言,见于初秋;从病因而言,常兼温热;就阴阳属性言,其性属阳。温燥兼热,其性属阳,津伤而热是其特征。温燥既燥且热,燥伤肺津,热伤肺阴,故其性属阳。温燥有轻重之分。温燥以其感受燥与热邪的轻重,其证有轻重之别。温燥轻证,邪气袭表,肺经受病,津伤而肺失清肃,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咳出不爽,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脉浮数为主症;温燥重证,燥热甚而肺之气阴俱耗,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喘息胸闷,心烦口渴,舌干无苔。初感燥邪治宜辛凉解表,兼以润肺生津,方用桑杏汤;燥热甚而劫津者,宜甘凉濡润,方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燥劫胃阴,方用五汁饮;胃液干燥,外邪已尽,方用牛乳饮;燥甚引发气血两燔者,方用玉女煎;久病燥伤肝肾之阴,易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脉弦细,舌光绛,甚则痉厥,治宜育阴潜阳为主,方用三甲复脉汤。
  四、凉燥
  凉燥又名寒燥,亦为外燥病,与温燥对比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 秋燥伤寒》曰:“秋深初凉 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凉燥见于深秋冬令将至之时,常兼冷凉之气,其性属阴。凉燥兼寒,其性属阴,津伤无热为其特点。凉为寒之始,属秋令之正气,凉燥病发于秋深而近冬。燥兼寒凉之气外袭,肺失宣肃,燥干津液,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少,鼻塞嗌干,苔白脉弦。故深秋而为燥邪所伤,证无热象者,便是凉燥。张景岳谈到有一类燥证是因为“秋令太过,金气胜而风从之,则肺先受病”,出现“或为身热无汗,或为咳嗽喘满,或鼻塞声哑,或咽喉干燥”等表现,他归结为“此燥以阴生,卫气受邪,而伤乎表者也。”他进一步指出这类燥证“当以轻扬温散之剂,暖肺去寒为主”。因此,凉燥治宜辛开温润,代表方杏苏散加减。
  总之,外燥、内燥是从燥病的来路而言;温燥、凉燥同属外燥而兼寒热,其发病时间有先后之别,温燥见于初秋,热气未尽之时;凉燥发于深秋近冬之时。区分外燥、内燥,要在辨其虚实,内燥属虚,治宜滋润;外燥而热者,治需凉润,外燥而寒者,治宜轻宣润肺。
  第二节燥病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燥病的起源——秦汉时期
  关于秋燥的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记载“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也提及“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在古代医书理论上都以秋病“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及“冬生咳嗽”的致病特点归结为“秋伤于湿”。关于燥象的记载同样源流于《黄帝内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且记载“燥胜则干”明确了燥气致病特点。《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揭示了津液枯燥,可用滋润药的治燥方法。
  在先秦文献中“燥”字主要出现在《周易》当中。《周易 乾卦 文言》云:“水流湿,火就燥。”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于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周易 说卦》中有“燥万物者莫煤于火”之说。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多次提及了“燥”,在这些论述中,“燥”字的含义已经从先秦时代指干燥的物理现象,初步衍生为一种干燥的气候。如“燥湿寒暑以节至,甘雨膏露以时降”“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黄帝内经》把“燥”引入中医学领域,并进行系统地论述,形成比较清晰的理论框架。《黄帝内经》中“燥”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表示一种干燥的气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黄帝内经》“燥”的气象学概念;二是表示一种具有干燥特性的疾病症状、病因、病机改变、药物特性或治法等含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黄帝内经》中“燥”的医学概念。《素问 天元纪大论》开篇明言:“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燥”是自然界的一种气候现象,可以用五行概念对其进行分类归属,“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这一论述也表达了《黄帝内经》中“燥”的气象学概念,“燥气”的称谓也随之出现。针对“燥”的病机治疗理论,《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的“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的治疗原则;《素问 藏气法时论》提出的“急食辛以润之”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中对“燥”的论述,初步建立起中医学“燥”的理论框架,为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后世的医著、医家均是在此理论框架之中就某一方面的理论进行发挥,使得中医学“燥”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虽未提及“燥证”病名,但阐述“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较《黄帝内经》深入。张仲景未被《黄帝内经》“燥胜则干”“燥者润之”的理论所束缚,在“津液不足致燥”这一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津液敷布障碍致燥”的另一病机和“敷布津液”的多种治法。张仲景治疗燥证主要通过对热、饮、瘀、虚四方面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机体得润,燥证得除的目的。
  二、燥病的发展——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对燥证特点“燥胜则干”进行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燥邪致病理论的进一步巩固与施治方法的深入研究。金元时期,燥证之概念渐出,诸医家多论“燥”之病症及诊治大法。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创始人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依据古人对燥证的研究及燥证特点“燥盛则干”对病机十九条进行了充分的补充。刘河间提出“诸涩枯涸,干劲被揭,皆属于燥”概括了燥邪致病的病机及其临床诊断的特点并补充完整六气的病机。同为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在这一时期对燥证也有所研究,并在《脾胃论》中也记载了润肠丸等治疗燥证的方药,以滋养荣血、滋润肠液等方法治疗燥证,均为治疗内燥。朱丹溪为滋阴派的代表,倡导阳有余而阴不足,注重滋阴清火,其四物汤的加减等是为内伤虚火的内燥而设。
展开
目录
目录
**篇总论
**章燥病概述003
**节燥病的概念003
第二节燥病的历史发展脉络005
第三节燥病的属性009
第四节燥病的特点010
第二章燥病的病因病机012
**节燥病的病因012
第二节燥病的病机013
第三章燥病的诊断015
**节四诊合参辨燥病015
第二节三因制宜治燥病016
第四章燥病的常见证候019
**节外感燥证019
第二节肺与大肠燥证020
第三节脾与胃燥证022
第四节肝燥证023
第五节肾燥证024
第六节脏腑兼并燥证024
第五章燥病的治疗026
**节燥病的基本疗法026
第六章燥病的预防与调护029
**节燥病的预防029
第二节燥病的调护032
第七章燥病的研究进展034
**节中医燥病的基础研究034
第二节中医燥病的临床研究036
第三节不同区域燥病研究042
第二篇各论
第八章外感燥病049
**节秋燥049
第二节其他温热类温病所致燥证052
第九章肺系燥病055
**节感冒055
第二节咳嗽057
第三节哮病060
第四节喘证063
第五节肺痈065
第六节肺痨067
第七节肺胀070
第八节肺痿072
第十章心脑系燥病074
**节心悸074
第二节胸痹心痛077
第三节心力衰竭080
第四节不寐084
第五节眩晕087
第六节中风090
第十一章脾胃系燥病094
**节胃痛094
第二节痞满096
第三节呕吐098
第四节噎膈101
第五节呃逆104
第六节腹痛106
第七节痢疾108
第八节便秘111
第十二章肝胆系燥病114
**节胁痛114
第二节黄疸116
第三节鼓胀119
第四节瘿病121
第十三章肾膀胱燥病125
**节淋证125
第二节癃闭127
第十四章气血津液燥病131
**节郁证131
第二节血证134
第三节悬饮138
第四节消渴141
第五节内伤发热144
第六节虚劳148
第七节癌病152
第十五章肢体经络燥病157
**节痿证157
第二节颤证161
第三节腰痛164
第十六章妇科燥病168
**节月经先期168
第二节经期延长171
第三节崩漏172
第四节闭经175
第五节经行诸证177
第六节绝经前后诸证180
第七节带下过少182
第八节胎萎不长184
第九节子晕185
第十节子嗽188
第十一节妊娠小便淋痛189
第十二节产后大便难191
第十三节产后恶露不绝193
第十四节盆腔炎性疾病195
第十五节阴痒196
第十六节妇人脏躁198
第十七章儿科燥病201
**节鼻鼽201
第二节咳嗽203
第三节咳嗽变异性哮喘205
第四节秋季腹泻207
第五节便秘209
第六节厌食211
第七节缺铁性贫血213
第八节抽动障碍215
第九节肾病综合征217
第十节尿频220
第十一节麻疹222
第十二节发热224
第十三节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226
第十四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28
第十五节过敏性紫癜230
第十六节湿疹232
第十八章皮肤科燥病235
**节湿疮235
第二节接触性皮炎237
第三节药毒239
第四节瘾疹242
第五节牛皮癣244
第六节风热疮246
第七节紫癜风248
第八节白屑风250
第九节干燥综合征252
第十九章眼科燥病255
**节目剳255
第二节天行赤眼暴翳258
第三节金疳261
第四节白涩症263
第五节胬肉攀睛266
第六节白睛溢血269
第七节火疳271
第八节凝脂翳274
第九节混睛障278
第十节宿翳280
第十一节瞳神紧小、瞳神干缺283
第十二节圆翳内障287
第十三节血溢神膏291
第十四节暴盲295
第十五节目倦299
第二十章疫病燥病304
**节寒疫304
第二节温疫306
第三节寒湿疫310
第四节湿热疫312
第五节暑燥疫314
第六节大头瘟317
第七节烂喉痧319
第八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321
第九节肾综合征出血热324
第十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26
附录A参考文献328
附录B燥病常用方药32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